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随访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住院,行动态血糖监测的20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60岁≤年龄<70岁57例、70岁≤年龄<80岁51例、年龄≥80岁92例)、糖尿病病程(病程<10年57例、10年≤病程<20年89例、病程≥20年54例)、基线HbA1c(HbA1c<6.5%74例、6.5%≤HbA1c<7.5%72例、HbA1c≥7.5%54例)分别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长期随访期间HbA1c水平的差异。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12.5年。不同年龄组随访期间HbA1c均值、HbA1c控制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10年组比较,糖尿病病程≥20年组随访期间HbA1c均值升高(P<0.01),HbA1c控制达标率降低(P<0.05);随着基线HbA1c增加,随访期间HbA1c均值逐渐增加(P<0.01),HbA1c控制达标率逐渐降低(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胰岛素治疗是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HbA1c(OR=5.73,95%CI 3.02~10.88,P<0.001)是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胰岛素治疗是老年2型糖尿病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其中基线HbA1c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接受诺和灵30R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7.5%)30例改为诺和锐30治疗12周,结果:BMI、FBG、24h平均血糖水平(24hMBG)无明显变化,2hPG、ACR均明显下降(P均〈0.05),HbA1c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均〈0.05)。结论:诺和锐30可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艳 《内科》2007,2(4):535-53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对89例己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及血脂、血尿素氮(BUN)、肌酐(Cr)的测定,按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分组比较。结果HbA1c与UAE在A、B、C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组T2DM中HbA1c与UAE呈正相关(r=0.809,P=0.000)。结论监测HbA1c和UAE,有效地控制血糖可以减少糖尿病肾损害,预防早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于该院就诊的48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中24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糖尿病肾病组,另筛选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成人体检人员24例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血清C肽等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HbA1c、FBG、餐后2 h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血清C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HbA1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血清HbA1c含量与血清C肽呈负相关和FBG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清C肽水平发生异常,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反映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肾病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HbA1c〈7.5%)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HbA1c〈7.5%的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情况,计算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以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析HbA1c与上述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9.5%的患者血糖最高值超过11.1mmol/L,29.7%的患者发生低血糖(〈3.9mmol/L);血糖超过7.8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33%;血糖超过11.1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10.2&#177;1.2)%;低血糖占时间百分比(5.2&#177;1.5)%;HbA1c与CGMS平均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与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r=0.48,P〈0.01),与MAGE无关(r=0.12,P〉0.05)。结论HbA1c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HbA1c与平均血糖以及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与血糖波动无关;HbA1c和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量与质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糖尿病检测提供科学可靠地依据。方法以该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尿病类型分为糖尿病组(98例患有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肾病组(62例患有糖尿病肾病患者),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肽、HbA1c、空腹血糖以及用餐后2h血糖等指标变化。结果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C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HbA1c、FBG、餐后2h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血清C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HbA1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FBG和餐后2h血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A1c含量与血清C肽呈负相关和FBG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糖尿病发生时患者血清C肽和HbA1c水平变化明显,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尿微量白蛋白(m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共12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率,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60例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60例,另选取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尿微量白蛋白以及hs-CRP水平,分析尿微量白蛋白、hs-CRP水平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m ALB、hs-CRP水平均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2型糖尿病组mALB、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2、13.223,P0.05)。根据HbA1c水平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69例和血糖控制不良组(HbA1c7%)51例。血糖控制良好组mALB以及hs-CRP低于血糖控制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17、25.015,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mALB、hs-CRP单项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6.154、8.086、19.459,P0.05)。结论 mALB、hsCRP水平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C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患者病情评估的"金标准" ,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监控的应用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有报道HbA1c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发病因素之一,并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相关.但HbA1c 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C肽水平的关系报道却较少.本研究主要目的 在于了解不同水平HbA1c与血浆C肽变化的关系,探讨血糖控制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9.
将63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奎酮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常规胰岛素治疗组,比较12周前后的FPG达标时间、HbA1c、UAE的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3.4±0.7d,HbA1c 6.5±0.8%;胰岛素组达标时间3.1±0.9d,HbA1c 6.7±1.1%比较没统计学差异.联合组UAE 133±32μg/min,低血糖发生率18.2%,胰岛素组UAE167±37μg/min,低血糖发生率40.6%,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格列奎酮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同样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可降低UAE,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糖尿病(DM)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HbA1c水平降低后,DM并发症发生危险均显著降低.以HbA1c低于6.5%作为达标标准,我国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仅占25.9%.本文通过测定DM患者HbA1c水平,了解兰州地区DM患者HbA1c的达标率.  相似文献   

11.
