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测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及α 颗粒膜蛋白(GMP 14 0 )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74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为光滑斑块组 (n =15 )、复杂病变斑块组 (n =3 7)和正常对照组 (n =2 2 )。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血测定血浆vWF、GMP 14 0水平。  结果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0 1 10± 2 0 92 ) %对 (14 9 40± 10 2 1) % ,P <0 0 1]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9 3 8± 3 17)ng/ml对 (17 5 4± 2 0 9)ng/ml ,P <0 0 1]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复杂形态病变者 ,血浆vWF、GMP 14 0水平高于光滑斑块病变者 ,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不稳定病变的间接参考。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根据多中心研究的结果估计,有症状的vWD患者达113/10^6或更高,而具有vWD危险的人数高达1480/10^6~3580/10^6。1926年芬兰医师von Willebrand首次发现该病,并认识到其是常染色体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过对vWD的病理机制的研究,已明确该病是由于血浆中一种多聚糖蛋白,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陷所致,且这种缺陷是由于vWF基因突变所导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分层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水平的变化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肌钙蛋白 (hs-cTn)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9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49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采血,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发病6 h内,并在入院10~14天后再次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ADAMTS-13的浓度。结果 ACS组患者外周血ADAMTS-13水平(286.22±21.75 ng/L)明显低于SAP组(357.47±21.98 ng/L)和对照组(581.85±21.52 ng/L),AMI组与UAP组的外周血ADAMTS-1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21±29.43 ng/L比258.55±31.56 ng/L),AMI组10~14天后ADAMTS-13水平明显高于其急性期 (619.91±30.80 ng/L比256.21±29.43 ng/L)。ACS组hs-CRP、NT-proBNP、hs-cT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而LVEF低于对照组及SAP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ADAMTS-13水平的变化与其他血清学指标hs-CRP、NT-proBNP、hs-cTn等存在明显负相关,与LVEF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外周血ADAMTS-13水平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密切相关,联合其他血清学指标和LVEF可能可以更好的预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2 - 0 1~2 0 0 3- 0 8于江门市人民医院采用双抗体夹心酸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 37人、急性脑血管病组 6 5例VWF的含量。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中的VW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高浓度的VWF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降低VWF的浓度 ,可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方法检测111例冠心病(CHD)及25例非CHD患者的血浆vWF水平。对所有人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将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状动脉损伤形态分为A型低危病变组、B型中危病变组和C型高危病变组;分析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的关系。结果CHD多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明显升高[(197.42±6.57)%比(135.24±21.56)%、(170.94±15.75)%,P〈0.01、P〈0.05];双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与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型病变组vwF高于A型、B型病变组[(195.25±33.71)%比(132.10±28.26)%、(161.13±37.41)%,19〈0.01],B型病变组高于A型病变组(P〈0.01)。结论血浆vwF水平能反映冠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e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2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与正常人群对照,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值的临床意义。方法选4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及45名体检正常者,空腹取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vWF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人vWF及hs-C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组中,随着年龄增大,vWF含量增高;70岁以上年龄段男性较女性升高尤明显(P〈0.01);各年龄段按高血压分级vWF含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WF是血管内皮受损的标志物,hs-CRP是组织损伤、炎症反应的标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及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受损及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病情呈正相关。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可能与vWF及hs-CRP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强,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等,反映机体对血栓的易感性增强,涉及临床许多学科。在心血管领域,早期检测、识别PTS并预防其进展,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测定在冠心病患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1例冠心病患、30例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GMP-140含量。结果:冠心病患GMP含量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01);合并AMI组GMP含量显高于无合并症和合并高血压、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心绞痛组GMP含量仅次于AMI组,但二无显差异。结论:冠心病病情愈重,GMP含量增多愈显,因此它可以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和观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vWF-cp)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WF活性水平,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 ①血浆vWF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0%±25%、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期131%±25%,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84%±19%和对照组72%±13%(P<0.01);亦高于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恢复期为77%±9%,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76%±11%)(P<0.01);②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3%±12%、急性心肌梗死组46%±12%,均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77%±10%和对照组81%±17%(P<0.01);亦低于该组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分别为80%±7%和81%±7%,P<0.01);③恢复期各项指标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vWF水平升高、vWF-cp活性降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血浆结合珠蛋白(H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CHD患者140例作为CHD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CHD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将CHD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8)、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62)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40)。