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这种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的解剖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冠状动脉的解剖知识,对冠状动脉常见病变的诊断与  相似文献   

2.
<正>长期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体表心电图检查迄今仍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价值最高的检查之一。通过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初步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部位,对于危险分级、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均重要临床意义。1冠状动脉解剖与供血特点[1]1.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发出呈短粗左主动脉干,至分支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之前。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之间夹角可呈锐角、直角或钝角,甚至呈平角。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沿途发出小分支,分布左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冠脉临界病变(管腔内径狭窄50%~70%)常见。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得的冠脉形态学指标(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成分和负荷状态)仅对冠脉临界病变提供解剖评估。应用压力导丝直接记录或采用无创性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间接测定血流储备分数仍是当前评估冠脉临界病变功能性意义的标准方法。该文就近年来冠脉临界病变解剖和功能学的优化评估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冠状动脉解剖类型55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55例大动脉转位手术病例及自然死亡病例,就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冠状动脉解剖苤同类型冠状动脉与大血管间相对位置关系。不典型冠状动脉发生率与合并心内畸型的关系作一分析。方法 55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室间隔完整型(TGA+IVS)共27例,B组伴有室间隔缺损(TGA+VSD)共28例,其中38例作外科纠治术,术中直视下观察冠状动脉走向,其余有室间隔缺损(TGA+VSD)共28例,其中3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再灌注治疗的广泛开展,使梗塞早期冠状动脉造影及无创性心肌显象与心功能检查大大增加,因而对急性心肌梗塞中心电图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临床医生能从心电图的角度估计梗塞冠状动脉的解剖以及梗塞的部位和范围。本文将讨论:(1)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前壁导联ST段变化与右冠状动脉闭塞位置的关系;(2)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右冠状动脉闭塞与左旋动脉闭塞的鉴别诊断;(3)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下壁导联ST段变化与左前降支解剖变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TA)观察正常左冠状动脉起点及主干解剖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左冠状动脉CTA结果完全正常的患者,测量左冠状动脉的起源及主干走行的变异.结果 60例左冠状动脉显示清晰,其中4例左冠状动脉走形变异,变异率为5%,其主干及分支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结论 左冠状动脉主干的恶性变异危险度高,冠脉CTA对此种变异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有诸多危险因素,但冠状动脉(冠脉)解剖特征与动脉硬化及心肌梗死的关系却少有关注,也未将其视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1-3],左冠状动脉主干(LM)近分叉、分叉处及左前降支(LAD)近分叉处的外侧管壁等部位好发动脉硬化,而传统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阐明其机理。多项研究提示特殊的左冠状动脉解剖特征可引起左冠局部血流动力学及剪切力发生改变,诱发局部血管动脉斑块的形成、进展,甚至引发心  相似文献   

