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即太阳表证已罢,邪人阳明,人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往往获效。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调胃承气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误汗后的阳明结实,或伤寒直中阳明所致燥实,但气滞不甚之证。到后世温病学形成,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温病条辨》载有诸多应用下法方证,运用承气汤也有颇多创新。而温病之用又与伤寒之用有不同,讲究"下不厌早"之说,又忌辛温苦燥之品伤津,故多选调胃承气汤治疗阳明热结及兼证、下焦热瘀互结证,更有"以泻代清"之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梳理《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条文,分析各证候、病机,认为用痞、满、燥、实、坚区分三承气汤证有一定局限性。三承气汤证反映了阳明腑实证病机演变的三个阶段:调胃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初期,燥热初结,胃气不和证;小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中期,小热小实证;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极期,大热大实证。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为泻胃中无形之结热,用芒硝的目的不是软化大便,而是解胃中无形热结。  相似文献   

4.
根据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原文,从热证、实证病机角度分析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证之病机演变,以期为运用三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之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阳明病肠胃实热积聚以承气汤攻下热结,但仲景又因何另立三条急下证呢?与其他诸条大承气汤证有何不同?缘何未用小承气汤试之?缘何不配伍补阴生津药物?本文将从阳明三急下证的脉证病机、方药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1从脉证病机探讨"阳明三急下证",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252)、(253)、(254)3条,仲景主从火热邪实、阴津欲竭病变方面,论述了阳明实热病证的辨治,具体言之:  相似文献   

6.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临床常见的以发热伴局部疼痛为主症的甲状腺疾病,其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医温病特点,笔者参照叶天士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理论来辨治亚甲炎.临证中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要点,将亚甲炎病程分为"肺卫风热""气分实热""邪伏营阴""瘀热内阻"四个阶段进行辨治,分别予以疏风清热解毒、清肺泄热、清热通腑、清营透热、凉血散血等治法,佐以软坚散结、疏利肝胆等,使邪去正复,热退肿消.  相似文献   

7.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多为里实热证,阳热之邪易伤阴液,阳明主胃,喜润而恶燥,津液的不足或者亡失常常是阳明病的关键。病邪从太阳传至阳明,疾病初期当清热护阴,方用白虎汤;热病伤津当清热补阴,方用竹叶石膏汤;热邪炽盛可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阳明热盛,津伤不解,疾病进一步发展加重,可出现热邪深入下焦,灼伤肝肾精血,方用猪苓汤;急下存阴亦是截断病程之法,方用大承气汤。邪热在阳明气分,热邪亢盛,“壮火食气”,损耗气津,用栀子甘草豉汤补其所伤之气;邪热易阻滞气机,治应祛除病因,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腹胀,白虎汤治疗热厥,热在上焦,用栀子豉汤;热留中焦,用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等;用小柴胡汤恢复人体气机运转。阳明邪热波及血分,治宜清热凉血,兼益阴消瘀,方用抵当汤、犀角地黄汤。  相似文献   

8.
急下存阴     
泄下法、早见于《内经》,张仲景继《内经》设三承气汤和三急下证,意在泻热而保存津液,明末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而且泻热,倡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及时逐邪,勿拘结粪。叶香岩《温热病篇》云:“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可见不论病在气分,营分、血分均有可下之证。至于病有兼夹证,随证可以下法与他法合用,如热邪搏结的心下痞,则拟下法与清热法合用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水热结实之大结胸证,则拟泄热逐水之大陷胸汤;蓄血在里,则拟下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之挑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病因热灼津枯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便血,多指大便下血,但亦可为小便溺血,病机有"热结膀胱""瘀热在里""热在下焦""热入血室""日久瘀血",其病多因热而起,也有虚寒之便脓血,故便血不可以热概之。太阳阳明便血为下焦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其血热瘀结,结而不甚者,治以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若血热瘀结甚者,治当以抵当汤,并中病即止。少阴虚寒便脓血证系下焦虚寒,阳虚统摄无权,大肠滑脱而致下利便脓血,故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治之。厥阴病热盛阴虚便脓血证,为阳热盛而阴血虚,势必热灼营血,血络灼伤,化腐成脓所致,以柏叶阿胶汤治之。  相似文献   

