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芳  朱亨炤 《光明中医》2011,26(12):2400-2401
朱亨炤主任医师提出中医辨治头痛需区分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头痛要注意湿邪兼夹,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杨美娟 《河南中医》2012,32(10):1265-1265
《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病因有外感(风水、皮水、黄汗)和内伤(正水、石水)两类.从病机上讲,则有邪热内陷,水热互结和阳气不足,气不化水之别,而病变脏腑则以肺脾肾最为重要.对水气病的治疗有洁净腑以利小便,开鬼门以调营卫,祛菀陈以协津液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消渴 ,出自《素问·奇病论》。又名疒肖 瘅、消瘅。宗、元以后 ,又称三消。本病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多因过食肥甘 ,饮食失宜 ,或情志失调 ,劳逸失度 ,导致脏腑燥热 ,阴虚火旺所致。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 ,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多饮 ,大凡口渴有虚实之别 ,饮水有多少之分。因实热致渴者 ,必大渴引饮 ,因虚热致渴者 ,虽渴饮而不多 ,实渴多见于外感之气分证 ;虚渴多本于内伤杂病。故本病属内伤杂病无疑 ,然口渴多饮却与外感实证相似 ,此因气不布津故也。肺者 ,主气 ,敷布津液。肺既虚 ,敷布无权 ,饮水虽多 ,终不得…  相似文献   

4.
癌症是世界的难题,是全球人类的灾难。西医放疗、化疗、手术被誉为抗肿瘤的“三板斧”,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何乃举主任中医师遍访全国中医界名家及民间老中医,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从伤寒六经辨治癌症的思路经验,从六经辨证仲景已经把癌症早有定位,按照六经辨证学术研究,脏腑本能之气衰败,三阳经外感入里化内热,内热不除,耗伤三阴,引起三阳内闭,闭则不通,聚焦在脏腑,泛滥成灾,这是肾亏骨空内伤。内伤三阳热耗,形成阴不足,阳有余,阴阳失调,必然使脏腑大病。按六经辨治方法,泄内实热,顺水行舟,给病邪找出路,热去阴自复。开鬼门解表,洁净腑利小便。把握伤寒六经辨治规律,诊治癌症也有十之六七,也能见病之源,病跟经走,方跟病行,经病同行,六经大道找病,切中病源。  相似文献   

5.
探讨《伤寒论》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异同,指导临床辨证及治疗。通过查阅相关中医古籍及文献,从病位、证候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进行辨析,探讨二者的异同。结胸证的病位更加广泛,可上达胸、旁及两胁、连贯膈、下延至腹,基本病机是"热入"和"水结在胸胁",证候特点是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主,治法则以泻热逐水为要;阳明腑实证病位以中焦胃、肠为主;基本病机是阳明津亏及邪热入里,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证候特点是以痞、满、燥、实、坚为主;治法则以通腑泄热为重。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有较多相似之处,但病位、病机、证候特点及治法却有不同,临床当详审病机、谨慎辨别,区别用之。  相似文献   

6.
周建龙 《江苏中医药》2021,53(11):44-47
六经理论是整体恒动观最重要的运用形式,从六经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更好地把握疾病整体动态的发生发展规律.从六经分析,因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肺虚伏痰,其始在太阴,常先病手太阴而后兼足太阴;病久传至少阴,以手少阴君火式微为主要病理变化,亦可见足少阴精气亏耗之证;病重则多在厥阴,可见邪热内陷、正虚喘脱等证;若因外感,常兼三阳,在太阳则多成外寒里饮证,在少阳常为小柴胡汤证,在阳明则有腑气不通之证.总之,观其脉证,随六经形证治之,常有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暖气或呃逆、恶心、泛酸,食饮不振,食后饱胀等,每因情志不调诱发或加重.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胃主纳,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洁(节),饥饱失常,寒热失调或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导致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干,滞从中内生,郁滞是慢性胃炎的病理特征.其致病之因,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可归纳为肝郁、脾虚、胃实.气不舒则郁,寒盛则凝,热盛则壅而失降,阳气虚则滞而不运,阴虚则涩而不行,积滞则淤积不通.治疗慢性胃炎当以"通"为法,大抵遵"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8.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9.
汪泳涛 《中医杂志》2005,46(5):395-395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证的实验研究中造模的主要依据,因为症状的出现有随机性、偶然性,重复性较差,而病因相对容易控制和重复.中医病因学说不外外感、内伤和不内外伤之分.内伤中劳伤有伤气、伤阴两说,故有劳则气虚、劳则阴虚两端,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邹学创 《陕西中医》2001,22(10):610-611
喘证属于顽证固疾 ,涉及多种急、慢性疾病 ,病因复杂 ,变化多端 ,概而言之 ,不外外感与内伤 ,辨证自应审其虚实。病机特点 :为外感内伤、互为因果 ,正虚邪实 ,相互错杂。强调把辨虚实作为治疗之纲领。提示实喘当治肺 ,主以祛邪利气 ,采用宣肺开闭 ,祛痰降气 ,暖肝降逆法 ;虚喘当以培补摄纳 ,重在补脾、肾 ,喘有夙根 ,尤以肾为主。采用补脾益气 ,滋阴敛气 ,温肾纳气法。临证相互配伍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论》历来常被称作仲景治外感病、寒病专著,但愚以为伤寒之"寒"为病机之总括,统涉六经,六经有寒热偏性,每经亦复有寒热,古今不乏医家熟用伤寒方于各类内伤、寒热杂病,效如桴鼓。《金匮要略》中单列"胸痹心痛短气"专篇论述心血管病症状,但《伤寒论》六经各篇亦多处提及心血管症状,今将条文按症状归纳分析,方证对应,旨在令医师诊治心血管疾病之际,不效法西医见病治病,应辨经辨证施治,熟用经方瑰宝,为心血管病的证治提供一些思维  相似文献   

