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1].而内瘘一旦出现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内瘘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因此如何迅速地恢复血液透析通路的畅通,对维持正常的血液透析至关重要.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前臂襻式AVG急性血栓形成患者1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咽窝区动静脉内瘘建立血液透析通路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窝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鼻咽窝部动静脉内瘘手术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治疗3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病人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两周以上使用动静脉内瘘手术均能达到血透要求的血流量。有2例患者在5个月及12个月后出现内瘘堵塞,均在原肢体行经典的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非惯用手鼻咽窝处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远期并发症常见为吻合口狭窄或闭塞致二次手术,可及时改为前臂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主要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1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手术要点、穿刺方法、主要并发症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19例内瘘主要在非优势侧前臂行端-端吻合、采用"扣状和绳梯式穿刺法"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血栓(26%),主要有吻合口血栓(19.7%)、穿刺部位附壁血栓(6.3%),其次是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10.3%)(包括吻合口、静脉解剖本身存在的狭窄、穿刺部位狭窄);第三位是血管瘤,发生率3.8%(主要发生在吻合口及穿刺部位)。319例中234例使用3年以上。结论:造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失功的三个原因,依次是血栓、狭窄、血管瘤。手术治疗仍然是纠正血管通路并发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替代治疗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临床上血液透析最安全及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但内瘘失功仍是困扰的难题,其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效率和管路质量。多种因素可引起内瘘失功,其常见原因为狭窄。本例心房颤动血栓脱离引起的动静脉内瘘栓塞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76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8年,内瘘失功3天"于2012年12月12日入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情况,总结经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245例患者302例次内瘘一般情况。对手术部位鼻咽窝组内瘘、腕部组内瘘及上臂组内瘘的生存时间、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鼻咽窝组内瘘生存时间最长132个月,平均41.10±5.55。腕部组内瘘生存时间最长222个月,平均40.12±2.77。上臂部组内瘘生存时间最长77个月,平均38.55±4.41。三组间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鼻咽窝组、腕部内瘘组、上臂内瘘组通畅率用百分比法计算,3个月、6个月、12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6%、90%、76%,98%、91%、74%,97%、93%、76%。[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内瘘生存时间在建瘘部位方面无明显关系,三组内瘘通畅率随着年限延长大幅度下降,与使用时间延长血管狭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手鼻咽窝区建立动静脉内瘘体会浙江省青春医院泌尿外科(310016)吴雪花,谢微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最常选择的部位是前臂近腕部,将桡动脉和头静脉作吻合。为充分利用病人血管及减少内瘘并发症,我院于1994年对3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手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自体血管前臂动静脉内瘘术(AVF)端侧吻合术与端端吻合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情况,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自体血管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动静脉内瘘术手术成功111例,成功率92.5%,均能达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标准,其中,端端吻合术65例,端侧吻合术55例。结论前臂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堵塞的主要原因,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功能,是影响血液透析病人血液透析顺利度、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常采用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途径,但长期透析后常出现血管堵塞,瘘管不能使用。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对11例前臂动静脉内瘘多次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上臂建立动静脉内瘘即高位动静脉内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并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在位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内瘘失功57例次,患者的年龄、低血压状态及使用方法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内瘘失功与年龄、血压、初次使用内瘘时间、压迫时间、使用时间及穿刺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减少内瘘失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手术方式.方法 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鼻咽窝组、前臂腕部(前臂组)各50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别行直接动静脉内瘘术,比较两组内瘘成熟时间、手术1年后吻合口血流量、血透时血流量、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在内瘘成熟时间、手术1年后吻合口血流量、血透时平均血流量、4周后通畅率、1年后通畅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3年后通畅率鼻烟窝组高于前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烟窝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少于前臂组.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保留了近端血管以备重建内瘘,能满足常规血透的血流量,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是血液透析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45例(51人次)血管移植透析内瘘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异体动脉和人造血管(E-PTFE)材料,移植瘘管的一年透析使用率为81.58%,使用3年以上8例,病人带功能移植瘘管总时间最长达76个月以上。每100个移植瘘管随访月平均并发症发生率为3.62,其中血栓形成和回流静脉或流出端吻合口狭窄是移植瘘管的主要失功原因。作者认为异体动脉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较高的瘘管使用率和血管材料的相对可选择性,是移植血管内瘘的较理想血管材料  相似文献   

12.
