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具有独特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系统综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并对近年来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治疗、经方验方、中成药口服、针灸及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目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中医相关文献的记载,总结相关临床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对GERD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实验设计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中医药在缓解GERD临床症状、减少副作用、减轻复发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GERD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似,即胃脘部烧灼感、反酸、胸骨后灼痛等,但无内镜下黏膜的损害表现,因此被定义为内镜阴性反流病。NERD的中医诊疗标准尚未统一,笔者就NERD的中医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o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症状与中医学"胸痛"、"噎膈"、"胃痛"、"吐酸"、"呕胆"、"反胃"、"嘈杂"等相当.可表现为多种食管刺激症状及食管外证候群,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现代医学多用抗酸药及胃动力药,重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目前,采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诊疗效果已被多数患者认可,现代医家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并初步形成了针对当前发病机理的诊疗体系,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诊治该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乐  叶柏  汪悦 《江西中医药》2008,39(1):76-7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泛酸、反食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较满意,本文试将近年中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对其中医病机的研究较多,本文从脏腑辨证、标本虚实、证型规律、体质因素等方面对各家的中医病机观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类疾病。临床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3种亚型,其中NERD指存在GERD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E和食管黏膜破损,RE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黏膜破损;BE系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本病西欧和北美发病率高达10%-20%,亚洲通常较低,我国广东地区人群患病率为6.2%,北京和上海为5.7%。近10a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和饮食结构改变,GERD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分为3个类型,即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 flux 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和Ba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贞羽 《江苏中医药》2009,41(11):76-78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断研究主要包括:中医病名诊断、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主要包括:中医证型规范化、辨证论治、中医专方专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治本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副作用少,且价格低廉,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但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本病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及标准;治疗本病的疗程、疗效判定不够统一;科研设计不够严谨;对中药具体作用机理始终缺乏深入的研究。今后将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以期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左金丸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疗效.方法 114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56 例)给予口服兰索拉唑片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组(58 例)在服用上述西药基础上配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 %,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2 组疗效有明显差异(χ2=8.55,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进展概况,发现中医治疗LN多以调补肝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如能够配合用免疫抑制剂或分阶段治疗等方法,疗效则更理想,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LN将是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而中药作用的机理尚有待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中医外治法是与内治(口服给药)相对而言的特色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显示出了确切的疗效,近年来越发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归纳了包括针刺类、灸类、推拿类等常用中医外治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等3种类型,其典型和常见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胸痛、暖气、腹胀、上腹不适、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胃痛”“结胸”等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  相似文献   

16.
杜永红  夏阳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4):63-64,F003
综述了近几年有关细菌性阴道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对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莹  彭伟 《河南中医》2016,(2):346-34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组、针刺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热敏灸组给予热敏灸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为80.0%,针刺组有效率为82.0%,治疗组有效率为94.0%,治疗组有效率优于热敏灸组和针刺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热敏灸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陷胸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GERD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取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咪替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98%),显著高于对照组(55.32%),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陷胸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药在降糖、降压、调脂等方面疗效好,起效快,重在治标;中药则在调整整体功能,提高生理活性和免疫功能、应激能力,调节物质代谢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重在治本.二者互补不足,标本兼治,相得益彰.但目前对DN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分期尚无规范的标准,处于临床摸索试验阶段,客观疗效评价有区别,故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今后利用先进的科学理念、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96-1100
目的:对近年来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做一整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以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及相关搜索引擎检索近10年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及其治疗的论文2 000余篇,再以中医药为关键词对文章进行筛选,获得相关文献300余篇。结果:阅读了两百余篇有关中医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的论文,发现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无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通过改善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和补虚祛邪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参考文献58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