依据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n=27)、双支病变组(n=54)和三支病变组(n=59)。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结果 CHD组患者的血清hs-CRP[(7.29±3.65)vs(2.84±1.16)mg/L]、RBP4[(49.64±8.32)vs(42.07±5.51)ng/ml]及血浆Hp[(95.26±19.14)vs(70.13±16.33)mg/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亚组和UAP亚组患者(P0.05);UAP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亚组患者(P0.05)。三支病变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比病变亚组患者(P0.05);双支病变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患者(P0.05)。CHD患者的Gensini评分与血清hs-CRP(r=0.619)、RBP4(r=0.554)及血浆Hp(r=0.59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hs-CRP、RBP4及血浆H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周奋  胡申江  孙磊 《心脏杂志》2007,19(5):575-577
目的评价冠心病与心率震荡、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对20例经冠脉造影术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0例高血压患者(经冠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与2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心率变异指标和心率震荡参数比较。并对冠脉病变与各项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价心率变异、心率震荡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组心率变异指标SDNN(100±7)ms、SDNNI(39±3)ms和心率震荡参数TS(3.0±2.3)均低于正常体检组的SDNN(131±6)ms、SDNNI(53±3)ms、TS(6.7±1.3)(P<0.01),而高血压患者组仅SDNN(109±6)ms、SDNNI(44±3)ms低于正常体检组(P<0.05);研究还发现冠心病组TS(3.0±2.3)低于高血压组TS(6.0±1.6)(P<0.01)。对冠脉病变与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TS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61,P<0.01),与冠脉病变评分呈负相关(r=-0.462,P<0.05)。将冠脉按照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的TS值显著变小(P<0.01),多支病变的TS明显变小(P<0.05),冠脉病变评分高于10分组TS值显著变小(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震荡参数TS显著减小,并且T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Modestly elevated baseline concentrations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 the classical acute phase protei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long-term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general populations, whilst the major acute phase response of CRP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cardiac complications. The pathogenic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associations is controversial. Here we critically review the evidence and describe large-scal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novel experiments and possible specific therapies which will rigorously inform the debate.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potential pathogenicity of high acute phase circulating CRP concentrations in individuals with substantial tissue damage and modest but persistent increases in baseline values in generally healthy subjects.  相似文献   

15.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兴分泌性蛋白,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调节血管生成及各种抗炎、促炎因子的表达,参与慢性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过程,研究发现,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可影响冠状动脉局部血管的重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钙化的形成,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其重要作用。现对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与冠心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α基因HPA-2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403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和500例无心脏病史的健康体检者作研究对象,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进行HPA-2多态性检测.结果所有年龄受试者中冠心病组Met/Met(M/M)+Thr/Met(T/M)基因型频率是13.2%,高于对照组的8.6%(P<0.05),比数比(odds ratio,OR)为1.6(95%可信区间1.1~2.4);年龄≤60岁的受试者中冠心病组T/M+M/M基因型频率(16.0%)同样高于对照组(8.8%)(P<0.05),OR值为2.0(95%可信区间1.1~2.4).结论血小板膜GPIbα中T/M和M/M基因型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在≤60岁的人中,此种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代谢综合征(MS)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79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根据冠心病组患者是否伴有MS分为2个亚组,伴MS组(63例)和不伴MS组(116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测定血糖、血脂和hs-CRP等相关指标,分析血清hs-CRP浓度与冠心病、MS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s-CRP(1.77±0.96)mg/L较正常对照组(1.43±0.51)mg/L明显增高(P<0.05)。伴MS组血清hs-CRP(3.06±1.14)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伴MS组血清hs-CRP(1.52±0.75)mg/L较正常对照组虽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浓度随着MS组分数目的增加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清hs-CRP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C、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55,0.218,0.312,0.368,0.297,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2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增高,尤其以伴有MS的冠心病患者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4例ACS患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血浆sP选择素和vWF浓度。结果ACS患者血浆sP选择素、vWF浓度均高于SA患者(P<001)及对照组(P<001)。结论sP选择素和vWF水平与ACS的发病过程有关,是ACS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凝血非常激活与肺部疾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25例肺心病患者、15例肺癌患者及36例肺结核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浓度,并与20例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肺心病及肺癌患者血浆GMP-140、D-二聚体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肺癌与肺心病、肺结核患者血浆GMP-140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肺结核患者血浆GMP-140、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小板活化、凝血系流激活及内皮细胞损伤在肺心病、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