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牵引治疗CSA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牵引的合理角度,为临床防治CSA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前屈、后伸0°~30°共1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力值以C 5~6、C 6~7为较大,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在牵引作用下,钩椎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横突间距可拉大,且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结论颈椎牵引早期应在0°~10°下,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牵引治疗 CSA的作用机理 ,并提出牵引的合理角度 ,为临床防治 CSA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 ,对前屈、后伸 0°~ 30°共 1 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 ,力值以 C5~ 6、C6~ 7为较大 ,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 ,在牵引作用下 ,钩椎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 ,横突间距可拉大 ,且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结论 :颈椎牵引早期应在 0°~ 1 0°下 ,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杨开洋  席莉  刘智斌 《陕西中医》2012,(10):1425-1427
目的:证明角度牵引能够使家兔颈椎的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椎管容积增大,减轻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使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加速消散,并具有抑制颈椎的退变,使颈椎发生蠕变,使颈椎小关节的刚度及应力下降等作用。使神经根与颈椎的固有平衡得到恢复,以此消除CSN的发病基础,达到减缓症状以及治愈疾病的目的,并探讨疗法对改善眩晕症状、神经压迫症状的作用机制。结果:空白组与模型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与角度牵引各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中立位与后伸15°位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①应用强制应力低头位45°每天5h可成功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②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③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敏感,F波传导速度是检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灵敏指标。④角度牵引组中前屈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
不同牵引角度治疗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力学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牵引角度下颈椎的不同生物力学过程,探讨最佳的颈椎牵引角度.方法:通过建立精确的颈椎(C4/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10°、后伸10°位对颈椎施加相同的力学牵引载荷,得出颈椎体、椎间盘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边的后外侧神经根出口位置,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的后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后伸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处,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前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结论:前屈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神经根的刺激,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后伸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椎动脉的刺激,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5.
不同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力学效果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相同牵引重量(9kg)下,不同牵引角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适合条件的10个颈椎病患者,在牵引角度控制仪控制下,分别作中立位、前屈10°、后伸10°位牵引,观察椎体的总体位移。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后缘分离较前缘明显,中立位牵引椎间距离增大最明显。结论:颈椎牵引在中立位时对椎间盘的轴向作用最大,前屈位时受力集中在椎体后缘,后伸位转移到后侧小关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角度牵引体位做对比,通过JD-4型肌电图机观察角度牵引对家兔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F波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角度牵引各组家兔患侧肢体上肢尺神经及正中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立位与后伸15°位比较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5),角度牵引前屈位对F波传导速度的增快较中立位、后伸位更为显著。结论:角度牵引是通过减轻病理因素的刺激、调整颈椎动静力平衡来改善对神经根、颈交感神经和节、窦椎神经的压迫与刺激,角度牵引以前屈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又称颈性眩晕[1 ] ,多发于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发病率占颈椎病的 9.44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在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将其治疗综述如下。1 保守治疗1 1 卧床休息 时间 2~ 4周 ,以减少颈椎载荷 ,使椎间关节的创伤性炎症消退。1 2 颈牵引 周章武等[2 ] 进行了颈椎病牵引位置的探讨 ,认为CSA不宜行颈椎前屈牵引 ,应采用后伸牵引 ,角度为1 5°。邱平[3] 采用枕 -颌式坐位牵引方式 ,牵引质量男性一般为 7~ 8kg ,女性 5~ 6kg ,有效率为 1 0 0 %。一般 1~ 2次 /d,每次持续 1~ 2h ,2~ 3周为 1个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角度牵引体位做对比,通过β-内腓肽(β-EP)抗体试剂盒检测观察角度牵引对家兔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β-EP值的影响和C反应蛋白(CRP)试剂盒检测观察角度牵引对家兔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CRP值的影响。结果:角度牵引各组家兔β-EP值和CRP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立位与后伸15°位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内前屈位对于β-EP值的升高较中立位、后伸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内前屈位对于CRP值的降低较中立位、后伸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屈15°位角度牵引对颈椎病家兔模型血清β-EP、CRP含量的改善最为显著,是临床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纯牵引组与旋转牵引组做对比,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旋转牵引对家兔CSA模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各牵引组BA、LVA、RVA流速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各组与单纯牵引各组相应体位BA、LVA、RVA流速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组内后伸位对于BA、LVA、RVA流速的增快较中立位、前屈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系血流动力,来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的,在对家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牵引,旋转牵引组以后伸10°~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下颈椎椎板减压后应用经关节突钢丝植骨、侧块螺钉钢板、椎弓根螺钉钢板的稳定性,为临床选择恰当的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5具新鲜尸体的颈椎(C3~C7)为标本,于C4~C5行全椎板减压术,造成下颈椎不稳定模型。然后依次行经关节突钢丝植骨、侧块螺钉钢板、椎弓根螺钉钢板等三种内固定技术。在2.0Nm纯力矩下进行柔韧性实验,检测C4~C6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的运动范围(用位移表示),左右旋转8°的扭矩(计算出刚度)。所得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的T检验,评价三种内固定技术的稳定效果。结果:在前屈后伸方面,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钢板没有明显区别;椎弓根螺钉左右旋转的刚度最强;经关节突钢丝植骨在侧弯方向和侧块螺钉没有明显差异,在其它方向的稳定性较差。结论:尽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仍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其他两种内固定相比,其有较高的稳定性。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下颈椎不稳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恰当的选择。在椎板减压情况下,侧块螺钉固定可满足临床的需要。经关节突钢丝植骨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采用Borden氏法测量法探讨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规律 ,采用Borden氏测量法在 15 4例颈椎侧位X线片上 ,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情况。显示 15 4例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曲度弧顶点位置分布的频数以C4中最多 (4 6 .1% ) ,C5中次之(18.2 % ) ,C6上最少 (仅 0 .6 % ) ;对不同弧顶点颈椎曲度值方差分析结果 :P >0 .0 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主要分布C4中点和C5中点 ,且不同弧顶点的颈椎曲度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颈椎牵引的一般性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颈椎病的牵引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通过应力对颈椎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探讨了颈椎压力的产生及其,对颈椎牵引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颈椎牵引的作有生是克服头部重力;二是减轻或消除颈部肌群对椎体的残余压力;三是牵引塑型。  相似文献   

13.
