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临床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00例临床初步诊断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对比分析后,确诊冠心病者74例,诊断符合率74%。其中冠脉痉挛占确诊例数的19%,可见其在冠心病中的地位。尚有1/4患者诊断不符,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等,多因其可疑心绞痛症状而误判。因此,严格掌握心绞痛诊断标准是提高冠心病诊断正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 (CAG)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的重要方法 ,对临床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的诊断及治疗有重大意义。现将我院自 1997年 6月至2 0 0 2年 6月资料完整的 10 6例CAG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6例中 ,男 84例 ,女 2 2例 ,年龄 19~ 81岁 ,平均 5 8.0± 8.2岁。其中心肌梗死组 2 1例 ,典型心绞痛组 3 8例 ,不典型心绞痛组 2 2例 ,其他组 2 5例 (主要包括心律失常 16例、心瓣膜病 5例及病因不明心衰患者 4例 )。1.2 方法 以常规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成功后 ,运用judkin…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诊经肱动脉路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PCI术后复诊的患者,按血管路径分为经肱动脉组(1000例)和经桡动脉组(10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造影成功率、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血管路径并发症(包括血肿、假性动脉瘤、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痉挛和闭塞)及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结果两组患者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经桡动脉组比较,经肱动脉组血肿以及动脉痉挛血管路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5%比6.0%,0.1%比24.7%,均P〈0.05);经肱动脉组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经桡动脉组(98.8%比87.0%,P〈0.05)。经桡动脉组骨筋膜室综合征、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0.1%、0.1%、0.2%和0.2%,而经肱动脉组未见以上不良事件。结论在PCI术后的患者中开展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安全、可行,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可降低患者血管路径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前、后心率变异性(HRV),并与2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对18例成功行PTCA术的CHD患者在术前及其术后1月余以及20例正常人的24h动态心电图进行HRV分析。CHD患者PTCA术后1月余HRV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444例不同年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 40岁以下AMI患者达12.41%,绝大多数为男性,发病与吸烟、肥胖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密切相关.发病急,胸痛症状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40岁以上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双支或三支病变心电图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ACS患者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根据CAG表现判断病变范围,以≥6个导联ST-T改变(指标A),QRS波时间≥0.11秒(指标B)以及a VF导联低电压(指标C)作为判别标准。结果 201例患者中,经CAG检查确诊单支病变122例,双支及三支病变共79例。指标A、B、C、A+B以及A+C检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0.00%、69.33%,71.11%、45.00%,64.70%、63.64%,40.00%、84.62%,48.00%、78.79%。指标B检出多支病变的敏感性最高,指标A+B及A+C检出多支病变的特异性最高,指标A+C的准确性最高。结论综合心电图多指标改变有助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禁食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进展 ,冠脉造影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 ,我们在冠脉造影术前准备中 ,发现术前禁食时间与冠脉造影检查并发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进行了两种禁食方法的探讨。现报告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2 0例冠脉造影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 ,病情 (心功能、冠动脉狭窄程度 ) ,造影剂及用量 ,术者 ,手术方法 ,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有可比性。1.2 方法1.2 .1 冠脉造影检查时间 :上午 9~ 12时 ;手术方法参照文献 [1] 。1.2 .2 术前禁食方法 :A组 :术前 1天晚餐正常进食后禁食、饮。 1997年 3月~…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造影298例病变血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 1997~ 1998年首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 CAG)资料完整的 4 2 7例住院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 ( CA)≥ 5 0 %狭窄者 2 98例 ( 69.8% )。为了解 CA病变特点 ,作者对这些病例的 CAG进行了病变分布特征分析。1 对象和方法 经 CAG证实 CA狭窄≥ 5 0 %者 2 98(男2 2 4 ,女 74 )例。年龄 5 5± 8( 4 1~ 74 )岁。其中 ,心绞痛 15 4例 ,心肌梗死 93例 ,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 2 5例 ,不明原因的胸痛、胸闷 19例 ,异常静息心电图 7例。 CAG采用 Judkin法 ,根据 Ambrose等 [1 ]的分类方法分为 4类 :同心型、偏心型、复杂病变、伴有血栓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年龄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龄是冠心病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 ,年龄增长也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各种危险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年轻人 ,且许多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增加。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为临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 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病变的住院患者 381例为研究对象 ,将 381例患者按年龄分为 4组。青年组 :30~ 44岁 ,共 5 5例 ;中年组 :45~ 5 9岁 ,共 16 …  相似文献   

