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毅 《北京中医药》2018,37(4):305-306
国医大师柴嵩岩临证注重舌诊。嫩淡舌,以脾肾阳虚证为主要病机,治以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淡暗舌,以脾肾不足、气虚血瘀、血海亏虚诸证为常见,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养血、祛湿化瘀;嫩红舌,以脾肾不足、脾虚湿盛、气血两虚、血虚有热等证为主要病机,治以滋阴养血、健脾益气化湿;肥红舌,以邪热伤阴伴脾肾不足为主要病机,治以健脾补肾清热利湿;红绛舌,以阴血耗伤、血热伤阴为主要病机,治法清热养阴;暗红舌,需同时观察其他伴随舌象,分别施以活血化瘀、清热养阴、健脾益气、补肾活血法。  相似文献   

2.
健脾益气法治疗糖尿病探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伟 《吉林中医药》2009,29(5):369-370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疲倦乏力、四肢困倦、少气懒言、自汗、不耐劳累等脾虚气弱证候。糖尿病病位主要在脾,脾虚气弱,脾不散精为其病机关键。治疗应根据不同证候应用健脾益气法或加用健脾益气药调护,以益气健脾法为要。  相似文献   

3.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蒋益兰中医药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蒋益兰认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维持治疗阶段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痰瘀毒结。在单纯中医药维持治疗时多拟方肺复方加减以益气养阴,宣肺化痰,化瘀解毒;当化疗维持治疗后多肾气不足,脾胃亏虚证,多拟方脾肾方加减以补益脾肾,和胃降逆,益气养血;靶向维持治疗中以禀赋不足,邪毒内蕴证为主,多拟方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清热解毒,以达减毒增效、扶正抑瘤之效。  相似文献   

5.
陈莹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英慧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71-1372
陈莹教授认为慢性盆腔炎病机本虚标实居多,虚以脾肾两虚、脾失健运多见,邪实以血瘀、湿阻为主,故治疗上采用温阳益气健脾之法治本,活血化瘀除湿治其标,扶正祛邪提高疗效,并附验案举例。  相似文献   

6.
孙月明  黄铭涵  罗邦水  何友成 《新中医》2024,56(11):198-202
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强调脾、肾二脏在唾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方面的关键作用。流唾症 病机总属脾肾亏虚。或是脾气不升,口津乏源,浊邪上干;或为脾阳亏虚,土不制水,口津失运;或属脾虚失 摄,口唇痿软,涎满而溢;或因肾阴亏虚,脾中虚热,津为火迫;或肾阳亏虚,关门不利,口津内聚;抑或是 肾气亏虚,先天不足,口津内停。临证辨治上应重视脾肾亏虚这一核心病机,以健脾止涎、益肾摄唾为治疗总 则。可采用益气健脾、理气化浊,健脾助运、温阳化饮,补中益气、健脾摄涎,补肾滋阴、化浊利水,补益肾 气、蠲饮除邪等法治之,以促进津液代谢过程平衡稳定,进而使流唾症逐渐向愈。  相似文献   

7.
介绍刘春华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肾虚,且三者常相兼为病。初期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痰气交阻为主,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中期以肝郁脾虚,痰瘀互结为主,治宜疏肝健脾,化痰祛瘀;后期多属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朝敏教授运用健脾化浊法治疗肥胖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肥胖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痰湿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肾,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立法关键在于扶正祛邪,遣方用药上主要以黄芪、党参健脾益气治其本,半夏、茯苓、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化痰治其标;再据虚实、标本之偏重,酌情予苍术、厚朴、泽泻、决明子以增燥湿化痰、利水泄浊之力,或白术、山药等味以增健脾之效;更因兼夹邪气不同,加入活血祛瘀、芳香化浊、消食化积等药随症治之.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疫邪内侵,邪伏血分,引起气血失调,正虚邪恋所致。其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尤以肝、脾为主,主要病机不外乎肝郁、脾虚、血瘀、痰阻四端,临床治疗应重点把握疏肝、实脾、活血、化痰、补肾五个环节,采用调补肝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痰为治疗法则,同时还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药,并根据HBV标记及ALT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药量。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擅长从气、血、痰、郁辨治杂病。胃癌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为基础,痰瘀互结、邪实郁滞为要素,因此临证可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从气、血、痰、郁论治。从气论治,当治以健脾益气、调理气机;从血论治,可治以养血化瘀、清化血热;从痰论治,应治以实脾化痰、顺气导痰;从郁论治,宜治以理气解郁、开郁散结。  相似文献   

