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急性心肌梗死且急诊行PCI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所需时间、IRA是否完全闭塞及梗死面积大小的之间的关系。结果 125例患者中85例发生RA(68%)。梗死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12h开通者(p<0.05)。完全闭塞组RA发生率总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次全闭塞组RA发生率(p<0.05)。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与局限性心肌梗死RA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I患者直接PCI后RA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IRA病变程度、发病至开通IRA时间明确相关,与梗死面积无关。 相似文献
2.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监测及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点及急救护理。方法125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MI患者,其中74例发生RA,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左前降支组(LAD)31例、左回旋支(LCX)组11例、右冠状动脉(RCA)组32例,分析干预不同的冠状动脉中RA的发生情况。结果LAD组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多见,RCA组发生交界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多见,部分患者需临时心脏起搏、电除颤等。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常发生RA。RCA病变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多见,LAD病变患者术中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在术前需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如阿托品、胺碘酮)、备好临时起搏器、除颤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电示波及压力示波并熟练掌握电除颤术。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210例AMI患者行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 135例(64.3%)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前壁梗死较下后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但无统计学意义;下后壁梗死较前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P〈0.01)。6 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 h~12 h开通者(P〈0.01),且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较多见。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直接PCI术中发生率较高;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再灌注的时间影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8)
目的探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肌灌注、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20例行PCI术的AC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术前8 h给予80 mg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CTFC)、术前、术后三羟甲基丙烷(TMP)心肌灌注分级,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 w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水平。结果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研究组CTFC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TMP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1w两组患者hs-CRP、NO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1 w两组患者ET-1水平均低于术前,研究组术后1 d及术后1 w hs-CRP及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ACS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炎症反应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6.
胡亚娟罗运春杜艳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5):2308-231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确诊并行PCI治疗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照发病至PCI时间分为3组,即A组(0~<6 h)46例,B组(6~<12 h)41例,C组(12~24 h)39例。观察比较3组病人术后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结果术后A组、B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C组(P<0.05),A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B组(P<0.05),病人行PCI术越早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越优;术后病人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A组、B组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A组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术后LVEF为A组、B组高于C组,A组高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升高趋势,病人LVEDD为A组、B组低于C组,A组低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降低趋势;术后病人血清BNP、CK-MB、cTnI A组、B组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PCI术时间越早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但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因此应在及早行PCI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及预防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辛伐他汀,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辛伐他汀治疗组的CRP、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辛伐他汀明显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的同时具有抗炎、降UA作用,其降UA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方法 分析241例AMI行急诊PCI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必要时给予相关治疗方法、疗效,以了解和掌握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降低AMI急诊PCI的死亡率。结果 188例(78.0%)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107例(56.9%)为室性心律失常,包括12例(4.9%)发生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55例(22.8%)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40例(16.6%)非持续性室速;81例(33.6%)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缓、窦停、房室传导阻滞。经相应治疗无1例死亡。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9.
10.
