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陆曙认为情志所伤和失眠关系密切,将朱丹溪的“六郁”理念运用于失眠的辨治,以越鞠丸合用经方治疗失眠,疗效甚显。现结合案例阐释其治疗失眠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毅教授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提出了“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中医治疗乳病可从气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六郁辨之”,乳房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胃)、肾及冲任等经络相关;乳腺疾病可从“六郁治之”,确立了“明辨六郁,详察虚实,标本兼顾,平衡调治”的总体治则,临床诊疗可采用祛除诸郁之疏肝、祛瘀、清热、化痰、利湿、消食、健脾、补肾等“八法”,以平衡调治为宗。“六郁治乳”理论为构建中医乳房病学系统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越鞠丸为元代医家朱丹溪创立的名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五味药组成,主治气、血、火、痰、湿、食六郁。《丹溪心法·六郁》中谓:“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故拟越鞠丸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气畅则诸郁自解。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马云枝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善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因郁而致失眠、头痛、眩晕、梅核气等内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举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5.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陈镜合教授从郁立论治疗失眠的经验。陈师认为,任何原因引起的郁滞不通均会导致失眠,诸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治疗上以疏解诸郁为原则,并结合生活调节,则事半功倍,避免形成"郁致失眠,失眠致郁"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朱丹溪首创“气、湿、热、痰、血、食”六郁,人生诸病,多发于郁,“六郁皆在中焦”。中焦升降失常、寒热错杂、阴阳失调,六郁乃生。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上欲解六郁,分别可从升降相宜、寒热调和、阴阳兼补这三个方面,调和中焦。  相似文献   

8.
朱丹溪“六郁学说”与脾胃关系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六郁学说”为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六郁学说”临证时也处处体现脾胃观的思想,后世诸医家对此论亦多有阐述,故其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靳天怡  刘汶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30-1232
朱丹溪提出“六郁”理论,越鞠丸为其治疗“六郁”的主方。通过习读原著及相关著述,笔者认为,丹溪“六郁”实际包括标、本两端,其主要内涵为“气郁为先是标,郁在中焦为本”,与此对应,越鞠丸立方以“调气机升降以治本,祛诸郁实邪以治标”,意在示以组方之大法,可名为“越鞠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以肝脾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为基本病机,常出现气滞、湿停、痰阻、血瘀、郁热、食积等病理改变,其病机标本变化可概括为“病在肝脾为本,气郁为先是标”,与丹溪所论“六郁”甚为吻合,临床可以“越鞠法”为指导进行论治。本文试阐述“六郁”及“越鞠法”的内涵,然后结合FD的病机特点,论述基于越鞠方法,通过“调肝脾气机,祛诸郁实邪”治疗FD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0.
浅谈“火郁发之”罗珍春(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导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  相似文献   

11.
总结凃晋文教授治疗失眠经验,凃晋文教授临床论治失眠以平衡阴阳,调畅气血,五脏论治为基本治疗大法,重视瘀(郁)证在失眠中的影响,在顽固性失眠的治疗上提倡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12.
失眠和焦虑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二者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不寐”和“郁证”范畴.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不良反应颇多,并且失眠和焦虑存在恶性循环的倾向.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焦虑性失眠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安全有效,弥补了西医的不足.于睿教授认为失眠合并焦虑病因多以情志失调为主,故当以肝论治,常配以“扶正祛邪、宣肝化郁、调和...  相似文献   

13.
失眠之疾自古有之,已经困扰人类千年之久,中医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认识,其发病之机在于:肝郁失其疏泄条达之功,魂不入肝;心郁神序控阨动静奤调;脾郁运化失健思虑紊乱;肺郁宣肃失调魂摇魄乱;肾郁精髓不张思维混乱;痰凝则气机郁滞,气郁则脏郁,脏郁则神失调摄而失眠。脏郁痰凝交互日久,使郁痰胶结而失眠缠绵难愈,由此临床上治疗失眠可从发郁、达郁、夺郁、泄郁、折郁及消痰入手,多法联合,小方互配,方证相应,标本同治,为失眠的中医临床分型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者,“六气皆可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郁者,因气滞、血淤、痰结、便秘、尿涩而拂郁不达也。发者,以汗、吐、下、宣、散、疏、利等法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也。简而言之,用“发之”的方法来治疗因“火郁”引起的病证,即“火郁发之”。笔者根据上述原则治疗内伤杂病之火热证,稍积经验,兹举例案以为印证。  相似文献   

16.
一、火郁当疏发郁火宜发的治疗思想,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本意是讲运气乖和,发生夏应热而反寒等自然气候的变化,作用于人体,郁而致病,当采取发越的方法来治疗。后世医家引伸其义,不断扩大了“郁”的概念,补充了“发”的方法。刘完素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丹溪论治郁证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探讨。指出郁证是以气郁为中心环节和病理基础。简要论述了《金匮钩玄》中“六郁”和“寒郁”之病理特点及治则方药。认为“寒郁”的实质仍不离“湿热相火为病”;辛热温散与寒凉清泻两大治法统一配合,则是丹溪治疗郁证的一大特色。评价了丹溪六郁论对后世论郁、治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病案入手,说明气郁、血郁、食郁、痰郁、湿郁、火郁等六郁皆可引起机体阳不入阴,阴不敛阳或卫强营弱等以致失眠.临床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痰、化湿、消食、降火等法治本兼以宁心安神以治标.  相似文献   

19.
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都可以致郁。《内经》有五郁之说,丹溪有六郁之论。对七情内郁固然应该重视,但对六气外郁,亦不应当忽略。兹将笔者治疗外感致郁验案介绍如下: 患者女,40岁。主诉胸闷憋气,善太息1年于1990年4月26日就诊。患者于去年4月无明显原因出现恶寒、低热。咳嗽、胸闷、憋气,曾按“感冒”“梅核气”“神经  相似文献   

20.
温病六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致病,多伤津耗液,故许多医家在治疗温病时多强调“袪温邪、保阴液”。然而在温病中,郁证亦不少。因此在处理温病时,也应该注意温邪致郁的一面。文章以朱丹溪的六郁理论为基础,对温病郁证的理、证、治三大方面作一阐释。认为温邪可导致六郁的形成,在治疗温病郁证时,必须同时兼顾温邪及郁证两大方面。另“温病六郁”也揭示了温病中的正邪消长实离不开气、血、津液等三大方面,对温病辨证体系的发展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