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脊柱结核CT诊断价值(附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分析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螺旋CT对有脊柱结核的56例患者进行扫描。结果:56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腰大肌脓肿,死骨形成,椎间盘破坏及椎管狭窄。结论:螺旋CT扫描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能显示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骨质破坏,揭示病变范围及其对椎管的累及程度,有助于对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脊柱结核CT检查的重要意义。方法对30例临床和病理确诊的脊柱结核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结核的CT表现包括:(1)椎体及附件不规则虫蚀样和囊状骨质破坏。(2)沙砾样和斑片样死骨形成。(3)椎间盘坏死及椎间隙狭窄、消失。(4)椎旁脓肿、纵隔脓肿、腰大肌脓肿。(5)椎体后部的骨质破坏产生的碎骨片和坏死物质可进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6)椎体塌陷呈楔形。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脊柱结核对椎体附件和椎管的累及范围、程度可清楚地显示,对指导手术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正侧位X线平片和CT诊断脊柱结核的意义。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且均有正侧位X线片及CT片的 2 0 7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脊柱正侧位X线片、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93 .7%、98%。 (2 )正侧位X线片、CT对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 74.4%、89.9%。 (3 )凭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便可确诊 90 %。 (4 )对死骨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和腰大肌肿胀、骨性椎管受累、附件破坏的显示CT优于X线平片 ,差异有显著性 (Ρ <0 .0 1)。结论  (1)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基础方法。 (2 )如需进一步了解死骨、椎旁软组织肿胀、脓肿、附件 ,特别是了解骨性椎管内的情况以指导手术时 ,须CT检查  相似文献   

4.
全祥 《西南军医》2012,14(4):582-584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和脊柱结核的CT表现,探讨二者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与转移瘤40例,观察椎体、附件骨、椎间盘破坏方式,椎旁、椎管内脓肿的范围及脊髓受压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26例脊柱结核CT表现为骨质破坏、高密度死骨形成、椎体压缩、椎间盘破坏、椎旁、腰大肌脓肿、或椎管狭窄等症状;14例脊柱转移瘤征象是椎骨骨质破坏、增生或两者并存;以溶骨性破坏多见,常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形成,椎体引起压缩。结论多层螺旋CT能对脊柱转移瘤和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骨关节结核的CT诊断(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24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髋关节结核4例,耻骨联合结核1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脊柱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2个椎体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15个椎体边缘见到虫蚀状骨质缺损,病变严重者可见椎体膨胀、碎裂或塌陷。多数病例伴有死骨、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骶髂关节结核常见单侧发病,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髋关节结核表现为骨性关节面、髋臼及股骨头侵蚀破坏,髋臼变浅或变平,导致关节脱位。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死骨、冷脓肿等结核特征性的表现,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手术、病理或细菌学证实的15例脊柱结核(男11,女4例,年龄24~72,平均52岁)和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11例作CT扫描,部分病例作平片,骨闪烁扫描检查。分析各种检查的表现,重点研究脊柱结核和转移瘤的CT鉴别诊断。CT上,87%结核病灶在边缘区,80%骨破坏伴死骨,而转移有50%骨破坏在椎体后方,结核仅13%。结核多发生在相邻的两个椎体,骨闪烁扫描均显示均一异常聚集而转移瘤多累及多个椎体,异常集聚仅见40%。椎旁软组织肿大结核为纵向延伸,80%为双侧,而转移瘤软组织向水平各方向延伸占92%。平片显示椎旁软组织肿大占CT发现的87%,但可确定病变处椎间隙狭窄。CT能清楚地显示骨及软组  相似文献   