Chen Z  Wu W  Wu Q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4):2111-2113
目的 评估两种不同部位透析用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半年通畅率,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7年来102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腕部及鼻烟窝部两不同手术部位等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半年通畅率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手术部位对一次手术成功率无影响,腕部手术瘘管半年通畅率好于鼻烟窝部手术。而性别、年龄、原发病等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半年通畅率均无影响。吻合口内膜增生、血管本身条件、血管吻合技术是导致手术失败及瘘管闭塞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吻合口是否内膜增生、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直径、动静脉内膜是否光滑及远段流出道的好坏、手术及吻合技巧、血管吻合角度、动静脉之间的距离以及患者自身的保护等是保障动静脉瘘手术成功及通畅的重要因素。鼻烟窝部血管条件较好者,还直以此部位手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透中心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252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失功情况,并分析内瘘失功与年龄、血红蛋白、超滤量、透析龄和透析间期血压的关系.结果 252例患者中有38例,共发生53次内瘘失功,内瘘失功率为20.9%.内瘘失功组与非失功组患者在年龄、血红蛋白浓度、透析间期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瘘失功组单次超滤量高于非失功组,透析龄大于非失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超滤量过大及透析龄长是导致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口径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糖尿病慢性肾衰患者透析通路中的运用.方法 将86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各组内再随机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式为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组桡动脉纵向切开约1.0cm~1.1 cm,对照组0.7 cm~0.8cm.结果 手术成功率实验组(90.9%、95.2%)明显高于对照组(77.3%、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发生心衰.结论 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可适当增加吻合口内径,即可满足血液透析对血流量的需求,又不至于引起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王伟  秦东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881-288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手术经验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科2007年1月—2013年3月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窝内瘘组(82例),腕部内瘘组(24例);术后吻合口急性闭塞探查Fogarty取栓5例,吻合口狭窄并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加球囊扩张再通4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原因。结果 10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98例(92.5%),失败8例(7.5%),取栓后再次闭塞1例,患肢不同程度水肿42例。无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及窃血综合征发生。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瘘血流量大于300 mL/min。结论鼻咽窝内瘘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式,腕关节内瘘同样可以成功建立透析通路,积极行术后并发症处理,可避免再次内瘘成形。  相似文献   

16.
刘珂  王元中 《四川医学》2012,33(6):1057-1059
目的观察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患者资料。结果 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一次成功,内瘘成熟时间平均4周,血流量均达到200~250ml/min,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小武  汪莫亚  张慧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300-301,F0003
目的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彩超监测,并与常规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以评价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瘘术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30例、前臂动静脉内痿组2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二者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组手术1年后通畅率分别为90.0%(27/30)和90.5%(19/21);吻合口内径分别为(3.10±0.11)mm和(3.40±0.12)mm;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分别为(368.4±6.2)ml/min和(381.2±6.0)mJ/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23.8%(5/21)。二者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17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瘩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做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血透患者内瘘闭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内瘘)闭塞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访调查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242例长期HD患者的内瘘闭塞情况。结果 242例患者中有32例,共发生42次内瘘闭塞,内瘘闭塞率为17.4%。内瘘闭塞组的内瘘使用时间为(17.9±19.6)个月(0.5~74个月),因内瘘闭塞无法血透而导致死亡有4例,死亡率为1.7%。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内瘘使用时间明显减少(25.9±20.8)个月和(4.8±5.4)个月,t=2.796,P〈0.01)。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比较,糖尿病组内瘘闭塞发生率明显增高(11.5%和17.6%,X^2=4.370,P〈0.05)。结论糖尿病、血管条件差、低血压、内瘘提早使用及内瘘压迫时间久是导致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寿命及失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常志  王莉  何强  彭鲲  李贵森  王芳  杨秀川 《四川医学》2010,31(9):1269-1270
目的分析西部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以及内瘘失功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平均透析时间(38.5±30.8)个月。每周接受2~3次血液透析,均采用绳梯斜行穿刺。统计这些患者内瘘的使用时间、失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均采用动静脉端侧吻合的方式。初次内瘘6年的存活率为80%。其中共有12例初次内瘘失功,平均使用时间为11.6个月。失功原因分别为:血栓形成7例,内瘘狭窄5例。这些患者中有11例再行第2次内瘘,其中有3例血栓形成及1例内瘘狭窄行第3次内瘘手术。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影响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6年存活率为80%。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与内瘘狭窄。糖尿病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