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置人心脏起搏器后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3例患者置人心脏起搏器后因强烈心理应激诱发焦虑、抑郁症状。其临床特点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运动性不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治疗后1例痊愈,1例好转,1例将起搏器取出后症状消失。提示置入起搏器术后随访时应注意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可采取药物、行为和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状.方法 入选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226例(起搏器组)和健康体检者184例(对照组).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在起搏器组入院时、手术后3 d、出院后90 d和对照组体检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 起搏器组患者入院时有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防治重度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 1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复发作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心脏抑制型9例、混合型4例)置入双腔起搏器,其中8例置入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5例置入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并结合倾斜训练治疗。出院后1、3、6个月分别随访及程控,观察预防晕厥的疗效。结果患者均无再发晕厥,均出现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均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可有效防止反复发作及以心脏抑制为主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的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因缓慢心律失常需置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加,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一定范围内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动力学,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多数患者置入起搏器后无临床症状,但少数患者由于自身心律失常或起搏器特殊功能,未及时治疗和调整起搏参数而引起心悸、胸闷等。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0岁以上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RT)和心脏再同步化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2±9.4)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6例置入CRT,9例置入CRT—D,观察起搏器伤口及临床症状、体征,随访心电图、胸部X片、超声心动图,评估疗效。结果置入CRT患者中1例8个月后猝死;1例术后1个月出现膈肌跳动,再次手术1个月后仍有膈肌跳动,关闭左室电极,之后失访。置入CRT—D患者中2例发生持续性室速,自动除颤成功;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术后14个月出现囊袋皮肤发黑,清创后在同侧胸大肌下方置入原起搏器;1例术后19个月出现囊袋破溃,取出起搏器后5d死于室颤。剔除失访1例,术后6个月10例患者临床指标、超声测定指标好转,心功能改善,有效率71.4%。结论CRT能改善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CRT—D对预防猝死有效。再同步化治疗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能型频率应答起搏(DDDR,106例)模式的起搏器。起搏器置入即刻及随后每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动态ECG、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298例患者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AAI和DDDR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DDD和VVI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可以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以及射频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影响。方法 自1980 年~1997 年3 月共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15 例次,发生起搏器并发症86 例次(20.7% )。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以术后感染和电极移位各占起搏3.9% ,电极移位以心房电极移位为主。1992 年后在同一切口安放电极和起搏器的35 例中,无1 例发生感染。2 例起搏器术后心房纤颤并心衰患者,经射频消融房室结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继续起搏治疗,心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现射频电流对起搏器和电极的损伤。结果 置入起搏器后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再行射频消融术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和起搏器的不断更新、完善,临床上起搏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得到迅速发展,但起搏器置入后功能发挥正常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起搏器置入后出现起搏器连接异常的相关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及处理方法,并随访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292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长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长期随访的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2例置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10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生存率、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行起搏方式及起搏参数调整.结果 292例患者中,术前主诉的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包括头昏、黑矇、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均消失或减轻;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平均LVEF值由术前的0.43±0.07提高到术后的0.57±0.06(P<0.05),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随访期间,12例患者死亡,其中4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5例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共发现各种并发症39例,包括起搏器囊袋破溃、起搏电极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心律失常、膈肌刺激、起搏器综合征等,均及时以不同的方法处理.结论 基层医院对置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非常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排除起搏故障.  相似文献   

10.