7.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X线平片、CT、MRI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 180例被手术或临床证实为脊柱结核病人的X线平片、CT、MRI ,根据影像学表现和临床分为A(X线平片正常 ,CT或MRI异常 ) ,B(X线平片、CT和MRI均异常 ) ,C(临床有神经症状 ) 3类。结果 依据分类 ,A类 40例 (4 0 / 180 ) ,病史短 ,<4月 ,累及椎体数目少 ,均为 1个。CT可清晰显示骨破坏。B类 70例 (70 / 180 ) ,病史较长 (5~ 12月 ) ,累及椎体数目多 (2~ 3个 )。CT可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数目、范围及碎骨片在椎管内情况。MRI可显示椎体软组织肿胀及寒性脓肿的范围。C类 70例 (70 / 180 ) ,病史长 ,病史短者 ,破坏位于椎体后部。CT可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数目、范围及碎骨片在椎管内情况。MRI可显示硬膜外脓肿及脊柱后凸对脊髓的压迫 ,脊髓变性情况 ,寒性肿胀的范围。结论 X线平片结合CT扫描可对脊柱结核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对于有神经症状的病人应用MRI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老年脊椎结核多层螺旋CT平扫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对中老年人脊椎结核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78例年龄在40~76岁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治疗后随访确诊为脊椎结核的CT平扫表现,并结合脊椎平片和脊髓造影片观察.结果 椎体骨质破坏78例,死骨78例,病椎高密度73例,椎旁脓肿56例,椎间盘破坏71例,管内硬膜外占位征9例,腰大肌不对称52例,椎体压缩椎管狭窄33例,椎小关节退变72例,钙化37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能较好地显示中老年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表现。方法:对35例脊柱结核患者行CT扫描,其中有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35例脊柱结核患者中,胸腰椎段结核18例(51.4%);腰椎结核9例(25.7%);胸椎结核5例(14.3%);颈椎结核2例(5.7%);骶椎结核1例(2.9%)。早期脊柱结核4例,仅见椎前软组织肿胀;进展期脊柱结核24例,可见椎体呈“融冰样”、“碎玻璃样”骨质破坏,破坏区内可见沙砾样死骨,增强后冷脓肿壁均一环状强化;愈合期脊柱结核7例。结论:脊柱结核在CT上有着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可对脊柱结核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脊柱骨髓瘤和脊柱结核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柱骨髓瘤和脊柱结核的影像资料,以提高其鉴别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18例脊柱骨髓瘤和27例脊柱结核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8例脊柱骨髓瘤共45个椎骨受累,呈现大片状或局限性溶骨性破坏,椎体变形27个,3例可见椎旁轻微软组织肿块。27例脊柱结核共有35个椎体受累,呈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破坏区见死骨形成的有9例,20例伴发明显的腰大肌脓肿和椎旁脓肿,10例伴发椎间盘坏死、椎间隙狭窄。结论脊柱骨髓瘤和脊柱结核各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当难以鉴别时,临床、影像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相结合是提高其鉴别诊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脊柱结核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I、ECT、SCT、BUS、X线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临床或随访证实的脊柱结核的MRI、ECT、SCT、BUS、X线平片表现。结果:16例脊柱结核MRI发现37个椎骨异常、11处椎管受累、19处冷脓肿、16处椎间盘受累;CT发现7处附件受累、26处死骨形成。ECT检出的41处病灶表现为多处放射性浓聚或单发放射性浓聚,其中6处为假阳性;BUS检出9处冷脓肿、7处椎体破坏、2处附件异常。X线平片显示27个椎骨受累。本组MRI、ECT、SCT、BUS、X线平片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4.6%,83.8%,24.3%,73.0%;特异性分别为100%,83.8%,97.3%,97.3%,94.6%。结论:RMI是一种诊断脊柱结核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脊柱结核临床首选X线检查,B超可作为补充手段;CT检查是必须的;ECT仅在与脊柱转移瘤或多发性骨髓瘤鉴别困难时应用。  相似文献   

12.
食管结核的影像学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结核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2 4~ 3 6岁 ,平均 2 9岁。 5例均行食管钡剂造影、CT和电子纤维胃镜检查 ,1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食管钡剂造影示 :食管上段 1例 ,中段 3例 ,下段 1例 ,表现为充盈缺损 2例 ,向心性狭窄 2例 ,腔内点状钡斑 1例 ,腔外不规则窦道形成 1例。黏膜纹破坏2例 ,平坦或消失 3例。胸部CT平扫 :1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扩张 ,右肺门增大 ,右胸壁有小结节 ;1例食管下段管壁不规则增厚 ;1例胸膜肥厚粘连 ;2例未见明显异常。术前影像学误诊 3例 ,正确诊断 2例。结论 食管结核缺乏影像学的特点 ,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3.
