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CT表现,评价CT对椎弓崩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55例腰椎椎弓崩裂患者,病人行反角度椎弓CT检查。结果:腰椎椎弓峡部崩裂均可见椎弓宽窄不一的低密度裂隙,边缘不规则,部分边缘可见骨痂或碎骨,与椎小关节的间隙同时展示在一个层面,表现为“双边”征。椎管横径变小,前后径变长。结论 CT能明确诊断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采取反角度椎弓扫描,对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5例(82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结果:椎体后缘离断症好发于L1~S1,以L5发生率最高(51.2%),其次为S1(32.9%),离断骨块多数呈条片状、弧线状,少数呈三角形。97.3%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1.4%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70.7%合并椎间盘突出,30.7%合并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显著的CT特征,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基础上脊柱伸屈反复牵拉的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形成机理。本症是引起腰腿痛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腰椎滑脱是指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的滑移,其原因很多,可分为发育不良型、峡部病变型、退变型、创伤型及病理型5类。其中退变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以L5椎体Ⅰ度滑脱为多见。根据梅尔丁法,将S1椎体上缘纵分为4等份,根据L5后下缘在骶椎上的位置分别称为Ⅰ-Ⅳ度滑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X线、CT征象认识。方法:对25例诊断为腰椎椎弓峡部裂的X线、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表现为:“八字征”腰椎体前移,“猎狗征”,CT表现为双侧关节突间部不规则骨性缺损伴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延长,终板呈双边征,于相邻椎体层面,椎间盘呈反方向突出椎体边缘。结论:X线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CT不仅可以发现X线平片所显示的病变,且可同时显示合并的脊椎滑脱以及椎小关节、椎间盘、骨性椎管,椎间孔硬膜囊、黄韧带、神经根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5例(82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结果椎体后缘离断症好发于L4~S1,以L5发生率最高(51.2%),其次为S1(32.9%),离断骨块多数呈条片状、弧线状,少数呈三角形.97.3%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1.4%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70.7%合并椎间盘突出,30.7%合并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显著的CT特征,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基础上脊柱伸屈反复牵拉的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形成机理.本症是引起腰腿痛不客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腰椎前滑脱是指椎骨峡部保持完整而因退行性变或其他原因使关节突关节关系发生的改变。关于退行性腰椎前滑脱症的CT诊断,国外早有文献报道,而国内相对较少。作者收集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100例退行性腰椎前滑脱症,探讨、分析其发病机制及CT表现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腰椎反角度CT扫描技术对椎弓崩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20例腰椎椎弓崩裂患者,病人行反角度椎弓CT检查。结果:腰椎椎弓峡部崩裂均可见椎弓宽窄不一的低密度裂隙,边缘不规则,椎管骨性面表现环状骨质不连续,椎管横径变小,前后径变长。结论:反角度椎弓CT扫描是椎弓峡部崩裂诊断的一个可靠手段,可以将椎弓峡部崩裂与椎小关节同时清晰地展示于一个层面,对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腰椎滑脱的CT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腰椎滑脱的CT表现。结果:CT扫描显示以下特征:(1)关节突间部的骨性缺员;(2)椎管前后径延长:(3)椎体后缘呈双边征;(4)于相邻椎体层面,椎间盘呈相反方向突出椎体边缘;(5)侧隐窝狭窄。结论:腰椎滑脱具有特征性CT征象,CT扫描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可以显示许多细节。  相似文献   

9.
10.
腰椎滑脱是指上一腰椎在下一椎体上向前或向后滑动或脱位,亦有称之为腰椎前移症。临床上病人早期常缺乏症状,一般20或30岁开始有症状,表现下腰部间断性纯痛,步行或站立时加重,疼痛可发展到臀部及大腿,以后可伴有一侧坐骨神经痛,并有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感觉运动障碍。X线片对于滑脱的诊断、分型及严重程度的分  相似文献   

11.
腰椎退变性滴脱症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CT诊断依据和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前滑脱35例,后滑脱6例)的CT表现。结果 椎间盘相对性相反方向膨出相邻椎体边缘,椎间小关节半脱位及下位椎体上缘层面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具有CT表现的特征性,是CT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主要依据。结论 CT不仅能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而且能与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相鉴别,从面能显示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迫的原  相似文献   

12.
对CT诊断脊椎滑脱56例分析如下。 1临床材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37~53(平均43.6)岁。本组均有腰痛症状,35例有坐骨神经痛(16例为单侧,19例为双侧)。  相似文献   

13.
CT对腰椎滑脱诊断的价值(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滑脱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分为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舰两种,真性滑脱系腰椎峡部不连引起,假性滑脱因小关节退变引起。通常以真性滑脱多见。腰椎滑脱平片检查即可诊断(图1),而CT检查能显示椎间盘及其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影响(图2),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24例腰椎滑脱病例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周山 《上海医学影像》2003,12(4):304-305
目的 评价CT对单发小型脑脓肿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小型脑脓肿的CT表现,男44例,女16例,年龄3~47岁,平均17.2岁,全部病例均作了CT平扫和增强。结果 病灶位于顶叶48例,额叶5例,额顶叶4例,颞叶2例,枕叶1例。平扫显示一例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局限性片状低密度影,轻度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或单纯脑回状强化4例,环状强化30例,结节状强化26例。结论 CT不仅对单发小型脑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2例疑肺隔离症病人接受了螺旋CT扫描。临床表现为痰血(2例),肺部感染症状(8例);无症状者(2例),螺旋CT扫描层厚3mm,床进4.5mm/s,重建间隔1.5mm者5例;层厚2.5mm,床进2.5mm/0.75s者1例,造影剂注射速率2.5ml/s,延时20s启动扫描,上述6例的扫描资料交工作站行3D重建,另5例扫描层厚5mm,床进5mm/s;仅1例扫描层厚10mm,床进10mm/s。结果:病灶位于右下肺2例,左下肺10例,表现肿块者9例,边缘清楚的结节者3例,12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发自腹主动脉10例,胸主动脉2例,上述异常供血动脉均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在肺隔离症定性诊断中,螺旋CT,尤多层螺旋CT是一种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范海燕 《临床医学》2012,32(11):77-78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融合术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宜阳县人民医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过程中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融合治疗,治疗组融合自体椎板,对照组使用棘突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88.57%,组间比较,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过程中,使用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融合术可以有效完成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胃癌78例,其中贲门癌43例,胃体癌18例,胃窦癌17例。使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 5~10mm层厚常规扫描。结果发现胃壁增厚30例,肿块46例,壁外受侵31例,肝及肾上腺转移19例,淋巴结转移35例,胃壁增厚者多为浸润型,肿块多为伞型和混合型。CT密度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尤其是对壁外侵犯和远处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退行性腰椎滑脱30例临床X线分析曾胜明1先玉芳2童开英1为了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X线特点。我们从1983年5月~1995年12月收集退行性腰椎滑脱30例,现将临床X线表现作一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4例,女16...  相似文献   

20.
肺隔离症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经DSA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7例,均为肺叶内型。全部病例均做胸部CT增强扫描。总结肺隔离症的CT表现。结果7例患者的病灶均位于两下肺后基底段。呈囊性病灶2例,实性病灶2例,囊实性病灶3例。病灶周围有条索影4例,斑片影3例;局限性肺气肿3例;在CT片上7例中有6例显示有异常供血动脉。结论CT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组织的变化,而且对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率高,在诊断肺隔离症中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