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西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逐渐突显.文章将对近年来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做一阐述,从支持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支持治疗结合中成药、免疫抑制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结合中成药4个方面进行探讨,期待能够为临...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 ,约 30 %在诊断后 10年内逐渐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儿童 <10 % ) ( 1) 。而对它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争论点 ,目前尚无统一方案。笔者自 1996~ 1999年期间采用强的松、环磷酰胺联合中药等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 诊断标准 ( 1)大量蛋白尿 (≥ 3 5g/2 4h) ;( 2 )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 30 g/L) ;( 3)明显水肿 ;( 4 )高脂血症。其中 ( 1) ( 2 )为必备条件。所有病例均经肾活检诊断为膜性肾病 ,并排除了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恶性肿瘤、药物等所致的… 相似文献
3.
4.
特发性膜性肾病采用中医辨证及西医辨病结合,运用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分级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尚处于初级阶段,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低,需统一疗效评估标准,完善患者相关基线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 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 0例 )予强的松、环磷酰胺并分阶段辨证加服中药 ;对照组 (2 9例 )予单纯西药治疗 ,观察临床缓解率、蛋白尿缓解时间、复发率和西药不良反应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8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 6 2 .1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蛋白尿平均缓解时间为 2 .75± 0 .6 5个月 ,对照组为 3 .5 9± 0 .5 1个月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缓解率 ,减少复发率及西药副反应率 ,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简版:正文: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指病因不明的,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原发性肾脏疾病。约80%的患者出现典型的肾病综合征,以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水肿病范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活血祛风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中医健脾益肾活血祛风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肾功能、血白蛋白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缓解率87.5%。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基本缓解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缓解率58.1%。2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SC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Alb、BU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Alb、血SCr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P0.05)。结论:健脾益肾活血祛风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9.
10.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12)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具有花费高,副作用大,预后差等不足之处。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不断发展壮大,其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各家的重视。检索近年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对近几年中医各位医家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思路及经验进行总结,收获颇丰。显示中医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减毒增效作用。而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各学者的重视及推崇,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本病从脾论治不仅有中医理论渊源,且“脾”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虚不仅涉及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紊乱,而且属于“脾”的肠道菌群也影响宿主的免疫稳态。中国中医科学医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余仁欢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依据李东垣的“阴火论”提出脾虚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虚不仅生湿,而且以脾胃为中心的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会进而导致三焦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气郁化火,变证丛生,从而在脾虚或脾肾两虚基础上,常可兼夹风湿、湿瘀互结、或痰瘀互结。采用健脾益气、疏风散火、祛湿和络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尿蛋白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该文旨在详细阐述余仁欢教授从脾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及临证经验,并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健脾益肾活血祛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经肾活检确诊为膜性肾病并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60例,给予常规治疗及健脾益肾化湿祛瘀法治疗,观察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51.72%,77.50%,90.00%。结论运用常规治疗及健脾益肾化湿祛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显著,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临床缓解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11)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由于其治疗方案繁多,故初始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西医治疗方面在激素联合烷化剂等方案的基础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KDIGO指南的推荐,而其他非免疫抑制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咪唑立宾等因研究样本较小,暂未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仅在严重NS、应用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时才考虑选用。故查阅近5年国内外文献,对IMN的治疗现状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观察膜肾方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果。方法:64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两组均用免疫抑制治疗,试验组加用膜肾方治疗。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疾病总疗效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抗PLA2R-Ab指标试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血肌酐、尿素、血尿酸水平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膜肾方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0)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成年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成年人IM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BM、VIP、CNKI、万方等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均从建库至2014年10月31日,筛选(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中药复方+CTX+Pred)治疗IMN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CT),(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中药复方+ACEI和/或ARB)治疗IMN的RCT,用Review Manager 5.2(Rev 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选出符合条件的12篇文献,包括698例IMN患者,其中试验组358例,对照组3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全部患者总体分析结果:1完全缓解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组相比,(OR=2.90,95%CI 2.04~4.13),Z=5.94,P0.000 01。2总有效率:(OR=3.61,95%CI 2.47~5.30),Z=6.58,P0.000 01。3不良反应率:(OR=0.26,95%CI 0.15~0.44),Z=4.90,P0.000 01。(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与CTX+Pred相比,完全缓解率(OR=2.52,95%CI 1.68~3.79),Z=4.46,P0.000 01。总有效率(OR=4.13,95%CI 2.53~6.74),Z=5.66,P0.000 01。(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与ACEI和/或ARB相比,完全缓解率(OR=4.33,95%CI 2.12~8.82),Z=4.03,P0.000 1。总有效率(OR=2.92,95%CI 1.58~5.39),Z=3.42,P=0.000 6。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MN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