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探讨CT在霉菌性上颌窦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霉菌性上颌窦炎的 CT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确诊。结果60例患者中,有23例上颌窦内可见完全充填软组织密度影,47例可见钙化灶,10例可见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结论霉菌性上颌窦炎有特异性的CT表现,常规CT对霉菌性上颌窦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2例,双侧副鼻窦发病3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4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21例霉菌性上颔窦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确诊病例越来越多,霉菌性上颌窦炎常隐匿发病,以曲霉菌多见。多为单侧受累。一般认为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病人患有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致病人机体免疫力降低,则容易发病。霉菌性上颌窦炎与细菌性上颌窦炎及上颌窦肿瘤有类似临床表现,由于占位性病变及骨质破坏,容易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现将我院2000-05∽2003-05经病理确诊为霉菌性上颌窦炎的21例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94例.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94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使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观察组使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两组患者进行治愈率和复发程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对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鼻窦炎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A组(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和B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各15例.对比两组患者CT影像学下的病变范围、病变密度以及窦壁骨质受累情况.结果:A组患者双侧多鼻窦累及概率(80.00%)高于B组,B组单侧上颌窦累及概率(60.00%)、钙化灶出现概率(86.67%)、窦壁骨质破坏发生概率(40.00%)均高于A组,上述数据组间对比存在较大差别(p<0.05).结论:CT检查可有效鉴别诊断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霉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6.
慢性上颌窦炎是患病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病。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我们采用上颌窦穿刺置管 ,于每日冲洗后窦腔内注射5 %碘伏溶液治疗慢性上颌窦炎91例(149侧) ,并以窦腔内注射庆大霉素治疗慢性上颌窦炎84例(137侧)作对照。临床观察效果较好(P<0 05)。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1 1对象1997年5月至2000年7月 ,经检查诊断为单纯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的门诊患者共175例(286侧)。男性86例 ,女性89例 ;年龄14~56岁(平均32 6岁) ,20~40岁占85 % ;病程6个月~47年(平均23个月)。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儿童少年时期上颌窦炎患病情况,我们对开封市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进行了普查。对象和方法我们选出了能代表开封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76所小学毕业生6334人(男3237人,女3097人)和32所初中毕业生6062人(男2924人,女3138人)进行了健康普查。我们根据《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手册》有关上颌窦炎症状进行诊断。急、慢性上颌窦炎按上颌窦炎计数。检查人员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0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20例,CT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64例中CT诊断鼻窦炎10例,真菌性鼻窦炎46例,8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 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充填软组织影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甲硝唑加庆大霉素治疗上颌窦炎疗效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喉科(沈阳110001)赵智史桂霞慢性鼻窦炎及上颌窦炎临床较多见。上颌窦穿刺及窦腔内注射药物是治疗鼻窦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1993年以来应用甲硝唑加庆大霉素治疗上颌窦炎疗效显著,现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有:女性11例(73.3%),病程3年以内13例(86.7%),涕血15例,头痛10例;CT表现有:单侧鼻窦发病14例(93.3%),1例累及双侧,以上颌窦为主,15例均见窦腔内软组织增生影(100%),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2例窦腔增大,骨质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永奇  徐燕娇  李鹏 《中国校医》2010,24(8):617-618
目的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并初步探讨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要点。方法观察和记录143例病理确诊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比较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单窦病变125例,最多见为上颌窦,其次是蝶窦、筛窦;127例(89%)病变鼻窦内不均匀不透光区,101例(71%)病变膨入临近鼻窦或鼻腔;97例(68%)软组织窗位鼻窦内可见CT值80~160Hu的钙化斑(点)。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多窦病变比例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有单窦病变;病变鼻窦内不均匀的不透光区,病变常膨入临近鼻窦或鼻腔;软组织窗位鼻窦内可见的钙化斑;可有鼻窦骨质压迫性破坏。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较相似,但其多窦病变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某家医院2021年儿童CT扫描剂量水平并提出优化扫描建议.方法 选取某市某家医院儿童CT扫描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扫描部位的典型剂量值、典型扫描参数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组中头颅平扫、上颌窦及胸部平扫样本量大于10,其中1岁组和5岁组头颅平扫、上颌窦两部位的kV、mA及CTDIvol值相同,胸部扫描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颌面部骨折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观察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全部准确检出颌面部骨折(100.0%,167/167),显著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88.6%(148/167),尤其是对于眶壁、上颌窦壁和副鼻窦积液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建MPR图像显示优于多层螺旋CT横断面,二者皆优于3D-VR图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较高,且MPR图像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厂矿企业职工在高温粉尘作业环境下,上颌窦病变发生率与在正常环境下的区别,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高温粉尘作业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方法:将高温粉尘工作人员按照工龄分为3组,同时随机抽取224名非高温作业的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对照,均进行一次上颌窦CT影像检查,通过比较,观察上颌窦病变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类不同人员上颌窦的诊断研究,发现从事高温粉尘作业人员上颌窦病变(上颌窦炎、上颌窦息肉及上颌窦囊肿)发生率明显高于机关工作人员。结论:环境温度及粉尘对上颌窦的病变发生率有明显影响,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有一定规律可循,为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Sabirov A  Kodama S  Sabirova N  Mogi G  Suzuki M 《Vaccine》2004,22(23-24):3112-3121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NTHi) is one of the leading pathogens in sinusitis. One of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NTHi, P6, is a common antigen to all strains and is an attractive candidate for a subunit bacterial vaccine. In this study, we characterized normal sinus mucosa (SM) and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of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with P6 and cholera toxin (CT) for induction of mucosal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NTHi in the maxillary sinuses of rats.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induced P6-specific sinus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mainly of the IgA and IgG isotyp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was demonstrated by enhancement of sinus clearance of NTHi.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unilateral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has a capacity to induce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NTHi in the bilateral maxillary sinuses.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vaccine did not affect sinus clearance of NTHi.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nasal vaccine might be useful for preventing sinusit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来源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35例患者经鼻内窥镜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治愈29例(82.9%),好转6例(17.1%),手术均获成功。结论后鼻孔息肉以上颌窦来源为主,亦可来源于筛窦、钩突尾端、后囟门黏膜、蝶窦及后鼻孔周缘息变组织。根据鼻窦冠状CT,利用鼻内窥镜技术可探清息肉来源,经鼻内窥镜手术及规范的围手期治疗可获痊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真菌上颌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王新国  刘昕  肖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630-4631,463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上领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10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15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77例和观察组(鼻内镜下上领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组)77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MDA、SOD、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血清MDA、SOD、红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较佳,对于患者的治疗更为彻底,患者的综合状态也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中应用上颌窦冲洗所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12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以鼻内镜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上颌窦冲洗进行治疗。结果观察中患者的治愈率为91.7%,对照组中患者的治愈率为75.0%;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中患者无1例出现复发,对照组中患者有5例出现复发。结论在鼻内镜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中应用上颌窦冲洗能够得到较理想临床效果,临床治愈率比较高,并且治疗之后的复发率比较低,是临床上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可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