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尿病性眼外肌麻痹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眼外肌麻痹12例临床分析何芳1马伟建2高如尧3(1泰山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2710002眼科教研室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糖尿病性眼外肌麻痹为少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自周氏于1982年首次报告一例后〔1〕,陆续报告了68例。现将我们自198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20例糖尿病合并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眼外肌麻痹是排外其他疾患的糖尿病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结论:糖尿病合并眼外肌麻痹的发病机制为: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②代谢紊乱,神经髓鞘和轴索微管损害,进而神经损害.③神经生长因子(NGF)减少.  相似文献   

3.
眼外肌麻痹 10例中男 4例 ,女 6例。 5 0~ 6 7岁 ,平均 5 8岁。无糖尿病史和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7例以外展神经不全麻痹 ,3例以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首诊于眼科。 10例均为首次发病 ,突然起病 ,出现复视。经检查证实为外展神经不全麻痹 7例 ,动眼神经不完全麻痹 3例。右眼 6例 ,左眼 4例 ,即睑下垂 ,眼球内转及上下转受限 ;33cm角膜映光法检查示患眼外斜 2 5°~ 35° ;双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应灵敏。患者发病时 ,血糖为 7.8~ 14.8mmol L ,尿糖 ( )~ ( )。均行头颅CT扫描 ,未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或血管瘤 ,3例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行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因颅神经病变引起的眼肌麻痹临床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近4年收治的16例糖尿病并发眼外肌麻痹患者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非洲黑种人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方法对40例非洲黑种人眼外肌麻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黑种人眼外肌麻痹最常见的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脑干(腔隙性)梗死,与中国基本相同。结论在非洲缺乏尖端检查设备的特殊条件下,掌握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复视是眼外肌麻痹最早的主诉症状.导致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很多,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以及实验室检测手段的提高,其病因学诊断的准确性较以往大大提高.现对眼外肌麻痹79例的病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54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0余年,头晕、复视2月余入院。患者于10年前查体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10.Ommol/L,餐后14.5mmol/L,有轻微“三多一少”症状,诊断2型糖尿病。之后曾长期应用格列奇特、二甲双胍等治疗,血糖控制尚可。发病后无手足麻木、刺痛,无视力减退。于2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头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治疗眼外肌麻痹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眼科收治的眼外肌麻痹患者45例(45只眼),其中男19例,女26例,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i,颞浅动脉旁注射,1次/d,14d为1个疗程,连续注射2~3个疗程。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治愈42例(93.3%),好转2例(4.4%),无效1例(22%)。结论复方樟柳碱治疗眼外肌麻痹的效果明显,治愈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病例1男性,48岁,于2004年5月17日入院。主诉左眼阵发性胀痛,上睑抬举困难2d。患者自诉于2d前,因工作劳累,突然出现左眼球胀痛,眼眶痛,疼痛时如针扎样剧烈,但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每次发作时间15min-1h,自行缓解。每日发作3-5次。当即来本院就诊。头颅、眼眶CT与MRI检查未提示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弥可保治疗术后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的眼科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眼外肌麻痹的共15眼.使用弥可保治疗眼外肌麻痹.结果 上睑下垂患者6眼治疗3天恢复正常.眼外肌麻痹患者9眼治疗7~50天恢复正常.结论 弥可保治疗眼科术后出现的眼外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老年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 年3 月-2016 年2 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IE老年患者96 例,对其采动脉血,进行细菌培养,使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96 例IE患者中,病变位置在左心者76 例(79.17%);病变位置在右心者7 例(7.29%);病变位置在左右心者7 例(7.29%);病变位置不明确者6 例(6.25%);在上述96 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45 株,以酿脓链球菌为主,有25 株占55.6%;伴有心脏基础疾病者46 例(47.92%)。在多因素分析中,血红蛋白<90g/L和医院感染是IE老年患者的主要不安全性因素,而对其采取手术治疗是安全性因素。结论酿脓链球菌是IE 老年患者的主要病菌,应预防控制其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哲  郭英伟 《吉林医学》2009,30(12):1159-1160
目的:探讨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M)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方法:对26例OM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青年男性,2例儿童,7例青年女性,1例老年男性;20例患者存在脑供血异常,4例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1例患者动眼神经脱髓鞘改变,1例患者未查出原因。结论:儿童和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影响动眼神经,其次外展神经,滑车神经罕见,本病病因与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干眼的情况,并探讨造成干眼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0月1日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共72例144眼.根据视网膜造影评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分组,A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0例,B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2例;另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C组).对比各组间主观症状、Schirmer I test(S I T)、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up time,NIBUT)、脂质层分级、印迹细胞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患者干眼发生率为61.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眼的发生率为50.0%,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眼的发生率为70.0%,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与干眼发生有相关性(OR=17.00),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于眼发生呈明显正相关(OR=57.29);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得分A组为(64.32±1.00),B组为(28.45 ±1.10),C组为(13.54 ±0.90),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组NIBUT为(5.90 ±2.28)s,B组为(7.58±2.15)s,C组为(11.55 ±2.25)s,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SIT为(7.75 ±2.03) mm,B组为(8.75±1.98)mm,C组为(10.78±2.21)mm,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1);A组杯状细胞数为(59.00±5.18)个,B组为(67.50±3.93)个,C组为(80.94±8.87)个,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易发生干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较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状明显,泪膜功能稳定性下降,容易造成眼部干涩异物感.  相似文献   