12.
彭子益关于《伤寒论》六经的学术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六经是六气所化;六经是由脏腑、经络、气化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身的表是六经之表,统属荣卫,为十二经络经气的统称;人身的里是六经之里,各分脏腑;人身的半表半里是六经之半表半里,为少阳经。荣卫是六经公共之表气;脏腑是六经各个之里气;少阳经在表里、脏腑之间。外感诸病,起于表,起于荣卫,表病不解,然后传入里,传入此脏或此腑,或传入少阳经;内伤诸病,起于里,起于某一脏腑或经络,然后影响其他脏腑经络。  相似文献   

13.
李明  颜新  彭文博 《北京中医药》2009,28(4):276-277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癃闭证的病因病机论述的梳理发现,癃闭证可由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宜和水道阻塞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医学对癃闭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素问>最早提出癃闭证病因有虚实两类,其后医家多以实邪致病为主导思想,明清以后医家则偏重脏腑虚损,水液不得运化之由,亦有主张不内外凶所致者,因此辨治当随证变化,多法并施.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周奎龙 《江苏中医药》2014,46(10):22-23
史锁芳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宗仲景六经辨证,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常取佳效。辨太阳经发热,卫强营弱自汗用桂枝汤,阳气闭郁无汗用麻黄汤,虚人外感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辨阳明经高热,见大渴以白虎汤加减为主,石膏量重多则100余克,阳明腑实发热且见潮热予承气汤辈。辨少阳经寒热往来,治以小柴胡汤为主,重用柴胡30g辛透外邪。辨太阴病发热多属虚人外感,推崇薯蓣丸,伴阳明热盛口渴喜饮用石膏,腹中大实痛加制大黄。辨厥阴病发热,实肝阳虚馁,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治以乌梅丸、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为主。辨少阴病发热,素体肾阳不足,复感外邪,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附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伏气温病是外感中常见病,见证繁杂,多重险之候.其邪无不伏于少阴,或乘经气之虚,或夹新感之邪,随经而发.辨证先辨六经,伤寒温病皆同;再分兼夹:新感引动伏邪,伏温而兼内伤.治法清透泄热,养阴补托为两大法.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和牙周炎虽在症状表现上大相径庭,但发病机制上皆与T淋巴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有关。支气管哮喘隶属中医"哮病"、"哮喘"范畴,而牙周炎则为"牙宣"、"齿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同司气体出纳,而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肾元亏虚则摄纳失常,气不归元,上逆于肺而喘,故有《医学心悟》之"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临床上常予玉女煎滋肾水清胃火以治疗牙周炎。由此可见,两者之中医病机、临床辨治、疾病转归皆与肾有密切关系。有鉴于此,笔者基于"从肾论治",试图阐明支气管哮喘与牙周炎两种疾病之间的病治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19.
真中类中辨治--读程国彭《医学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玉龙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0):417-418
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中风有真中风、类中风 ,亦有真中类中相兼者。其“种种变证 ,所在多有 ,务在详辨精细”,并备列辨治之法 ,“俾学者触目洞然”。1 真中宜辨病位真中风有中腑、中血脉、中脏之殊。中腑则与伤寒外感传经相符 ,中血脉必有偏枯、斜症 ,中脏虽为在里亦必兼有经络偏枯之症。由于邪中部位不同 ,证候各异 ,因此当随证施治。1 .1 中腑 :中腑即风中于表 ,但细分为三 :风中太阳 ,宜桂枝汤 ;风中阳明 ,则用葛根汤加桂枝 ;风中少阳 ,宜用小柴胡汤加桂枝。因其外有六经之形证 ,与伤寒六经传变之证无异…  相似文献   

20.
<正> 痰的形成,有外感六淫之邪,有内伤七情之变。在病性则有寒、热、虚、实之分。在病位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别。但痰之所生,不论是由于外感或内伤,均是脏腑功能的失常,以致水谷不能化为气血,反而变为痰湿停滞。所以治痰之法,依照标本缓急,虽有清热、燥湿、温化、润燥、消食、理气等的不同,但最终仍着眼于脏腑功能的修复,从而达到治病之本以除痰。这里着重谈谈虚痰治肾的重要性及其一些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