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维A酸类药物是一组与天然维生素A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至今维A酸类药物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文献报道仅有十几篇。有作者报道口服维A酸类药物对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报道的例数均较少,并且还需更系统的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1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A 改变细菌细胞通透性B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C 抑制细菌RNA合成D 阻碍细菌DNA合成E 抑制叶酸合成2 下列哪项不是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A 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作用强大B 口服吸收好C 与其它抗生素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D 不良反应少E 不宜用于青少年及妊娠期妇女3 我国第一个合成喹诺酮类药物是A 噻喹酸  B 喹酸C 吡咯酸  D 吡哌酸E 萘啶酸4 吡哌酸对哪种菌无抗菌作用A 肠球菌   B 大肠杆菌C 痢疾杆菌  D 克雷伯菌E 枸橼酸杆菌5 PPA在体内主要以哪种形式排泄A 胆汁   B 皮肤C 尿液   D 呼…  相似文献   

3.
阿维A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维A属第二代维A酸类药物,是阿维A酯(依曲替酯)的脱脂代谢物,具有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其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免疫调节、抗炎作用等功能。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阿维A治疗重症银屑病的疗效满意。阿维A已逐渐取代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成为治疗重症银屑病的一线药物。由于阿维A在临床应用的时间不长,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对肌体的危害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不良反应主要为维生素A过多症的表现,现综述如下:1皮肤黏膜反应皮肤黏膜干燥是阿维A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在用药数周后出现,发生率85%~100%。不良反应表现为口鼻干燥、唇炎、口腔糜…  相似文献   

4.
目的就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对目前有关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文献报道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文献中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的效果,并针对其治疗机制展开分析。结果心肌梗死常伴有心室结构或功能状态的改变,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他汀类药物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竞争性拮抗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成。结论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儿科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军 《中国医药》2009,4(7):559-560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上加接不同的侧链而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等优点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抗感染一线药物。随着该类药物品种的不断研发与应用,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本文主要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更加合理和规范地应用此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常用于血脂异常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肌肉毒性,可引起各种骨骼肌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轻微的肌肉疼痛以及较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等。通过检索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症状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作用机制、防治方法,总结了关于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肉不良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安全用药,以及后期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构效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对消化系统肠道反应、对中枢神性系统的不良反应、光毒性、肝、肾毒性、软骨毒性、皮肤不良反应、对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不良影响及其它不良影响益日受到关注。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直接与其活性和不良反应相关,主要与连接在喹诺酮母核上的特殊的取代基有关。胃肠反应是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维A酸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1995~2010年维A酸相关的不良反应文献,收集维A酸导致不良反应48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维A酸导致的不良反应可分为8类,包括循环、神经、泌尿、内分泌等系统损害较为多见。结论:应加强维A酸不良反应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7,(20):2868-2871
目的:了解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雄激素分泌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炎症损害和免疫失常及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等。痤疮的局部治疗药物中维A酸类药物与抗菌药物可联用于治疗轻、中度痤疮,其中全反式维A酸、阿达帕林与他扎罗汀是治疗轻度痤疮的首选药物,全反式维A酸常联合外用抗菌药物治疗中度痤疮,阿达帕林和克林霉素分别与过氧化苯甲酰联用、果酸参与的联合给药方案也用于治疗痤疮。口服治疗药物中维A酸类药物主要用于重度痤疮,第一代的异维A酸较第二代疗效更好,但均有致畸作用;口服抗菌药物适用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多西环素与米诺环素是首选药物,米诺环素联用过氧化苯甲酰疗效好;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口服后不良反应较多,故常作为外用药;口服激素类药物中的抗雄激素类药物用于女性患者,但长期使用会引发高胰岛素血症;螺内酯有潜在的安全问题,西咪替丁抗雄激素效果较弱,不作为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的治疗,使用剂量须严格控制。结论:痤疮的治疗应根据痤疮的发生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增加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睦诺酮类药物是仅次于头抱菌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从1962年发现萘陡酸以来,该类药物已发展到几十种,一批新喹话酮类药物正在开发之中。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抗生素类药物,是引人注目的一大类药物。本文将介绍险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状况和开发前景。在为数众多的喷诺酮类药物中,其基本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禁陡酸类、毗陡并呼呢酸类、喷淋酸类和哈琳酸类。虽然1964年首次上市的呼诺酮类药物是带陡酸,但近年来上市的,而且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大多为隆耐酸类。广义上嗟诺酮类抗菌剂包括四类结构的药物,但严格地说喷诺酮…  相似文献   

