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产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胎儿或新生儿因缺氧引起酸中毒,并进一步导致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发生脑瘫或死亡。新生儿复苏方法的进展包括:(1)开始时应用21%氧气复苏足月新生儿,应用空氧混合仪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2)应用T组合复苏器或需要时应用有呼气末正压(PEEP)的自动充气复苏囊正压给氧。(3)有条件者应用三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和应用脉氧仪监测心率和氧饱和度。(4)有效正压通气后心率<60次/min,应立即予气管插管,在正压通气同时须进行胸外按压,采用双手环抱双拇指法胸外按压。(5)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60次/min应用肾上腺素可经脐静脉或气管内途径给药。(6)应用MRSOPA策略改善通气。  相似文献   

2.
快速开放气道建立有效通气是新生儿复苏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正压通气手段包括经典的气囊+面罩通气(bag and mask ventilation,BMV)或气管插管(tracheal intubation,TI)通气.但使用面罩进行复苏时存在密闭不足、面部或眼部压迫损伤的潜在危险;而气管插管时由于技术、经验或患儿呼吸道畸形等因素常会导致操作失败,贻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分别进行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比呼吸支持治疗参数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各40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NCPAP组早产呼吸窘迫患儿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分别为40.0%(16/40)、62.5%(25/40),均高于NIPPV组17.5%(7/40)、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及应用辅助呼吸机的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与NCPAP比较在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但能减少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  相似文献   

4.
2022年4月25日, 史源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联合《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封志纯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及编委漆洪波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附属第一医院母胎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围产医学研究团队在JAMA Pediatrics(影响因子25.93)发表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比较了无创高频震荡通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应用于胎龄25+0~32周+6早产儿有创通气撤离后呼吸支持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6~2010年收治13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结果:132例患儿中11例患儿应用NCPAP治疗失败,改用呼吸机通气,余121例未使用呼吸机通气,均治愈出院。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是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小婴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撤离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作用。方法:对15例<6个月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儿,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呼吸功能不全者行NCPAP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儿经过治疗,烦躁、呼吸困难症状改善,低氧血症改善。2例中途再次给予插管机械辅助2天后,再次给予NCPAP,成功脱离呼吸机,患儿渐恢复。结论:NCPAP对小婴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撤离后呼吸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气管插管行人工呼吸是抢救新生儿窒息中首要的措施,通常用T型管装置行纯氧间隙正压通气,需复苏气囊及供氧设备,其操作较为复杂。我科自1990年用洗耳球制成简易装置,配合其它治疗措施,经抢救58例新生儿窒息,取得满意效果。取50ml洗耳球一只,于其中部中央刺入9号或12号粗针头,再与80~100cm长输液用胶管相连,胶管另一端与氧气源相接即制成简易装置。对重度新生儿窒息者先行呼吸道清理,气管插管完成后,术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将洗耳球口对准导管,挤压洗耳球进行正压通气,然后右手将洗耳球口脱离气管导管,产生呼气过程;再将自动膨胀充气的洗耳球接气管导管,继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例因呼吸衰竭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4例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呼吸频率(RR)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PPV组在上机后6h 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12h有显著下降。而IPPV组在上机12h FiO2开始下降、上机24h 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24h仍无显著改变。上机2h SIPP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1),而IPPV组在上机后6h出现显著改变。SIPPV组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PP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生后60 min内出现呼吸窘迫症状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共123例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nCPAP组63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组(对照组)60例.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病死率、用氧、辅助通气使用和临床并发症情况. 结果 nCPAP组与对照组比较,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4.8%(3/63)与3.3%(2/60)]和病死率[7.9%(5/63)与6.6%(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0.16和0.07,P>0.05).nCPAP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27.0%,17/63)低于对照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4,OR=0.3,90% CI:0.2~0.6,P<0.05).生后28 d时,nCPAP组辅助通气的比例(17.5%,11/63)低于对照组(25.0%,15/60)(OR=0.7,90% CI:0.4~1.4);至纠正胎龄36周时,nCPAP组辅助通气比例(6.3%,4/63)仍低于对照组(8.3%,5/60)(OR=0.8,90% CI:0.2~2.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05和0.01,P均>0.05).nCPAP组气漏发生率(11.1%,7/63)低于对照组(33.3%,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6,OR=0.3,90% CI:0.2~0.7,P<0.05). 