如何早期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程度并提前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降低冠心病的致死、致残率,是临床心血管医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许多实验证明,脂联素(adiponectin,APN)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进程相关.血清中的hs-CRP在ACS发病时通常会升高,是易损斑块炎症反应的标志,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能作为一种功能性蛋白质直接参与粥样斑块的炎症过程.本研究探讨ACS患者PCI手术前后血清APN与CRP的变化及其与易损斑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术前后血清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探讨PCI术对LP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0例,包括AMI患者30例、UAP患者50例.80例患者中30例拒绝PCI,要求单行药物治疗,另外50例同意并行急诊PCI术,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死亡.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约5 ml,采用氯仿、甲醇等抽提全部磷脂成分,用ELISA法测定血清LPA浓度.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②PCI术后LPA水平首先短暂升高,其后缓慢下降(P〈0.05);ACS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清LPA水平逐渐下降;③ACS患者PCI术后较药物治疗组相同时间内血清LPA下降明显(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较单纯药物治疗后相同时间内血清LPA水平下降明显,提示LPA水平的下降可能在PCI改善ACS患者预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匹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和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行择期PCI的ACS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及强化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给予匹伐他汀钙片常规剂量(2 mg/d),强化组给予匹伐他汀钙片强化剂量治疗(4 mg/d)。比较PCI术前及术后1 d、7 d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同型半胱氨酸(Hcy)]、炎症因子[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术后28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PCI手术前后cTnI、CK-MB、Hcy、PTX-3、hs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时,两组cTnI、CK-MB、Hcy、PTX-3、hs-CRP均较术前升高(P<0....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以室性早搏发生率最高;梗死相关动脉(IRA) 为左前降支(LAD)者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右冠状动脉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各种RA发生率与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无统计学差异;发病4 h内开通IRA者RA、快速性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及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4~8 h及>8 h者,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8 h者;予静注或滴注利多卡因、静注阿托品、临时起搏器、电除颤等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控制.认为AMI患者直接PCI后RA发生率高,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IRA、IRA病变程度、发病至开通IRA时间明确相关;RA一般预后良好,多数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PCI后根据其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54)和死亡组(n=13),采用多因素L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8例ACS患者分为脂联素≤4.5 mg/L组10例(观察组)、脂联素〉4.5 mg/L 6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6个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管重建及心力衰竭加重各2例。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不同,其6个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各异;表明血清脂联素水平可预测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SU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再入院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UA对ACS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再入院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UA对于再入院的预测价值。采用SAS9.4和R4.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及Bonferroni检验。结果 共纳入462例患者,再入院组47例,非再入院组4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组高血压、SUA、关节结石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高于非再入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例(72.34%)和231例(55.66%),(394.77±106.29)和(346.17±91.58)μmol/L,13例(27.66%)和18例(4.34%),12例(14.46%)和16例(3.86%);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36例,根据CIN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CIN组45例和非CIN组29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产生CIN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糖尿病、原有肾功能不全、急诊PCI、LVEF〈40%、3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服用二甲双胍、造影剂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原有肾功能不全、高龄、急诊PCI和服用二甲双胍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发生CIN与多种因素有关,对具备CIN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应在术前积极做好评估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确诊ACS并行PCI术的患者共2254例,根据入院时血清ALP水平分为两组:低ALP组1805例(ALP≤96.7U·L-1)及高ALP组449例(ALP>96.7 U·L-1),通过COX回归分析研究血清ALP水平对AC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低ALP组相比,高ALP组患者男性(37.9%vs 27.4%,P<0.001)及中重度钙化病变(11.1% vs 6.5%,P=0.001)比例更高。高ALP组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细胞、血小板、脑钠肽数值较低ALP组显著升高(P<0.05)。随访显示高ALP组的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4.9% vs 2.5%, P=0.007)及心源性死亡率(3.8% vs 2.1%,P=0.039)较低ALP组显著升高。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水平是ACS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HR 1.894, 95% CI 1.111-3.228;P=0.019)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合并高水平ALP的ACS患者PCI术后具有更高的全因死亡风险,血清ALP水平是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C型凝集素样受体2(CLEC-2)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的15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LEC-2评估ACS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点。根据CLEC-2评价ACS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点将患者分为高CLEC-2组(n=32)和低CLEC-2组(n=11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S患者血浆中CLEC-2水平,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其与ACS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浆CLEC-2评价ACS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95%CI:0.812~0.958),最大约登指数为0.643,最佳截断点为158.63 pg/mL,敏感度为71.87%,特异度为92.37%。两组在年龄、ACS家族史、CLEC-2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CLEC-2组主要不良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CLEC-2组(71.88%对7.63%,P<0.001),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CLEC-2组[17.25(15.40~19.10)个月对23.34(22.91~23.77)个月,P<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CLEC-2水平与ACS患者MACE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高CLEC-2是ACS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