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采集时间葛根和小蓟红外光谱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统一的提取分离方法对葛根和小蓟药材进行处理,然后测定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不同采集时间葛根和小蓟的红外光谱具有很好的特征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粉葛根的红外光谱也具有很高的特征性。根据红外光谱可以非常准确地鉴别葛根和小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化态及其艾灸反应的红外辐射特征,探讨腧穴热敏化红外成像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SI-21型热扫描成像系统检测与比较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化态及其艾灸后红外辐射差异.结果: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化态时,其局部的红外辐射有其特征性改变,显示以高温区为主,而非热敏化态时内关穴红外辐射显示以常温区为主;心气虚患者内关穴区的热敏化态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结论:艾灸热敏化态腧穴产生的特征性艾灸反应(如扩热、传热)有其红外辐射的特征性改变,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并非仅仅是受试者的主观感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松紧度、不同存储时间、不同叶绒比艾条施灸时的红外光谱特性,为艾绒生产、存储及临床应用中的参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灵敏红外光谱检测系统,检测4种不同松紧度、5种不同存储年份(1年、2年、3年、5年、7年)、4种不同叶绒比(5:1、10:1、15:1和30:1)艾条红外光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松紧度、不同存储年份、不同叶绒比艾条燃烧时特征红外光谱均为3.75mm;不同松紧度的艾条燃烧时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强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陈和5年陈艾条温和灸的红外辐射强度显著大于1年陈和7年陈艾条(P<0.05),但3年陈和5年陈艾条、1年陈和7年陈艾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叶绒比(5:1、10:1、15:1和30:1)艾条温和灸红外光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红外物理角度看,艾绒存储年限以3~5年为佳,5:1叶绒比艾绒已可满足临床需要,无需过分追求太高的叶绒比。  相似文献   

4.
大陵穴宽谱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陵穴在宽谱范围内微弱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方法:采用高灵敏度体表红外光谱检测装置对47例正常人双侧大陵穴在1.5~16μm光谱范围内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通过光谱形态分析和点值比较的方法对大陵穴红外辐射光谱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个体大陵穴的光谱形态基本一致,但不同个体红外辐射强度有较大的差异,归一化处理后的光谱个体差异非常小;在7~14.7μm辐射集中的光谱范围内,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研究人体穴位宽谱红外辐射信息,严格控制实验室温度等条件对获取准确的穴位红外辐射数据有重要意义;正常人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药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邱泽雨  郭允珍 《中成药》1989,11(8):16-17
本文用红外光谱法对不同产地的同种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用红外光谱法对一些中药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实验结果表明,一些中药的红外光谱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特征性。红外光谱法用于中药鉴别,取样量少,快速,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6.
葶苈子的红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文惠  吴毅  王永刚 《中药材》2001,24(4):258-259
利用溴化钾压片法、溴化钾片涂膜法和微孔聚乙烯膜涂膜法对葶苈子的粉末及其水、甲醇、丙酮、氯仿、正己烷的浸提物分别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别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鉴别简单、准确、鉴别的比较相关系数可达0.95以上。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安息香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对安息香药材分析鉴别的方法。方法:对安息香药材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分析、比较所得谱图,研究其吸收峰峰位和峰强度的差异。结果:同品种安息香药材红外谱图差异较小,而不同品种药材红外谱图具有独特的吸收特征。结论:利用红外谱图分析可以直观、快速、准确的鉴别安息香药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能够鉴别不同产地草乌成分差异的新方法。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不同产地的草乌样品,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进行特征峰指认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产地草乌样品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结论首次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产地草乌根部的混合化学体系进行了全组分快速分析,为草乌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红外光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雁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9):413-416
红外光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河南中医学院(450003)白雁关键词红外光谱中药鉴定有效成分近年来,红外光谱技术得到飞跃发展,英国和美国药典(1980年版)已将红外技术正式列为药物含量测定方法之一,并将红外图谱作为鉴定药物的一种指标〔1〕。1990年版《...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自制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47名健康成年人和51名冠心病患者左侧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结果:劳宫穴红外辐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光谱形态相似;在1.5~6.5μm、10.9~11.7μm、13.5μm、和14.3~15.9μm共40个检测波长处,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左侧劳宫穴红外辐射强度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 DD  Wang HB  Gu H  Lou XF  Yuan L  Jiang SH 《中国针灸》2010,30(12):1003-1006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穴区可见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浅部位于皮肤与指浅屈肌间,为含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及浅血管的结缔组织;中部位于指浅、指深屈肌间,为含正中神经及其掌支和动脉的结缔组织;深部位于旋前方肌、骨间膜间,为含骨间前神经和动脉的结缔组织.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指浅屈肌浅面的深度为(6.68±0.64)mm,由皮肤穿及指深屈肌浅面的深度为(12.37±0.87)mm,由皮肤穿及旋前方肌浅面的深度为(17.83±11 00)mm,由皮肤穿达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的深度为(30.87±1.85)mm,同身寸为(2.20±0.14)cm;针体均经过正中神经干的尺侧,深层均可触及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结论:内关穴直刺3分(6.68 mm)、5分(12.37 mm)和1.4寸(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富集部的血管神经而发挥针刺效应.穴位注射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对正中神经干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Acupoint Neiguan (PC 6) is first recorded in Ling Shu (Spritual Pivot). It is the Luo-Connecting point of the Pericardium Meridian and communicates with acupoint Waiguan (TE 15); it is also one of eight confluent points, and associates with the Yin Link Vessel. We often use Neiguan (PC 6) alone or as the cardinal acupoint to treat many disord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now report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3.
内关穴注射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方法.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估计分级Ⅰ-Ⅱ级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Ⅰ组患者于术前20 min行氟哌利多2.5 mg(1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 mL行双侧内关穴注射;Ⅱ组患者于术前20 min静脉注射氟哌利多1 mL;Ⅲ组患者不给予任何镇吐药物和措施.观察各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次数与程度,并按评定标准予以评分.结果:恶心发生率:Ⅰ组10.0%(4/40),Ⅱ组57.5%(23/40),与Ⅲ组80.0%(32/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Ⅰ组与Ⅱ组比较,P<0.01.呕吐发生率:Ⅰ组7.5%(3/40)、Ⅱ组52.5%(21/40),与Ⅲ组75.0%(30/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Ⅰ组与Ⅱ纽比较,P<0.01.3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嗜睡、焦虑及锥体外系反应等并发症.结论:内关穴注射小剂量氟哌利多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临床效果确切,无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吴茱萸内关、心俞贴敷,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口服心宝丸,每次3丸,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疗效、24h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平均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两组24h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疗效相当。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显著提高患者24h平均心率水平,其改善患者症状与心率水平的程度与心宝丸相仿。  相似文献   

