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超早期运动(VEM)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康复效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纳入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创伤与修复研究所自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0例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在发病24 h内开始第1次VEM(包括床下自主坐立、站立、行走),每日1次,每次10~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发病24 h内开始第1次推拿治疗,每次20 min;2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发病后2周及1和3个月血清BDNF含量、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上、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评分,发病后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NIHSS、MBI、上肢FMA、下肢FMA、BBS及WG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血清BDNF含量明显升高(P<0.05);1、3个月时观察组NIHSS、上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周及1、3个月时观察组MBI、下肢FMA、BBS和WG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BD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观察组良好结局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推拿结合VEM可更好的提高AIS患者的康复效果、促进BDNF表达和运动能力恢复,增加远期良好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7例)、上肢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37例)、下肢组(常规康复治疗+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及联合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对比治疗前后4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评分、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及下肢肌张力,康复效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及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总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上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肌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下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肢组(P<0.05);联合组、上肢组、下肢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高于上肢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4组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在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4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均高于其余3组(P<0.05),上肢组和下肢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能够提高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增强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病人FMA、BBS、TUG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BBS、TUGT、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Thera-Band弹力带治疗,能够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之上结合针刺治疗,8 w后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各自不同开始训练时间对应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结果治疗后8 w,两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及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及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自不同发病到开始训练时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更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可提高临床疗效,表现为开始训练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理想,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改良Barthel指数(BI)变化。方法 94例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随访3个月。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对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进行评价,测定FMA评分和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痉挛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痉挛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和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针灸治疗有助于减轻痉挛症状,同时对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也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技术与注意力训练法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丽水市第二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训练结合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VR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6 d,共持续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SE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与同期对照组相比,MMSE、FMA和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 结论使用VR技术与注意力训练法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内科》2017,(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针刺疗法,研究组患者在针刺疗法的同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Bartherl指数量表(BI)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比较,使用量角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偏瘫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和偏瘫侧踝关节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偏瘫侧踝关节AROM明显大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自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手足十二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北京市中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手足十二针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237,P=0.025)。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BB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GF、BDN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GF、BDN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B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足十二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脑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等速运动锻炼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运动锻炼,随访6个月后,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测平衡功能;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采用改良Ashworyh量表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结果观察组MBI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差别不大,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对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康复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康复治疗。每例病人入组时、治疗第30天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测试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BI)测试ADL。结果康复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BI值和FMA值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或P<0.01),治疗后康复组比对照组的BI值和FMA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和ADL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则在功能康复训练上应用VR进行康复治疗,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定(MW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MWS、BBS及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W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VR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伴有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手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技术的使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均进行Fugl-Meyer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的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且观察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康复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运动功能、眩晕、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020—2021年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神经外科的70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生成随机数后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配到A组或B组,每组35例。A组患者接受早期强化康复治疗,B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均干预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3、6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干预后1、3、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干预前及干预后1、3、6个月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和平衡误差评分系统(BESS)评分。结果 干预方法与时间在FMA评分、GOS评分、BI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时间在FMA评分、GOS评分、BI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3、6个月,A组FMA评分高于B组(P<0.05);干预后6个月,A组GOS评分、BI评分高于B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DHI评分、BE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经颅磁诱发拇指对掌肌的运动电位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4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量表(MBI)评分和徒手肌力(MMT)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诱发出MEP波较治疗前改善,中枢传导延长时间缩短;两组治疗后肌力、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与60.0%,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病人肌力,提高运动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与改善损伤大脑功能和神经传导通路密切相关;早期运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4月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精准化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2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前后Mc Gill疼痛量表(MPQ)评分、上肢Fugl 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M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病人肌张力水平、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于河南省省立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肌张力水平、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CN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MAS评分、CNS评分均降低(P<0.05),QOL评分、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及ADL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0.05),MAS评分、CNS评分降低(P<0.05),QOL评分、FMA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及ADL评分均升高(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可降低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病人MAS评分,改善肌张力过高症状,降低CNS评分,改善神经缺损情况,升高FMA评分,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探讨rTMS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潜在机制。 方法选取包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低频(1 Hz)rTMS治疗。每周治疗5 d,总疗程为4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同时收集治疗前后患者DTI中感兴趣区(放射冠区、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计算出相对各项异性分数(rFA)后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1)。DTI参数:治疗组放射冠区、内囊后肢的FA、rFA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放射冠区、内囊后肢的FA、r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组病灶侧放射冠区的FA、rFA值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FMA、MBI评分呈正相关(P<0.05);内囊后肢的FA、rFA值与MBI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NIHSS、FM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常规康复治疗、rTMS治疗均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二者结合效果更为突出。经DTI证实,传统康复治疗结合rTMS可改善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这可能是rTMS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护理在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VD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对症处理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出院时简易智力测试量表(MMSE)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出院时护理满意度。结果入组时两组患MMSE评分、FMA评分、FAQ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FA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VD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改善患者运动、认知、社会功能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影响。方法将4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康复治疗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照组采用患侧下肢PT训练为主的神经发育技术(NDT),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测量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移动平衡能力。结果治疗组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UGT评分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速度,改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效果及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 w。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yer量表评分和OL-BREF量表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yer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QOL-BREF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