颈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凯  李杰  付连冲  李会全 《中医正骨》2004,16(10):11-12
为观察颈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钛网植入后融合及沉降情况.对23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10~18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以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钛网植骨融合率及钛网沉降率.结果显示,23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依据JOA评定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中4;JOA评定由术前8.6±1.4分升至术后15.5±2.8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到89%,1年达到91%.术后6个月沉降出现率11%,1年13%.表明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沉降率低,没有供骨区并发症,钛网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朱红  韩咏梅 《中医正骨》2005,17(5):17-18,66
为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选择颈性眩晕患者1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7例,予葛根素注射并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82例,仅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疗效及痊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中有效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治疗组1~5天内的痊愈率和6~10天内的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表明葛根素注射液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比单纯应用葛根素注射液疗效确切且起效迅速.  相似文献   

15.
颈椎曲度变化与退变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韦坚  韦贵康 《中医正骨》1999,11(3):9-10
为了解颈椎曲度变化与其退变的关系,重新探讨颈椎曲率的临床意义,选择240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健康无症关的成人,拍摄颈部标准侧位片,以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率并加以比较,结果说明颈椎曲度是复杂的临床观察指标,年龄及性别均对颈曲有明显影响;男女颈曲变化规律完全不同;随着年龄增加,颈曲测量精度下降。认为颈曲是反映颈椎整体退变的指标,在60岁以前,它能较好的反应颈椎功能状态,但在60岁以后,则只能作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中药益气化瘀方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颈椎间盘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取健康10周龄SD大鼠70只,体重200±5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E)、芬必得组(D)、中药低剂量组(C)、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A),每组14只.定时、定量胃饲,4天后分别处死取血清,相同条件下制备益气化瘀方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取体外培养的大鼠颈椎间盘软骨细胞进行实验研究,采用MTT法观察软骨细胞生长、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不同中药浓度对培养的软骨细胞生长、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以10%血清浓度高剂量含药血清组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的作用最为明显,与其他各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细胞周期分析,中药组能促进细胞DNA合成(S期),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表明益气化瘀方具有促进大鼠颈椎间盘软骨细胞生长、增殖及促进细胞DNA合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对中老年颈性眩晕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超声对中老年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对145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进行了检测并与与所测30名同龄健康人的正常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36名颈性眩晕患者进行转颈试验,结果显示病变组椎动脉弯曲明显增多,占56%;其部位以C4-5、C5-6段为多;内径(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病变组患者在转时,椎动脉的收缩和舒张末血流速度明显下降,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D)较仰卧位时明显增高(P<0.05,P<0.01)。结果表明,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弯曲、狭窄等结构改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而转颈时椎动脉的上述改变明显加重。提示,这些改变均可作为临床上运用彩色多普勒诊断颈性眩晕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微循环改变及中药效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微循环改变及中药效应,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设立对照组分别进行脊髓微血管显影、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检测观察.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脊髓微血管显影、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有促进脊髓组织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增生,增加脊髓血液供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矫形药枕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矫形药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疗效,将200例颈椎病按来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以针灸治疗为对照组,以针灸加药枕矫形治疗为观察组.结果显示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矫形药枕治疗颈椎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的临床疗效,将7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仰卧整复手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隔天1次,共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4周的头痛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和颈椎活动度(ROM)的差异。结果发现,治疗后手法组的MRS、每周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NRS下降较为明显(P〈0.05),两组的颈椎ROM均无明显变化;手法组治疗有效率为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P〈0.05)。提示仰卧整复手法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手法,其疗效与手法的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