15.
内关、公孙协同作用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比较针刺“内关”、静脉注射一氧化氯(NO)前体L精氨酸(L-Arg)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心肌缺血(AMI)大鼠的不同改善效应。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随机设立对照组、AMI组、LArg治疗组、针刺“内关”治疗组、LArg加针刺“内关”治疗组,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心功能多项指标的变化。结果:AMI组以上各项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各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针药结合治疗组改善最显著。结论:LArg加针刺内关联合应用对AMI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模型组、心肌缺血模型加电针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双侧“内关”。用生化方法检测血清心肌酶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心肌中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心肌缺血模型组血清心肌酶活性和心肌c-fos mRNA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后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内关”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与下调心肌组织c-fos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observe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of Acupoint Neiguan (PC 6) on patients with hyperthyroidism for probing into the actions of acupoints and change of qi and blood of human bod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on of acupoint and the metabolism of energy. Methods: A self-made high-sensitive apparatus was applied to detect volt-ampere curves of Acupoint Neiguan (PC 6) and its control point on 33 patients with hyperthyroidism and 30 healthy people. Results: In patients, the volt-ampere areas (VAA) of both ampere-increasing scan (AIS) and ampere-decreasing scan (ADS) as well as the inertia areas (IS) of both side Neiguan (PC 6)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control points (P〈0.05 or P〈0.01).  相似文献   

19.
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进  徐珊珊  马玲  杨绍美 《中国针灸》2008,28(9):639-641
目的:为临床运用内关穴治疗心脏病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阻断组35例,分别于针刺内关穴前后采用食道左房调搏技术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和心率(HR);阻断组15例,用静脉注射心得安和阿托品进行植物神经阻断,分别于阻断前和针刺后测定SNRT、SACT、SNERP和固有心率(IHR)。结果:非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ACT、SNERP和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N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NRT、SACT和SNE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IHR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有显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内关对窦房结的自主神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针刺内关穴对心率变异性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明金  魏明文  李婧 《中国针灸》2003,23(3):169-170
目的:观察了解内关穴对心脏生理的调整效应。方法:采用5分钟心率变异性取样,对24例健康人针刺内关穴前后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针刺内关穴时可以使心率波动性增大。心率变异性参数改变。结论:针刺内关穴对健康人的心脏功能起着保护性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