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病理切片改良吉姆萨染色方法对52例胃癌胃内HP分布及28例CAG的HP感染进行分析。资料提示在非贲门部胃癌,HP主要集中在癌周粘膜,与癌肿解剖部位无关。CAG的HP检出率高于CSG(P<0.05)。认为在癌缘活检找HP较捷便,HP与CAG癌变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抗菌疗法加叶酸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状态.其病因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有关,而维生素缺乏也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笔者应用含铋剂的三联根除HP治疗方案和叶酸,对感染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型与肠化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HP相关性萎缩性胃性胃炎在肠化演化变中的主要路径和作用。方法:137例萎缩胃炎划分成A型、B型和AB型。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可通过多种因素促进胃癌发生,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回顾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CAG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低胃泌素血症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着重探讨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和血清胃泌素的相关性,探讨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水平以及萎缩性胃炎(B型)合并HP阳性感染组和HP阴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比较血清胃泌素在各组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萎缩性胃炎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萎缩性胃炎HP阳性感染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和HP阴性组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低胃泌素血症,HP感染并不能改变萎缩性胃炎的低胃泌素状态,长时间低胃泌素血症是诱导胃粘膜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通过TRAP-银染法和幽门螺杆菌培养法检测21例胃癌(GC),35例萎缩性胃炎(AG)和38例良性胃溃疡(BGU)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和Hp感染状况。结果胃癌、萎缩性胃炎、良性胃溃疡中端粒酶活性的分别为76.2%,48.6%,15.8%。端粒酶活性在胃癌、萎缩性胃炎标本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胃溃疡(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最高。Hp阳性组的端粒酶活性与Hp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的感染引起端粒酶的活性增高,加速病变组织损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刘远致  金敏  高泽玲  曹伟民 《临床荟萃》2007,22(22):1630-1631
淋巴细胞性胃炎(LG)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有一定的相关性[1],且许多研究表明,两种疾病均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本研究分析了98例LG患者Hp感染情况以及抗Hp治疗后内镜及病理改变,旨在探讨根除Hp对LG治疗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间因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的患者2 316例,经筛选选出LG患者98例(检出率4.2%),男53例,女45例,年龄23~67岁,平均(43.1±12.4)岁。另选出慢性浅表性胃炎414例作对照,男238例,女176例,年龄19~65岁,平均(39.5±13.7)岁。1.2方法应用富…  相似文献   

9.
返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云华  翟颖 《内镜》1993,10(3):148-150
  相似文献   

10.
肥大细胞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学初  廖松林 《内镜》1994,11(6):336-337
  相似文献   

11.
1 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高原环境除对人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外,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也很大,如初到高原即出现头痛、呼吸、心率快、血液粘滞度增加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长期居住在高原,由于低氧对胃粘膜分泌功能的影响,使胃粘膜屏障受损,消化道血管因缺氧而发生痉挛性缺血,胃粘膜长期缺血缺氧,致胃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较内地明显增高,加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相关性胃炎的发病,使三者之问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幽门螺杆菌 (HelicobaterPyloti,HP)感染可引起多种胃疾病 ,其中与慢性胃炎 (CG)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慢性活动性胃炎占本组慢性胃炎中的52.15% ,不仅临床上有症状 ,而且是演变胃癌、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潜在因素。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取自我院胃镜活检组织1874例 ,经石蜡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美蓝染色[1]。慢性胃炎按全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 (1983)的分类。慢性非活动性胃炎按慢性炎症细胞的数量分轻、中、重 ;慢性活动性胃炎在慢性炎症的背景下按中性粒细胞数量分…  相似文献   

13.
1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协亦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是其直接关系尚难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已被认为癌前状态.本实验通过研究Hp感染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来探讨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残胃炎的各种双对比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统一标准对所获材料进行筛选和回顾性分析;各X线征象诊断标准:胃黏膜皱襞宽度≥5mm或较其他部位胃黏膜皱襞显著增厚(限局性)即诊断为胃黏膜皱襞增厚。吻合口直径≤9mm即诊断为吻合口狭窄。溃疡和胃黏膜糜烂照常规诊断。统计检验各X线征象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52例病例,其中25例幽门螺杆菌阳性,27例阴性。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中有胃黏膜皱襞增厚23例(92.00%)、吻合口狭窄6例(24.00%)、溃疡1例(4.00%),胃黏膜糜烂3例(12.00%);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中则分别有19例(70.37%)(P〈0.05)、1例(3.70%)(P〈0.001)、2例(7.41%)(P〉0.05)、4例(14.81%)(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主要引起残胃黏膜增生性病变,相应的则在双对比影像上出现胃黏膜皱襞增厚和吻合口狭窄,而残胃溃疡和胃黏膜糜烂则不能表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方法对行胃镜检查2 789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慢性胃炎与Hp感染关系。结果中老年组(40~87岁)Hp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18~39岁),差异有显著性(χ2=46.60、29.08,P〈0.01);不同性别组间Hp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活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为99.0%,中重度感染占51.5%,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组(χ2=179.93,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为83.6%,慢性萎缩性胃炎为95.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88,P〈0.01)。Hp感染阳性组重度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较Hp阴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uc=-30.19~-13.17,P〈0.01)。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维生素D3(VD3)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治治疗促进萎缩性胃炎(CAG)黏膜恢复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佛山市顺德伦教医院收治的89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患者接受VD3联合Hp根治四联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Hp根治四联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胃镜病理积分(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3联合Hp根治四联方案治疗可显著提升CAG的临床疗效,促进黏膜恢复,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系1990年悉尼国际胃肠病大会确认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之一,又称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根据我院2年来的胃镜检查资料,分析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的其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节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节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 对77例结节性胃炎病例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统计感染率;检出的7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比较两组间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情况;然后对照组再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3个月后再复查内镜,比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节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上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变化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节性胃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能是结节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节性胃炎效果显著.应用于结节性胃炎的治疗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由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组成的新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80例Hp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新序贯疗法:前5d口服埃索美拉唑片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每日2次,后5d改为埃索美拉唑片2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呋喃唑酮片100mg,每日2次;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片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每日2次,口服7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停药3个月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Hp清除率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治疗组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70.00%显著提高;Hp清除率治疗组为92.50%,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显著性;且症状积分、病理积分、胃黏膜萎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序贯疗法对Hp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根除效果明显好于三联疗法,Hp根除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萎缩程度可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