10.
<正> 【类证鉴别】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二证均为阳明腑实之候,皆可出现发热或潮热,汗出,心烦、谵语等。但彼证病机以津伤化燥,里热炽盛为著,燥热结实之初,  相似文献   

11.
大承气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虹  葛来安  龚蔚 《江西中医药》2005,36(11):59-59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和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这些病证的共同病机为实热积滞内结肠腑,热盛津伤。治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为君,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为臣,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共为佐使,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该方配伍简洁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笔者临床用之,屡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阳明病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教材多以《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为据,认为"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及实证病理机制的概括,意指阳明邪热壅盛,燥屎内结的白虎汤、承气汤类方证。通过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等,对条文中"胃家"及"实"分别解析辨别,并结合胃腑生理特点以及胃病临床用药特点,提出"胃家实"当指胃家即胃、大小肠之气壅滞、失于通降所致诸证候,包含阳明病热证、虚寒证、发黄证、蓄血证等,并结合阳明病诸证候病机及治法分析予以佐证,与同道共商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临床、实验研究,结合古今有关文献,对温病气营两燔证的病机实质及治则原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该证病机从中医角度而言,包括邪正剧争、汇聚阳明,津液营阴耗损,热窜血络及热扰心神等;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机体免疫功能、应激反应、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液凝固功能以及病理形态等方面均有相应变化。清气凉营护阴是气营两燔证的治则。  相似文献   

14.
吴瑭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七条中论述了“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之腑实兼气液两虚、痰热壅肺、小肠热盛、邪闭心包、阴液不足五证。他在仲景三承气汤的基础上,创制了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即“五承气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详述温病热入血室之病因病机,认为感受温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同时根据妇人体质之差异,邪热入侵部位之不同,多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三焦辨证进行诊疗。热入血室作为妇人特有之疾病,在邪热发病过程中易耗伤阴津,易与血相结,故叶天士提出从热伤营阴、血结、气分、和解温通、驱邪通络论治温病热入血室。叶天士有关妇人温病热入血室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热入血室的辨治体系及临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现代治疗妇人热入血室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阳明腑实证下法代表方,主治阳明里热燥结实证。临床应用本方能治疗实热内结所致多种病证,虽所治病证表现千变万化,但只要切中病机,明了方义,随证加减,定能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三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为治阳明腑实证而设,主治阳明病痞、满、燥、实之证,主要症状为潮热、腹满拒按、便秘、昏谵、苔黄燥、脉沉实等.但是在临床上常有患者是阳明温病的腑实证,具有通下的临床表现,应用通下法后却不能泻下通便,选用宜<温病条辨>承气汤加减方,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下法为祖国医学的“八法”之一,在温病中应用颇为广泛。温病乃感受温热之邪,其性属阳,易化燥化火伤及阴津,在温热病的过程中,如邪不从外解,必然里结阳明。故温病里结阳明过程中应用通下法不失为祛邪热以求存阴的上法,亦是中止温热病邪深入营血的关键。临床多用于以下情?..  相似文献   

19.
过量放射性损伤与中医温病相似,其病理特点是毒热骤侵,外袭皮毛腠理,内炽脏腑经脉;初期类似温病气分证, 常未及治疗,毒热即已深及营血,形成热结阴伤、络伤血瘀之证;治疗当以凉血散血为主,后期当适当扶正  相似文献   

20.
从"五承气汤"析吴鞠通攻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立有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五方,用以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吴氏临床运用攻下法时,但见腑实之证,就可根据脏腑之不同、正气之虚实、津液之亏损、缓急之轻重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