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间本院41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占肝硬化的比例为25.79%。其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多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随肝功能好转,血糖水平有下降趋势。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率较高。保肝和胰岛素治疗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45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前均患有慢性肝病导致肝硬化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45例患者中,除2例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外,其余患者以肝硬化症状为主。既往肝病包括: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酒精性肝炎。空腹血糖升高以中、低度为主。经保肝、降糖等治疗,21(46.7%)例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值降至正常,24(53.3%)例患者需长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治疗上以保肝治疗为主,兼顾控制血糖,多数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程友忠  李峻  柳飞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127-1128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65例(90.4%),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源性糖尿病5例,肝癌并发肝源性糖尿病2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B级63例,C级9例。死亡4例,余好转出院。结论:肝功异常可引起糖代谢的障碍,严重者导致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的轻重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50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5~2009年诊治的肝源性糖尿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入院前发现糖尿病13例,入院后发现糖尿病37例,均以肝炎症状为主,仅6例有客观多饮、多尿现象,血清总胆红素(TBIL) 19.0~248 μ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9~786 U/L,空腹血糖7.8~13.4mmol/L,餐后2h血糖11.6~16.2 mmol/L;病原学检查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4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2例,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3例,病原未定1例;44例慢性轻、中、重度肝炎引起的糖 尿病患者采取以治疗肝病为主的治疗后,33例治愈,11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糖尿病得以控制;而6例重型肝炎、肝硬化引起的糖尿病,由于肝脏病理变化的严重性,病死率很高,其中死亡3例,占同组病例的50%.结论肝功能异常可引起糖代谢障碍,严重者可引起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是胰岛素抵抗及分泌障碍的共同结果.其治疗以积极治疗原发性肝病为主,以降血糖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HD)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48周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ALT、AST、TBil、Alb均有明显改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为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肝炎27例,慢性重型肝炎13例,肝硬化30例,肝癌2例。所有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共70例,占97.22%。通过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其症状多较轻微。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肝源性糖尿病诊断及治疗的探讨——-附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诊断明确病人给予原发病治疗,部分病人应用胰岛素治疗。结果95%(57/60)病人经原发病及胰岛素治疗,血糖均得到满意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以肝硬化表现为主,糖尿病的症状比较轻,慢性并发症少见,有别于2型糖尿病。应积极给予原发病治疗,宜早期使用胰岛素。肝源性糖尿病是由于慢性肝脏病变导致的肝脏微循环障碍、肝脏实质性损害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糖尿病。为提高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治水平,本文收集了2000年6月一2006年6月入院的肝硬化病例193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就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率、诊断和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肝源性糖尿病46例临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4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1997年12月至2005年12月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男35例,女11例,男性占总人数的76.1%,女性占23.9%;年龄23~75岁,平均54.43±10.70岁。46例中慢性乙肝37例,慢性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4例,慢性乙肝合并慢性丙肝2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以中老年较为多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肝源性糖尿病中以慢性乙肝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2003-2008年经治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糖尿病引起肝损害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8例,肝硬化引起的肝源性糖尿病30例,应用胰岛素及保肝、抗病毒等治疗,除3例死于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外,其余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肝脏疾病与糖尿病之间有三种关系:一是糖尿病引起的肝损害,二是肝脏疾病与糖尿病同时存在,三是肝脏疾病引起糖代谢紊乱及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首选胰岛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对自2000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住院的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例糖尿病的多饮,多食,多尿"三多"症状,且症状不典型,其余均以肝硬化的症状及体征为主:纳差、乏力、腹胀、腹水、肝掌、蜘蛛痣、脾肿大、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为主,无糖尿病神经及血管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肝硬化易发生糖代谢紊乱,最终发展为肝源性糖尿病,肝病患者应常规检测血糖,避免漏诊。空腹血糖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通过控制饮食,改善肝功能,胰岛素应用等治疗,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和临床特点。方法对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6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65例无肝源性糖尿病的乙肝肝硬化病例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病的症状,较少出现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肝性脑病、各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也是乙肝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应予以积极的护肝治疗、控制血糖和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临床上以葡萄糖耐量减低或高血糖症为特征[1],以病毒性肝炎常见,主要见于慢性期尤其是肝硬化阶段,资料显示,约有50%~80%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减退,其中20%~30%最终发展为糖尿病[2],肝源性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相似,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有较大区别.本研究收集符合肝源性糖尿病诊断的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加上环境因素、病毒、化学毒物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最终导致胰腺中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临床上出现尿糖、空腹血糖增高.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或肝性糖尿病.国内外对于肝硬化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甚少.本研究分析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AST、FPG以及2 hPG均显著地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肝硬化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旨在预防及减少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方法 探讨观察组中96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功能分级与肝源性糖尿病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A级为0;B级36例,其中轻型14例,中型19例,重型3例;C级60例,其中轻型25例,中型30例,重型5例.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关,同时以隐性糖尿病多见,临床上注意对肝功能损害较重的患者行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我国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我科在2000年1月~2008年1月治疗肝硬化患者183例,并发糖尿病68例。现就68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46例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肝功能与血糖进行分析。结果 46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普遍存在糖耐量异常,肝功能越差,糖尿病发病率越高,在控制饮食、保肝、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调控血糖,随肝功能好转血糖恢复正常或趋于正常且平稳,病情控制满意。结论肝源性糖尿病是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一类继发性糖尿病,其症状隐匿,容易误诊及漏诊,在积极治疗原发肝病的同时,适当调控血糖,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于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方法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观察。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按其意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根据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拉米夫定抗病毒的治疗方法以及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照顾。对照组的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采用普通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根据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的专业护理措施以及采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的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有显著的提高,空腹监测血糖值正常。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及其护理措施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不如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法结合专业的护理措施对老年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肝原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 48例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在诊断糖尿病之前均有慢性肝脏病史 ,全部病例在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降糖药物 ,随肝功能逐渐转归。结论 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以肝病为主 ,缺乏典型的“三多”症状 ,积极治疗原发肝病 ,改善肝脏功能 ,辅以降糖药物为其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糖尿病患者中,既往均有慢性肝炎病史,而无糖尿病家族史,以肝炎症状为主,仅6例有多饮,多食,多尿现象。血清ALT 50~816U/L,TBIL 20.0~340μmol/L,空腹血糖7.8~16.0mmol/L,餐后2h血糖11.8~22mmol/L。60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0例经过调整饮食,治疗肝病为主的治疗后,血糖<7.0mmol/L,25例加用胰岛素后血糖<7.0mmol/L,余5例<7.0~7.9mmol/L。结论肝脏功能异常可引起糖代谢的障碍,严重者可引起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是胰岛素抵抗及分泌障碍的共同结果。该病的治疗主张治疗原发肝病为主,以降血糖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