10.
前瞻性的研究成功的PTCA术对CAD患者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一、资料及方法 :CAD患者均为我院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5月的住院病人 ,年龄、性别、职业及民族不限。包括亚急性MI、OMI、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PTCA+ 支架植入术 ,ECG为窦性心律者。方法 :用标准的方法和设备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 支架植入术。观察指标 :由专人负责操作同步十二导联电生理记录仪 ,分别记录PTCA+ 支架植入术前半小时至 1小时 ,术后即刻 ,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和第七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我院1992年7月至1995年9月间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18例冠心病,对23支血管25处病变进行扩张,狭窄度由81%±12%降至18%±15%;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治疗10例冠心病,成功9例,对25处斑块进行旋磨,两例补偿性球囊扩张,斑块处狭窄度平均值由术前的86.2%降至20.2%。  相似文献   

12.
13.
为调查冠心病和内皮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并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过程中各种刺激因素对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观察了15名采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的患者股动脉血及尿液的内皮素水平,并与10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血、尿基础内皮素值高于正常(P<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股动脉血中内皮素水平无显著增加,尿中内皮素水平却增加3~6倍(P<0.01),且持续24h以上。收缩期主动脉压力与尿中基础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1,n=15)。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内皮素水平高于正常。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引起水后内皮素释放,尿内皮素值能较敏感地反映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内皮素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心室晚电位(VLP)的影响,对38例冠心病患者PTCA前、后的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随访观察。时域分析发现,3例VLP阳性中的1例PTCA术后VLP消失,有5.7%(2/35)VLP阴性患者术后VLP转为阳性;频谱时间标测发现,4例VLP阳性中的2例术后VLP消失,有11.8%(4/34)VLP阴性患者术后VLP转为阳性;全组患者中,PTCA前、后SA-ECG参数的变化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10.9±2.5(4~14)个月,未发生心律失常事件。提示PTCA可使VLP阳性的部分患者转阴;使很少部分患者VLP阴性转为阳性,提示再灌注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相应变化.方法选择行PTCA的患者20例,于手术前1天、术后4、12、24、48、72小时和手术后第5天取血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结果PTCA术后12小时FPA较术前增高(P=0.01),并于术后24小时达到峰值(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此后逐渐降低,于术后第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AI-1活性、tPA活性和PAI-1/tPA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PTCA术后凝血系统被激活,应加强抗凝血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对40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1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磨术成功率分别为82.5%和80%;经立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46处病变经扩张后狭窄度由80%±14%降至20%±10%,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组17处病变经旋磨后狭窄度由84%±9%降至29%±2%,两组残余狭窄有显著性差别(p<0.05);经文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詹本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5%和80%(p<0.001),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5%和50%(p<0.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无死亡病例,放房本组死亡一例。由此认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废水,且适应症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适用于某些“硬”病变或解剖类型不适合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者,残余狭窄显著时需辅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对40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1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磨术成功率分别为82.5%和80%;经立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46处病变经扩张后狭窄度由80%±14%降至20%±10%,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组17处病变经旋磨后狭窄度由84%±9%降至29%±2%,两组残余狭窄有显著性差别(P<0.05);经文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詹本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5%和80%(P<0.001),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5%和50%(P<0.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无死亡病例,放房本组死亡一例。由此认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废水,且适应症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适用于某些“硬”病变或解剖类型不适合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者,残余狭窄显著时需辅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类型、部位和病变血管数的关系。  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352 例,选择其中65 例(86个病变)术后3~16个月造影随访者,按随访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 38),非再狭窄组(n= 27),分析再狭窄与病变形态学的关系。  结果:再狭窄与多个易患因子、多支病变、病变类型和前降支病变呈正相关,与支架置入呈负相关。再狭窄组C型、钙化病变多见,前降支病变内径丢失比回旋支、右冠脉病变大(P< 0.05),半年内一支血管病变再狭窄率(10.27% )低于二支(41.10% )和三支(48.50% )血管病变再狭窄率(P< 0.0001)。  结论:再狭窄与冠脉病变类型、部位和血管支数相关,C型及钙化、多支和前降支病变再狭窄率高  相似文献   

19.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血清肌钙蛋白T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在行PTCA术前、术后第10小时、第2、3及第4天,采用自动Elisa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TnT)浓度。结果:(1)23例患者平均TnT水平,在PTCA后第10小时升高,第2天达峰值(为术前的4.7倍)第3、4天回降至术前水平(但P均>0.05);同时CK-MB升高不明显。(2)10例TnT明显升高(≥正常x+2s)的患者比起另13例,TnT最高值比基线水平的增幅较大(10.2比1.8倍),与PTCA扩张总时间长、气压大以及基础病变不同有关。提示PTCA术对心肌损伤轻微;TnT为较灵敏而特异的心肌损伤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近30年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相应的护理技术在过去近10年里有着明显的改进。本文以穿刺股动脉途径为重点综述国外PTCA术后留置动脉鞘管的护理进展:动脉外鞘管拔除责任者、拔除时间、拔管后局部压迫方法等内容,旨在提升PTCA术后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