结论 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相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早期使用nCPAP,不能降低病死率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但可缩短辅助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漏和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喉罩通气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观察喉罩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复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分娩后需正压通气复苏的新生儿369例随机分为喉罩组(205例)及面罩组(164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复苏效果及观察喉罩操作时间、一次放置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 (1)两组新生儿生后1 minApgar评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5 min Apgar评分构成高分者喉罩组明显多于面罩组(x2=-3.39,P=0.001).喉罩总体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面罩组(99.02%和84.15%,x2=28.76,P<0.01),总体复苏通气时间明显短于面罩组[(36.4±23.7)s和(66.2±35.4)s](t=-8.66,P<0.01);其中重度窒息患儿喉罩复苏成功率为7/9,面罩组6例均未能成功复苏而需改气管插管;1 minApgar评分4~5分的新生儿喉罩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面罩组(100.00%和42.86%,x2=23.04,P<0.01),通气时间短于面罩组[(54.6±33.6)s和(136.4±42.0)s](t=-4.45,P<0.01);1 minApgar评分6~7分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喉罩一次放置成功率98.54%(202/205),放置时间平均为(7.8±2.2)s,不良反应有呕吐(4例)和胃食管反流(3例). 结论喉罩通气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在较重窒息患儿中使用效果优于面罩,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气管插管,尤其适于气管插管操作不熟练者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应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PO2、PCO2及pH值等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O2、PCO2、pH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患有呼吸衰竭症状的新生儿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呼吸状态,降低血氧及二氧化碳分压,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新生儿呼吸衰竭(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NRF)的发生及治疗情况. 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间本院NICU诊断的626例NRF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了解NRF的发生、救治状况、病死高危因素及疾病负担,并采用卡方检验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在连续12个月间,NRF患儿626例,占本院同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儿的38.9%(626/1608),总的院内病死率为22.5%(141/626),其中放弃治疗的比例占95.0%(134/141),病死率较2004年至2005年(37.2%,113/304)有所下降,且低于同期全国性研究(24.7%,1683/6864).肺炎/败血症(34.8%,218/626)、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1.6%,198/626)、胎粪吸入综合征(10.7%,67/626)等是NRF的首要原发疾病,肺炎/败血症(5.4%,34/626)、颅内出血(4.6%,29/626)、持续性肺动脉高压(3.2%,20/626)等是主要院内并发症.本院NRF患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率显著提高,由2004年至2005年的14.1%(43/304)上升至23.6%(149/626),接近国内平均水平(26.8%,1840/6864).70.2%(139/198)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2.1%(24/198)应用了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2.7%(17/626)的患儿接受了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使用率由2004年至2005年的47.1%(143/304)上升至76.5%(479/626),常频通气由72.7%(221/304)下降至49.8%(312/626),高频通气由0.7%(2/304)上升至10.5%(66/626),各种辅助通气构成变化与全国性研究结果一致.治愈和好转出院的480例患儿中,住院总天数平均为(15.1±4.0)d,住院总费用为(12752±5148)元. 结论 本院NRF的治疗规模、技术水平及救治手段均有很大发展,肺表面活性物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高频通气的使用率均有明显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疾病负担仍很重.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第2胎第1产,胎龄30+5周,2008年9月囚母"子痢前期(重度),胎儿窘迫"剖宫产娩出,Apgar评分1 min2分,5 min和10 min均7分,出生体重830 g,羊水Ⅱ度污染.以"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收入院.患儿入院后予暖箱保暖,禁食补液,气管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20 mg),生后12 h胸腹联合X线检查未见异常(图1),因呼吸困难子呼吸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辅助通气1 d,次日改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Stephan CPAP-A,北京嘉美科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共应用5 d(吸入氧浓度0.25~0.30),症状改善后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INSURE技术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有呼吸困难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83例,依据呼吸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INSURE组41例与机械通气组42例.INSURE组患儿生后尽快予以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组患儿生后予气管插管、气管内用或不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拔除气管导管直接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1h、12h动脉血气改善情况,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脑白质软化等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1)组内治疗前后氧合情况比较:INSURE组患儿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为(78.7±11.5) 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治疗前[(50.1±10.8) mm Hg],而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48.3±8.9) mm Hg与(54.9±11.5)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737、-3.428,P均<0.05).机械通气组患儿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为(80.2±10.0) mm Hg,高于治疗前[(51.3±9.8) mm Hg],而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45.6±9.5) mm Hg与(57.1±12.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093、-4.526,P均<0.05).