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IIS)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IIS的CT及MRI表现,其中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4例。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有2例仅行MR检查)。结果:3例表现为椎间隙单侧椎体局限性病变(局限型),5例病变累及椎间盘及其上下椎体(弥漫型)。局限型CT表现为椎体终端板及终端板下局限性破坏,早期边缘呈晕征(高密度),并可逐渐扩大,治疗后逐渐减小形成硬化边;MRI显示病变为长T1、T2信号,与椎间盘界限清楚,注射Gd-DTPA后边缘明显强化。局限型一般不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弥漫型CT及MRI均表现为且相对较小,可与结核鉴别。结论:CT和MRI有利于IS的诊断和分型,便于疗效的监测,相比较而言,MRI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CT和MR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CT检查和MRI检查显示异常患者各30例,30例全部行颈部MRI和MRA检查;30例行CTA检查。结果:MRA及CTA均显示椎动脉变细、扭曲、局限性狭窄、闭塞或走行失常等改变;但显示骨质结构CT优于MRI检查;MRI无射线损伤。结论:MRA与MRI联合应用及多层螺旋CTA检查均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比较慢性布鲁菌性脊椎炎和脊椎结核的CT特征以及对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对经临床确诊,X线阳性的15例布鱼菌性脊椎炎和17例脊椎结核患者作了CT扫描。其中6例布鲁菌病患者于6前前作过同部位CT扫描。结果:布鲁菌病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新生骨组织中又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盘破坏,关节面增生硬化,相邻骨密度增高,少或无椎旁脓疡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浆膜型肝结核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本组浆膜型肝结核8例中,6例单发,2例多发,共10个病灶.CT表现为肝包膜区梭形或多发结节性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环形强化8个,蜂窝状或多环状强化2个;10个病灶中明显强化3个,轻至中度强化7个;病灶边缘或中央见点状或条状钙化3个.累及邻近肝实质2例;伴有少量腹水及后腹膜淋巴结轻度肿大1例.结论: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当病灶内发现斑点状或条状钙化或病灶呈多环状强化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肝结核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肝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病理回顾性分析17例肝结核的SCT表现.其中男5 例,女12 例,年龄5~67 岁(平均47岁),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穿刺活检证实,2例抗痨治疗随访1年确诊.结果 17例病灶平扫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边缘不清.SCT动态增强扫描:肝结核瘤10例, 7例门脉期环状轻度强化,持续到延迟期,病理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壁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物.1例无强化,病理为干酪样坏死,壁菲薄.1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中度均匀强化,1例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均匀强化,病理示结核肉芽组织为主.浆膜型肝结核3例,2例为肝包膜结核瘤,1例为肝包膜结核性肝脓肿.粟粒性肝结核1例,肝内多发低密度小结节,无强化.结核性肝脓肿3例,门脉期和延迟期分隔状强化.结论 SCT对肝结核瘤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肝外结核病史多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附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征象,为DAI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确诊的DAI的早期CT表现。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72岁,平均32.3岁,51例采用保守治疗,17例行开颅减压术,死亡37例(54.4%),重残21例(30.9%),CT扫描在伤后30分钟至24小时进行,使用岛津SCT-4500TE型全身CT机行非增强扫描。结果: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49例(大脑半球37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6例,脑干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室出血5例,弥漫性脑肿胀58例。结论:CT是早期诊断DAI的有效方法。并可提示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F Heuck  R Weiske 《Der Radiologe》1985,25(7):307-317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ly bone changes 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of pyogenic non-tuberculous spondylitis and spinal tuberculosis is analysed. The CT findings ar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x-ray images including tomography. In 3 of 16 patients no indications of osteomyelitis were found by conventional x-ray images, whereas CT revealed paravertebral soft tissue swelling or abscesses and osteolysis and thus established the diagnosis of spondylitis. In one patient the process caused neurologic symptoms by extending into the epidural space. The contributions of CT to the diagnosis of spondylitis are to delineate the extent of soft tissue swelling, to detect small defects in the vertebral bodies, to exclude disc involvement, and to differentiate inflammations and other destructive changes. CT can be used for fine needle localization and aspiration of tissue or pus for histological or bacter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to establis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