15.
郭琳佳  刘文宏 《重庆医学》2018,(16):2177-2180
目的 分析因脑干梗死导致核间性眼肌麻痹(INO)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该院神经内科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9例以INO为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同时结合文献简述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9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6岁,其中中青年(年龄小于60岁)患者5例,占55.6%.8例(88.9%)患者以水平性复视为主要表现,伴随症状以头晕最为多见(55.6%),单侧受累多见(77.8%).前核间性眼肌麻痹6例,前核间性合并后核间性眼肌麻痹3例,5例(55.6%)保留会聚运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中脑导水管腹侧病变1例,脑桥被盖背侧中线附近病变8例.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与梗死灶相关的血管狭窄或闭塞6例,常见为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3~23 d,中位数为14 d.6例(66.7%)患者住院期间眼部症状消失,1例随访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眼部症状消失.结论 表现为INO的脑梗死主要由脑干背侧中线附近的小灶梗死引起,多数伴后循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病机制各异,临床预后良好,临床上遇到中青年以复视为首发症状患者应重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泡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进行病因学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8年在广州中山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表现为泡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2例(35只眼),其中诊断为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9例,诊断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或渗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人13例.患者均经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部分患者同时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确诊.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68%),女性7例(32%);单眼病变9例(41%),双眼病变13例(59%);首诊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2岁).4例(18%)患者全身应用过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10%),为发病前使用,1例(5%)由于应用激素治疗,视网膜脱离范围增加.1例(5%)由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眼,而诱发健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灶性泡状视网膜脱离9例,主要诊断为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部分预后较好,部分发展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大泡状视网膜脱离13例,预后不良.结论 泡状视网膜脱离常发生于中年男性,大多为双眼发病.其发生和发展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异常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精神压力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发和加重病情,早期应积极药物及激光治疗,晚期手术治疗可挽救部分有用视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and analyze the etiological facto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was conducted in 22 patients with multifocal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opathy (DRPE) and big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BBRD), who were admitted between 2003 and 2008 in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with the diagnoses established by ocular fundus examination,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or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Results The patients included 15 men (68%) and 7 women (32%), with a mean age at the initial visit of 42 years, ranging from 25 to 64 years. Four patients (18%) received previously systemic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nd 2 of them used corticosteroids before retina detachment, 1 suffered progression of retinal detachment after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nd the other developed retinal detachment in the healthy eye during the therapy. Multifocal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was diagnosed as diffuse pigment epitheliopathy (DRPE) in 9 cases. Most of the 13 cases of big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had poor vision after operation and laser therapy. Conclusion Bullous retinal detachment occurs most frequently in mid-life and more often in men than women. Abnormal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and hyperpermeability of the choroid vessels are associated with its occurrence. Systemic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nd mental stress may induce and aggravate this disease. Early medication and laser therapy are effective, arid surgical intervention may save only part of the vision in advanced cases.  相似文献   

17.
徐娉  张景 《河北医学》2002,8(12):1082-1082
目的:总结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征,探讨眼肌麻痹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对15例确诊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眼,单动眼神经麻痹9例,单外展神经麻痹3例,单滑车神经麻痹1例,动眼神经合并外展神经1例,15例患者瞳孔均正常。结论:突然发病,复视为首发症状,发病与微血管病变及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蒋晓宏  王柏林 《安徽医学》2011,32(6):754-755
目的分析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34例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血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无特征性,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第1位,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偏低,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较敏感,而对青霉素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早期宜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再根据药敏调整,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住新生儿病房的166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败血症(EOS)组和晚发败血症(LOS)组,分析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结果 EOS组121例(72.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以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监测并分析广东省潮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存在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的血糖水平。结果:250例高危因素新生儿中140例出现低血糖症状,其中12例(8.6%)患儿的母亲有糖尿病史,26例(18.6%)患儿喂养困难,34例(24.3%)患儿存在围生期窒息,18例(12.9%)患儿感染硬肿症或败血症,28例(20%)患儿为早产儿,24例(17.1%)患儿为足月小样儿。140例患有低血糖的新生儿中有10例出现青紫症状、26例出现嗜睡症状、11例出现抽搐症状、15例出现呼吸暂停症状、8例出现吸吮力差症状、70例为无症状型低血糖。结论:常规检测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的血糖水平,以及早发现和治疗,从而减少、避免低血糖对新生儿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