(2)组间氧合情况比较:INSURE组与机械通气组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NSURE组治疗后12 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89.4±11.5) mm H g、(44.2±5.9) mm Hg,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90.2±10.8) mm Hg、(39.1±7.3) mm Hg]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093、0.126,P均>0.05).(3)组间疾病发生情况比较:INSURE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颅内出血和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7.3%(3/41)、4.9%(2/41)、4.9%(2/41)和4.9%(2/41),均低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34.1%(14/42)、16.7%(7/42)、19.0%(8/42)和11.9%(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7.470、8.651、8.814和4.275,P均<0.05).INSURE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NICU时间分别为5 d(3~7 d)、8 d(5~11 d)和16d(11~25 d),短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8 d(4~12 d)、12 d(8~22 d)和21 d(12~3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947、-2.013和-1.782,P均<0.05). 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应用INSURE技术进行呼吸支持,创伤小、并发症少、用氧时间短、费用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张力性心包积气(PPC)是一种在新生儿期少见的肺部气漏疾患,死亡率很高,是正压通气常见的合并症.极少见于有自主呼吸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肺出血患儿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内注入血凝酶、肾上腺素;观察组气管内注入血凝酶、猪肺磷脂注射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6、12、24、48h肺出血面积、肺出血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12、24、48h与治疗前肺出血面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24、48h肺出血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出血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84.31%(43/51),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3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显著减少肺出血面积,缩短肺出血持续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危重症孕产妇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特点和围产结局。 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ICU 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14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孕产妇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种和指征、未分娩者行机械通气情况、呼吸机模式的选择与通气指标以及脱机情况等。 结果114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孕产妇中,未分娩者10例,其中8例合并有基础疾病,6例胎儿在行机械通气治疗前已发生胎死宫内。需机械通气的产科病因主要为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及相关并发症(34.21%)、失血性休克(27.19%),非产科病因主要为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6.14%)和妊娠合并重症肝炎(6.14%)。危重症孕产妇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指征是低氧血症(62.28%)和低通气量(37.72%)。孕产妇死亡26例,占22.81%。 结论危重症孕产妇机械通气的产科病因主要为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及相关并发症和失血性休克等;容量控制下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未正压(PEEP)模式是机械通气呼吸机的常用模式,可减少孕产妇肺水肿的发生;在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过程中机械通气的特点值得产科及ICU科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间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下,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1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在不间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下,经气管留置导管应用固尔苏,观察用药过程及效果。结果 17例患儿中,16例经一次吸痰,顺利留置导管给药。1例经2次吸痰,仍有较多分泌物,最终采用传统方法给药。17例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经逐步撤氧治愈出院。结论不间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下经导管应用固尔苏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方法简便,患儿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19.
在 11732例存活婴儿中 ,作者发现 3例足月新生儿在自然分娩过程中有轻~中度缺氧史 (脐带绕颈或胎心监护有变异减速 ) ,无重度窒息 (Apgar评分≥ 5分 )。出生后开始无明显症状 ,生后 45min至 5 h出现呼吸增快 ,青紫 ;气管插管发现有血性分泌物。胸片示肺静脉瘀血、斑片状肺泡模糊影和胸膜渗出。无缺氧缺血性脑病症状 ,无低钙血症和低糖血症 ,治疗开始需正压通气和吸入高浓度氧 ,仅需数小时患儿病情迅速好转。2例患儿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暂时性心肌功能障碍 ,左室收缩功能减低 ,短周缩短  摘自 Eur JPadiatr 1998;15 7;5 9-62率 (SF) <30…  相似文献   

20.
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ynchronized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SNIPPV)作为初始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诊断HMD的早产儿,应用猪肺磷脂后,对于仍有呼吸困难需无创通气治疗者共42例,随机分为SNIPPV组20例和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组22例.比较两组上机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无创通气失败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果SNIPPV组上机后3 h及12 h氧分压分别为(78.3±17.6)mm Hg和(83.3±17.7)mm Hg,均高于NCPAP组[分别为(62.5±20.5)mm Hg和(69.6±18.8)mm Hg](P<0.05);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42.2±12.2)mm Hg和(41.44±11.2)mm Hg,均低于NCPAP组[分别为(53.74±11.0)mm Hg和(55.3±10.9)mm Hg](P<0.05).SNIPPV组上机后3 h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20.0%,均低于NCPAP组(分别为36.4%和50.0%)(P<0.05),上机后12 h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也低于NCPAP组(20.0%和59.1%)(x~2=6.654,P=0.010).SNIPPV组无创通气失败率低于NCPAP组(15.0%和45.5%)(x~2=4.456,P=0.0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NIPPV作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的初始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HMD是可行的,且比NCPAP模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