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前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已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新热点。四川省名中医、全国知名糖尿病专家张发荣教授从医近五十年。涵古茹今,衷中参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方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出吕仁和分期论治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的学术思想。吕老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升胃降功能异常;对其按虚、损、劳、衰分为"虚损、虚劳、虚衰"三期,又根据个体和病情发展的差异,每期又分为早、中、晚三度,临床上分三期九度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中药对胃肠动力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胃肠动力是消化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紊乱则是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的研究的深入,吗丁琳、西沙必利等胃动力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杂志上陆续出现“胃动力中药”及有关应用的报道。郑柏菁[1]对“胃肠动力中药”作了定义:“能增加胃肠道分泌,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排空,具有降逆止呕,消痞除满,攻积导滞等作用的一类中药”。目前认为,中药对胃肠运动除了促进作用外,还有抑制胃肠运动及双向调节作用。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1 促进胃肠运动 中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对胃肠运动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4.
便秘是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达25%以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长期高血糖、胃肠动力下降、胃肠激素紊乱、直肠肛门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是多种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胃肠动力紊乱是多种胃肠功能失调疾病的总称,症状多样,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一定负担。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紊乱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传统中药由于其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多被用来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本文对近年来用于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其作用靶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善胃肠道病理形态及化学物质,包括激素、肽、神经递质等的表达;改善炎症状态;调控胃肠道自主节律细胞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调节代谢通路;改善肠道微生物;调节信号通路。本文的综述将为后续深入研究中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提供参考,为中药在临床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胃肠动力紊乱是消化系统病变的重要原因,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胃滞留、胃瘫和便秘等诸多症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临床实践常规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易出现疗效减退与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鉴于胃肠道疾病发病率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临床急需研发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传统中药枳壳,具有梳理气机、消除胀满的功效,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已有千百年历史。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胃肠疾病的治疗及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常规用药无不良反应报道,可极大改善胃肠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品质。现代研究揭示,枳壳活性成分众多,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和种类最多,是枳壳调节胃肠运动的主要活性成分;枳壳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影响胃肠激素、神经途径、Cajal间质细胞等多重机制,调整胃肠动力,纠正胃肠动力紊乱,显示出在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潜在应用价值,但枳壳在该方面的综合分析尚有欠缺。基于此,该研究总结了枳壳提取物及其黄酮、挥发油、生物碱、香豆素类活性成分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理活性,并深入挖掘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枳壳的不良反应,旨在为枳壳及其活性成分在胃肠动力调节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糖尿病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原因与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病人有糖、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物质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为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状。中医称本病为“消渴”,病理变化特点是“阴亏阳亢”,迁延日久导致肾阳虚,从而出现阴阳俱虚的临床表现。近6年来,我院根据中医理论,采用针刺为主,结合灸法及耳穴贴压的方法,对4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持久存在而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综合征。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陕西中医学院沈舒文教授治疗本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理气通降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长海 《北京中医》2000,19(6):25-2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本病是一组以餐后上腹部胀满隐痛、嗳气恶心、重则呕吐、纳少食呆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大多数FD患者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有关.笔者自1998年以来,根据其临床特点,应用理气通降汤治疗本病50例,并与西沙必利治疗30例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本病是一组以餐后上腹部胀满隐痛、嗳气恶心、重则呕吐、纳少食呆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大多数FD患者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有关.笔者自1998年以来,根据其临床特点,应用理气通降汤治疗本病50例,并与西沙必利治疗30例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明 《国医论坛》2012,27(4):38-38
糖尿病胃轻瘫(DGP)又称糖尿病胃麻痹,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肠激素分泌、高血糖及微血管病变等密切相关,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1].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厌食、早饱、嗳气等症状.本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糖尿病的有效控制.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50例,获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 Syndrome,简称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发病率可占胃肠疾病的30~50%。其病变特点是肠道并无结构上的缺陷而出现肠道功能性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并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据此,中医将其归属于“泄泻”、“便秘”、“腹痛”、“滞下”、“休息痢”、“郁证”、“瘕聚”等病证的范畴。近十年来,中医关于本病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 通过临床观察,许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加重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张氏报道的187例IBS,在有诱因可查的134例中,因于情志所伤者高达87%。王氏所报道的33例,诱发因素中精神紧张者8例,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胃肠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所发生的病变主要在其食管到直肠消化道各个部分,一般表现为食管功能障碍和糖尿病胃轻瘫等[1]。目前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经相关研究发现,这种病变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清胃肠激素紊乱等有一定关系。少数患者存在轻微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发生功能性改变,但需经临床检查才能发现[2]。糖尿病胃肠病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还会对降糖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产生一定影响,增加血糖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北京中医》2007,26(6):372-373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癃闭”、“淋证”等范畴。本病临床常被误诊为前列腺病或尿路感染而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其发展最终可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及尿意消失、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兹结合典型病例将余辨证治疗本病的治疗经验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林  王垂杰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04-220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以上腹胀闷、暖气、早饱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60%以上的病人存在胃肠排空障碍。本项研究依据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组方用药观察其对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以期探讨中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样疾病药理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理论探讨 1.1对"胃肠动力"的认识 西医学认为,胃肠动力功能是消化系统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其功能正常与否同各种胃肠激素、脑肠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功能紊乱常会引起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临床中以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性胃轻瘫(DGP)、肠易激综合征(IBS)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裘昌林从痰论治老年痴呆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祖辉 《中医杂志》2006,47(11):826-827
老年痴呆系指发生在老年期的各种痴呆综合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混合性痴呆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和认知功能障碍,属中医学的“呆证”、“痴证”、“喜忘”、“郁证”、“痴呆”等范畴,目前认为本病为标实本虚,治疗上以祛邪和扶正相结合。裘昌林老师积40年临证经验,治该病从治痰入手,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裘老,临诊获益颇多、现将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又称糖尿病胃麻痹,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是指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症候群.它的主要特点是胃动力下降、胃排空迟缓、胃节律紊乱而导致胃潴留.除具有糖尿病本身固有症状外,还有早饱、餐后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嗳气等.本病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影响患者原发病的治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中健脾和胃法治疗DGP的报道较多,现对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DGP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胃肠激素、炎症和免疫机制、胃肠动力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有关。泄泻型IBS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水样便,腹部不适或疼痛,反复或持续发作超过一年为特点。中医学将其纳入“泄泻”、“腹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其中以胃肠功能紊乱者常见。高血糖可对胃肠植物神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胃肠植物神经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嗳气、纳谷不香、大便多日不行等。现代医学常用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等药治疗,可增强胃肠动力,但症状重者疗效较差。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