靳淇  陈海燕  孔俭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105-4106
目的 探讨服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的影响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治疗观察时间12w.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西格列汀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低血糖及其他临床不良反应.结论 西格列汀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效果良好,对于HbA1c的达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72例糖尿病患者,依据有无合并肾病及严重程度将分为A组(单纯糖尿病,24例)、B组(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和C组(临床糖尿病肾病,24例),测定3组HbA1c、F...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HbA1c、空腹血糖变化。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9月—2020年8月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单药组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药物联合组在该基础上增加西格列汀。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HbA1c、空腹血糖,总有效率。结果药物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bA1c、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HbA1c、空腹血糖均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药物联合组HbA1c、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HbA1c、空腹血糖,联合用药可加速血糖达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血糖水平及日内血糖、餐后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水平。监测一日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睡前共7次指尖微量血糖,计算1d7次微量血糖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并根据PPGE水平分为2组:PPGE2.2mmol/L组和PPGE≤2.2mmol/L组。结果与PPGE≤2.2mmol/L组相比,PPGE2.2mmol/L组的患者SDBG、LAGE、HbA1c和CEC水平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PPGE、SDBG及LAGE呈正相关(P0.01)。CEC与PPGE、SDBG、LAGE及HbA1c呈正相关(P0.01),其中与PPGE的相关性最强。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血糖控制参数后,PPGE和LAGE仍与CEC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13(P0.001)和0.077(P=0.013)。结论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日内血糖及PPGE显著增加;血糖波动特别是餐后血糖波动和日内最大血糖波动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其作用独立于持续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集糖尿病住院患者36例和门诊体检正常对照健康人员5例共41例血浆样本,按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分成A(正常对照组)B(正常白蛋白尿组)C(糖尿病肾病Ⅲ期)D(糖尿病肾病Ⅳ期)E(糖尿病肾病Ⅴ期)5组,均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GFR,FKN等。同时在观察样本中选取年龄在50岁左右,病史在5年左右,HbA1c≤7的糖尿病患者,分成L组与H组两组进行比较,L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波动<5.0mmol/L,H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5.0mmol/L。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数据。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ANOVA方法。结果尿微量白蛋白与肾脏GFR呈负相关,r=-0.646,P<0.01;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浆FKN呈正相关,r=0.701,P<0.01。在HbA1c≤7时(年龄50岁左右,病史5年左右),血糖波动组尿微量白蛋白(13.76±4.86),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88.66±63.25),t=2.640,P<0.05。结论肾脏GFR与血浆FKN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30mg/d)时就已经发生改变。在年龄,病史,HbA1c,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波动性血糖患者组较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病情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6.
选择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两种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仍不达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疗程为9个月。结果HbA1c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无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2型糖尿病在两种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标时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可有效降低HbA1c。  相似文献   

17.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 将219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以HbA1c水平分为2组,HbA1c<6.5%组108例、HbA1c≥6.5%组111例.分别比较两组的血压、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以及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情况.结果 (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6.5%者占49.32%;(2)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49、0.20,P<0.05或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呈负相关(r=-0.16,P<0.05);(3)营养素摄入量与HbA1c的关系表现为: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总脂肪是影响HbA1c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4)与≥6.5%组相比,HbA1c<6.5%组摄入较多水果.≥6.5%组纯能量类食物摄入过多,且蛋白质、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多于HbA1c<6.5%组(P<0.05);(5)拟合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摄入较多粗粮杂豆、水果分别使HbA1c均值降低0.36%(P<0.10)、0.46%(P<0.01);适量减少畜肉、油脂摄入量平均使HbA1c降低0.42%(P<0.05)、0.37%(P<0.10).结论 目前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6.5%者比例不高,HbA1c<6.5%者与HbA1c>≥6.5%者的营养状况差异明显,饮食对HbA1c的影响较大,因此应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尽早实现糖尿病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情况对预混胰岛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A1chieve是一项为期24周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非干预性的关于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入选患者为经医师判断需要使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包括严重低血糖在内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ADR).主要疗效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的变化.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基线因素中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结果 共有4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4 100例中54.2%为男性,年龄(56.2±13.6)岁.研究期间未发生SADR.治疗后HbA1c由(9.3±2.1)%下降至(7.0±1.0)%;FPG由(10.2±3.3) mmol/L下降至(6.8±1.3) mmol/L;早、午、晚餐后2hPG的变化值分别为(-5.6±4.7)、(-4.9±4.3)、(-4.2±4.1)mmol/L(P值均<0.001);HbA1c达标率(<7.0%)由9.7%上升至5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线HbA1c、FPG、2hPG与达标率呈负相关.结论 较低的基线HbA1c、FPG、2hPG是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HbA1c达标(<7.0%)的预测因素.提示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的患者,尽早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更有助于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和健康人25例。在糖尿病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分为2组:HbA1c≥6.5%为A组(n=32),HbA1c<6.5%为B组(n=26)。对2组患者的血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等进行比较。控制A组患者的血糖,每月随访,3个月后HbA1C<6.5%为达标。对A组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组MPV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8.6±0.9)fl vs.(8.2±0.8)fl,P=0.002)〕,但两组PLT都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组MPV和HbA1C正相关(r=0.37,P=0.001)。A组患者MPV较B组显著升高〔(9.1±0.7)fl vs.(8.5±0.8)fl,P=0.01)〕。31例A组患者3个月后血糖控制达标。达标后的MPV较起初的MPV显著降低MPV〔(8.3±0.8)fl vs.(9.1±0.7)fl,P=0.00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MPV呈正相关性,血糖控制差,则MPV升高;血糖控制达标,则MPV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诊断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UmAlb)、全全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联合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于北京怀柔医院就诊的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UACR正常组(UACR<30 mg/g,65例)、UACR轻度增高组(30 mg/g≤UACR≤299 mg/g,65例)。通过检测hs-CRP、HbA1c及UmAlb,探讨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 hs-CRP、UmAlb、HbA1c水平比较,UACR轻度增高组高于UAC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hs-CRP、UmAlb、HbA1c检测相比,早期糖尿病肾病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3项指标检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诊断中,联合应用hs-CRP、UmAlb、HbA1c指标,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实验室依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