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随访,是起搏治疗的重要环节,是起搏器置入后治疗的延续。白求恩和平医院自1985年开展永久起搏器置入术以来,迄今共完成手术896例,心脏电生理检查室对患者进行了全程随访与管理,现将随访与管理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伴缓慢心室率的介入治疗。方法5例房扑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房扑频率240~260次/分,房室传导比例5:1~6:1。1例患者已置入VVI起搏器,但仍有症状。对房扑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与三尖瓣环的峡部。对缓慢心室率采取DDD起搏器治疗(1例VVI改换DDD)。结果消融中房扑终止,峡部达双相阻滞,房扑终止后1例为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均成功置入DDD起搏器。随访7~37个月,房扑未见复发,起搏器工作良好,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射频消融和DDD起搏器联合治疗典型房扑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后抑郁症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方法:根据WHO1992年抑郁症诊断标准确诊起搏器术后抑郁症39例,每位患者均进行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四周后再对所有患者行汉密尔顿量表评分。结果: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显著下降(26±3.2分:9±2.1分,P<0.01),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心理干预可提高起搏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报道12例安装VVI型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的Holter检测,男女各6例;年龄36~75岁(平均58.16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4例。起搏器置入后30~60天,患者均觉不同程度心悸、胸闷,疑有心律失常而未极常规心电图所证实。经Holter检测患者静息及活动时心电图,表明起搏器起搏和感和功能均正常;发生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120~140次/min)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各3例;频发室性早搏和ST-T缺血性改变各3例;药物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提示Holter除能如实评定安装的起搏器早期功能外,还可客观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由起搏器故障所致,从而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例符合CRT适应证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置入三腔起搏器,使心脏房室收缩趋向正常顺序、室间收缩同步化。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了三腔起搏器,左室电极靶血管2例位于左后侧静脉,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因为置入左后侧静脉膈肌跳动而改为心大静脉。结果:3个月时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可达到NYHAⅡ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术后3个月程控仪测试参数显示,与置入三腔起搏器前相比夜间心率有所降低,活动度增加,心率变异性有所提高。结论:CRT通过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1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置人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Enpulse系列7例,Sensial系列5例,Adapta系列6例),于置入时,置入后1周、1个月、6个月采用起搏分析仪及体外起搏器程控仪测定心房起搏阈值和阻抗,利用ACM进行术后阈值和阻抗的动态观察。结果测定的心房阈值与ACM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起搏阈值均〈1.0V,心房起搏阈值于置入1个月后有下降趋势,阻抗未见明显变化。预期使用寿命6个月时测定为(8.7±2.4)年。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置入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起搏器心房起搏安全有效,起搏器预期使用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16.
双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在房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对置入具自动模式转换功能起搏器的 31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 4天、1个月及每隔 3个月进行一次跟踪随访 ,观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情况及临床症状。全部病例随访 1~ 18个月 ,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房性心动过速 76阵次 ,起搏器由DDD(R)自动转换成DDI(R)模式 72阵次 ,患者自觉心悸 8阵次。结论 :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可使起搏器在患者发作房性心动过速时发挥对心室的保护作用 ,有效避免由于起搏器跟踪快速心房率而造成心室率过快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并能明显减轻心悸等临床症状 ,提高病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1例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NYHAⅣ级 )患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QRS波时限 0 .2 0s)。经心衰的标准治疗疗效不佳 ,置入InSync三腔起搏器治疗 ,1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QRS波时限0 .12s、射血分数值提高。提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腔起搏治疗顽固心衰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随访的相关技术细节。方法22例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59.5±7.8(47~74)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按常规方法置入双室起搏器后,按一定程序对起搏系统及患者的临床综合反应随访观察,根据患者反应及时对起搏系统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随访22±13.01(1~48)个月,双室起搏辅以优化的起搏参数及药物治疗。心衰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心脏重塑进程延缓,因心衰住院事件减少。结论CRT必须从置入起搏器的即刻开始进行动态随访、优化起搏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130例患者术后进行临床随访6个月~20年,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资料、并发症、起搏器囊袋的状态、起搏器电极位置和各参数测量。结果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完全消失或减低82例;更换起搏器脉冲器术后切口处反复皮肤破溃1例;囊袋血肿3例;出现起搏器膈肌刺激症状1例;起搏电极移位3例;单纯电池耗竭更换脉冲发生器20例次;死亡2例,1例随访2年后发生脑出血死亡,另1例随访6年后因突发心力衰竭死亡,此2例患者死前检测起搏器功能正常;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其他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惟一标准的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同时坚持定期的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排除起搏故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下拔除起搏电极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 1 女性 ,5 8岁。不明原因发热 3个月入院。该患者于 1987年因Ⅲ度房室阻滞在外院置入起搏器 ;1991年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第一次行起搏器更换术 ;1995年又因第一根电极起搏阈值升高置入第二根起搏电极 ,该电极次年发生断裂 ,再置入第三根起搏电极 ;此次术后 1年 ,患者起搏器置入侧皮肤破溃 ,经持续外科清创、换药及抗感染治疗 3个月无效 ,取出脉冲器 ,并于对侧重新置入新的起搏系统。 2年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肝脾肿大、血沉增快、贫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体温最高可达 40℃。高热时多次血培养仅一次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