8.
正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其营养需要冠状动脉循环供应,因此冠状动脉循环在各个器官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冠状动脉循环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可调节机制方面与其他器官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肌氧供的关键环节,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在冠状动脉循环血供中起主要作用。冠状动脉微循环解剖和生理学特点一、冠状动脉微循环解剖学特点冠状动脉系统是由3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9.
左冠状动脉主干是指左冠状动脉发出后至分支前的节段,冠状动脉解剖形态是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以往的研究表明,因冠状动脉解剖形态造成的血流切应力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的高低与血管壁厚度间存在负相关。在分叉处的外侧壁,血流切应力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左冠状动脉主干的长度、分叉角度、直径等解剖因素,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分叉角度、直径等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因素与左冠状动脉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左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了解左冠状动脉主干的长度、分叉角度、直径作为危险因素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价值,从而为冠心病患者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相关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解剖特征与前降支(LAD)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医大一院2015-05-2016-05完成的300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MI分成LAD-AMI组(AMI组,150例)和LAD非AMI组(非AMI组,150例),AMI组依据预后(院内是否死亡)分成存活组(132例)和死亡组(18例)。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软件测量左冠状动脉解剖特征,然后运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左冠状动脉解剖特征与LAD-AMI发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18,P=0.016)、射血分数(EF)(≥0.5,OR=0.03,P0.001)、左主干(LM)开口直径(6.655 mm,OR=2.54,P=0.026)、LM长度(8.935~16.59 mm,OR=2.74,P=0.007;16.59 mm,OR=5.58,P0.001)是LAD-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AD-AMI存活组与死亡组LM直径及长度、LAD及左回旋支(LCX)开口的直径,LM、LAD、LCX三者成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源性休克(CGS)(OR=30.71,P0.001)及EF0.4是影响LAD-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出现CGS的LAD-AMI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是无CGS的30.71倍;EF0.4的LAD-AMI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是EF为0.4~0.5患者的16.7倍(1/0.06),是EF≥0.5患者的9.1倍(1/0.11)。结论:LM开口直径及LM长度是影响LAD-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左冠状动脉解剖特征与LAD-AMI预后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以较精确的测量方法,衡量积极内科治疗一年对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解剖的影响。方法:25例病情较重而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观察48~96小时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后,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确定不属于必须内科治疗和必须外科治疗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正> 英国医生Jonathan P Fox等对3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心电图变化分为有Q波与无Q波心肌梗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后影响预后的因素颇多,透壁性心肌梗塞并不一定较非透壁性差,猝死不一定限于前壁透壁性心肌梗塞,下壁心肌梗塞者也可有之。本文旨在找出影响预后的诸因素,并给以正确的评价。方法:1974年9月至1976年9月间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而住入监护病房并在出院前进行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的109例患者,其中87例并作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年龄在66岁以上、伴有其他威胁生命的疾病、并发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缺  相似文献   

14.
解剖M型是对传统M型超声心动技术的一种突破 ,其取样线可在 36 0°范围内随意转动 ,故能垂直通过左室壁的任何节段 ,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评价解剖M型技术能否检出由单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病变所导致的左室局部室壁运动改变。1.资料与方法 :(1)对象 :172例因胸闷、胸痛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男性 93例 ,女性 79例 ,年龄 (37~ 84 )岁 ,平均年龄 (6 1± 9)岁 ,窦性心律 ,无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亦无心包疾病或心肌病。 (2 )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在造影术前 72小时内进行 ,使用GESystemFive超声心动仪 ,探头频率 1 9/ 3 8MHz。对…  相似文献   

15.
1989年Campeau[1]首次报道以桡动脉为入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993荷兰Keimeneij等[2]首次报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术,随后更多的临床研究发表,使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TRI)已成为一种成熟的介入诊疗途径[2-3]。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是减少出血,增加安全性和增加患者舒适度[4-5]。而经股动脉入路的血管相关并发症和出血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特别是给予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后[6-7]。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339例心肌梗塞(MI)患者,着重分析了87例(26%)非Q波型MI的运动试验特征,冠状动脉解剖和预后。病人与方法:339例MI患者年龄34~70岁。出院前行运动试验,未用溶栓治疗。运动试验后以β-阻滞剂治疗,至少持续一年,期间记录死于心脏事件,再梗塞和心绞痛。运动实验阳性规定为:以J点后80ms为测定点,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0.1mv者为阳性。发生心绞痛或有下列指标之一停止运动试验:①、心率最大预测达85%;②、ST段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胰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胰腺为一柔韧分叶状狭长腺体,是人体内仅次于肝的第二大消化腺,及重要的内分泌腺。上腹部的重要脏器包括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脾、肾、横结肠等均包绕在其周围并与之密切相邻。随着对胰腺解剖的深入研究,与胰腺相关的影象学、内镜及外科手术均有较大的发展,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水平亦有提高。现就胰腺解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研究对象为连续28个月内收治的135(男93、女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年龄51±10岁。本组患者年龄在75岁以下,未患衰竭性疾病,无左束枝传导阻滞,从前也未做过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入院前服用β阻滞剂者可继续用药。发病后6.5±5.9小时起,记录24小时双导动态心电图(Holter ECG)。如果 ST段抬高≥1mm 或者 J 点后80ms 处 ST 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降低≥1mm,且持续60s,则为缺血性 ST 段移位。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检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有些冠状动脉疾病(如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冠脉微血管性心绞痛等)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正常.有资料显示临床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有10%~30%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现就这一问题总结了几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目的 是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