11.
张燕梅  胡永福  张丽华 《河北医药》2006,28(10):986-987
维A酸又称维甲酸、全反式维A酸,是体内维生素A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影响骨的生长和上皮代谢,促进表皮细胞增生、分化、角质溶解、抑制肿瘤等[1].维A酸为一多烯酸结构的化合物,几乎不溶于水,遇光、空气和氧化剂等不稳定,易发生异构化反应,维A酸的这些特点,给制剂带来一定困难.为了增加维A酸制剂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本文对维A酸制剂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芬净类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类似的环状多肽核心和不同的脂肪酸侧链结构特征的芬净类抗真菌抗生素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与已有抗真菌药物不同的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为真菌细胞壁,因此该类药物具有抗菌活性高及不良反应低的优点。本文简要综述已经上市的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的研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杨惠娣  倪洁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10):599-604
在临床高血压治疗药物中,钙拮抗剂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其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倍受关注。对于这类药物,应该在了解其结构特性、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基础上,对其不良反应和用药安全性进行详解的分析研究,予以合理的评价,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同时促进新药及剂型产品的开发,发挥出该类药物应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加倍剂量或与单倍剂量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共20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100例)和B组(100例),分别给予他汀类药物加倍剂量和他汀类药物单倍剂量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治疗后TC和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和治疗前(P<0.05);同时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相较于他汀类药物加倍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单倍剂量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可有效提高血脂控制效果,调节机体血脂水平,且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洪卫兰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677-3678
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大多用于降血脂和减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他汀类药物临床耐受性较好,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相对较理想,但也有相应不良反应,主要是对肝脏酶类和肌肉的毒性。作者结合本院情况,将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8,(8):1061-1065
目的:了解双膦酸盐类药物在浙江省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为进一步促进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分析和用药频度分析方法,对抽取的浙江省11家医院2010-2015年接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样本处方中所使用的该类药物相关品种的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计算、排序及分析。结果:6年间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使用金额总体稳中有升(其中2011年增幅较大),2015年比2010年增加了96.26%。使用金额排前3位的品种分别是注射用唑来膦酸(进口)、注射用唑来膦酸(国产)和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其中注射用唑来膦酸(进口)的使用金额总体基本呈上升趋势,而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的使用金额总体基本呈下降趋势。DDDs排前3位的品种分别是注射用唑来膦酸(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进口)和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其中注射用唑来膦酸(国产)和注射用唑来膦酸(进口)的DDDs总体基本呈上升趋势,而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的DDDs总体基本呈下降趋势。双膦酸盐类药物各品种的B/A值介于0.33~2.00之间,其中2012-2015年注射用唑来膦酸(国产)的B/A值均为2.00,注射用唑来膦酸(进口)的B/A值均为0.50。DDC排第1、2位的品种均为注射用氯屈膦酸二钠、注射用唑来膦酸(进口)。结论:浙江省11家医院2010-2015年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使用金额总体稳中有升,其中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价格适中的第二和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的部分品种(如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注射用唑来膦酸等,尤其是后者)在临床使用中占优势。双膦酸盐类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基本合理,但价格仍然是限制部分品种进一步广泛应用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307-308
目的观察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导致临床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作出参考及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33例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其不同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例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案例中,8中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率最为显著,以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有11例(33.3%),左氧氟沙星次之,有9例(27.3%),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较多,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率各有差异,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根据药物的药理特性及不良反应进行慎重及合理的选用,全面提高临床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正确使用此类药。方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归纳总结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多种脏器和组织均有不良影响,而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据榜首。结论促使医护人员熟练地鉴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避免其造成的伤害,从而保障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辉  耿凤英  杨月明 《医药导报》2011,30(3):391-392
[摘要]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辽宁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2009年收集到的89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共15个品种,其不良反应累及10个系统(器官)。结论应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特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药物配伍使用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最近3年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B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再给患者使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8%,B组总有效率为80%,A组显著大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治疗过程中,A、B两组患者都没有产生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对心血管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类药物配伍方案进行治疗,能够对临床疗效起到增加的作用,同时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非常少,安全性极高,值得各大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