11.
谢桂权教授认为难治性肾综的病机以正虚(脾肾虚)为本,邪实(风湿瘀)为标,其病机本质为在虚实夹杂的基础上,正虚难复、邪实难清.治疗则以分期辨治为主,水肿期以消除水肿为急,分阳虚水泛证、气虚湿滞证、阴虚湿热证、瘀水交阻证、风邪外袭证5型;非水肿期以补虚消除蛋白尿为要,分脾虚证、肾虚证、气阴两虚证3型.在临证用药上,谢教授扶正注重补益脾肾,祛邪强调祛湿化瘀;并重视对患者的调摄指导,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脾病及肝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脾气亏虚,二是脾邪亢盛;而脾邪亢盛对肝脏的影响,也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土壅木郁,二为脾病生邪及肝.同时,指出了脾病及肝临床上分为脾虚肝弱、脾虚肝旺、肝脾气滞、肝脾湿热、脾病生风等证型,并对其治疗方法和用药作了简要介绍,同时附以病例介绍其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提出本病病机以脾运失健为主,治疗应以调脾助运为基本原则。临证根据脾失健运、脾气亏虚、脾虚肝亢、肺脾两虚的不同证型,分别治以调脾开胃助运、益气健脾助运、健脾平肝助运、补肺健脾助运,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赵书阁  张霄峰 《光明中医》2022,(15):2718-2721
理冲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张锡纯治疗妇科癥瘕积聚之代表方剂,该方具有益气行血,调经祛瘀之效,而大肠癌以脾气亏虚为之根本,痰浊瘀血、湿热毒邪蕴结于大肠,形成了以“脾虚与邪实”并存之脾虚血瘀之证候,老师结合大肠癌的病因病机特点,将其分为脾虚血瘀兼湿热证、脾虚兼瘀毒蕴结证、脾肾亏虚兼血瘀证3个证型,投以健脾益气、活血祛瘀法之理冲汤加减化裁治之,扩大了方剂的治疗范围,并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难治尿路感染病因病机为湿邪困脾、脾虚中气不足、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湿热困脾,清热利湿,理气健脾;脾虚气陷,健脾益气,升清固摄;脾肾气虚,补脾益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附验案两则: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脾肾气虚-金匮肾气丸。  相似文献   

16.
脾肾两虚瘀夹理论与衰老机理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钟毅  孙立 《中医杂志》2000,41(6):325-328
中医学认为,衰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肾虚,脾虚可致衰老,瘀血、痰浊亦可致衰老;而补肾法,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法均可延缓衰教练站肾健脾益气是延衰老老的基本途径,活血化痰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方法,但虚实夹杂多因素致衰老更多见,其中“虚”多集中于脾肾两虚,“实”则集中在痰浊与瘀血两大类。脾肾两虚,夹瘀夹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衰老的本质,是衰的主要病机,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论证了补肾健脾益气,因化痰延缓衰  相似文献   

17.
肾性骨病是由脏腑内伤导致的骨病,是中医学面临的新问题.肾性骨病病位在骨,其本在肾,兼有筋、肉损伤,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则多见水湿、瘀血、浊毒为患.在治疗上尝试分别主证、次证,肝肾阴虚者给予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脾肾阳虚者给予温肾助阳、健脾益气,再依据水湿、瘀血、浊毒等次证辅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排毒泻浊等治法,以达到标本兼顾、补虚而不恋邪、邪去正安的目的,收到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脾胃虚弱”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之本.基本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治当补脾、益胃、助运;“邪踞胃脘、久酿成毒”是CAG及其癌前病变发展、演变的病理基础和关键因素。常见证型有湿热中阻、痰湿困脾、气滞血瘀,治以解毒、清热、除湿、化痰、行气、化瘀:“脾(胃)肝同病”是CAG及其癌前病变必然的病机特征。分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论治,前者调肝健脾,后者疏肝和胃:“脾虚及肾”是CAG及其癌前病变病机演变的转归,有脾肾阳虚、肝肾阴亏两型,治用温肾健脾、滋补肝肾;“脾虚络阻、虚实夹杂”是贯穿CAG及其癌前病变始终的基本病机,据邪实与正虚的主次分别对待.治疗原则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相似文献   

19.
蔡淦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淦教授擅长脾胃病治疗,认为慢性泄泻是以脾虚清阳不升为本,并可兼有肝郁、肾虚、湿胜等兼杂证,其分型、治法分别为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脾肾两虚型,治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水湿内停型,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相似文献   

20.
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志鑫  肖华 《吉林中医药》2011,31(7):681-683
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肝肾阴虚、脾虚气弱,实者为血瘀、寒凝、气滞、痰阻,与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当益气养心、滋补肝肾、温阳健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理气祛痰。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在临床上合理选择中成药,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