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文通知     
刘晓军  刘全法 《人民军医》2004,47(2):124-124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5 8岁。右颌下肿物 6年余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尚好 ,右侧颌下涎腺区可扪及 3 5cm× 4 5cm× 3 0cm包块 ,中等硬度 ,不易活动 ,无波动感及触压痛。右颈部可触及 1 0cm× 1 0cm淋巴结 1个。B超报告 :右侧涎腺区 3 0cm× 4 0cm× 3 6cm实质性肿块 ,左侧涎腺区及其他部位未见异常。行肿块细胞学穿刺检查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性大。入院第 3天手术完整切除 ,取肿块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涎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术后经化疗及放疗 ,愈后良好。2 讨 论涎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又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低度…  相似文献   

2.
神经鞘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 ,而发生在口咽旁的巨大神经鞘瘤较罕见 ,笔者遇到 1例 ,报告如下。患者 男 ,5 5岁。口咽部包块 4年 ,伴语言不清半年入院。 4年前因感冒后咽痛 ,发现口咽右侧有一蚕豆样大小包块 ,抗炎治疗未消退。此后咽部包块逐渐长大 ,近半年来出图 1 横断位T1 WI,肿块呈低信号 ,口咽腔变窄并向左偏移 (↑ ) 图 2 冠状位T2 WI,见口咽右侧壁区一 7.5cm× 5 .5cm大小的混杂高信号块影现开放性鼻音、语言不清就诊。无咽部疼痛 ,进食无困难。查体 :咽部呈慢性充血改变 ,悬雍垂左移 ,口咽右侧壁见一肿块 ,约 5 .0cm× 8.0cm…  相似文献   

3.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8岁,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空军招飞体检,耳鼻咽喉科行常规额镜反射光直视下检查咽部,见悬雍垂部位均为紫红色结节样物,表面可见管样结构交错,质地软,且有海绵样弹性,大小约2.0 cm×1.5 cm×1.0 cm;右侧咽腭弓上部可见1.5 cm×1.0 cm×0.8 cm大小,相同性状结节样隆起;鼻咽镜检查:右咽侧壁(口咽)也可见2.0 cm×0.8 cm×0.6 cm大小、相同性状结节样隆起,但鼻咽部未见异常.间接喉镜检查亦未见舌根、喉咽等部位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咽部小涎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MRI表现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口咽部小涎腺BCA临床与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3.5±18.6)岁。结果 7例口咽部小涎腺BCA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向口咽腔突出的软组织肿块。MRI信号均匀,可见轻度或明显强化改变,肿块内无坏死或囊样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结论 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口咽部小涎腺BCA的部位、形态、范围及其与邻近组织关系,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5.
病例 男性 ,4 7岁 ,咽部不适异物感 3月 ,咽部新生物进行性长大 3周 ,于 1999- 0 6 - 2 5入院。患者 3月前咽部不适异物感 ,自行发现右咽侧壁膨出、无痛 ,未行治疗。入院前 3周 ,咽部新生物进行性长大 ,抗炎治疗无效。入院前一周出现右侧针刺样持续性头痛 ,咽部肿块迅速增大 ,伴语言不清 ,吞咽困难 ;无发热 ,视力减退及呼吸困难 ;既往有高血压史 3年 ,无外伤史。查体 :BP2 0 / 14kPa,双睑无水肿 ,右眼裂缩小 ,结合膜充血 ,右瞳孔 0 2cm、左瞳孔 0 3cm ,右面部汗闭 ,右颈未扪及肿块 ,右咽部见一肿块 5cm× 4cm ,上自鼻咽顶 ,下达会厌尖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1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强化程度及方式进行分析。结果:17例病灶均位于咽旁茎突前间隙,所有病变均为单发,体积较大,病灶最长径为3~7cm,12例来源于腮腺深叶,5例来源于迷走的涎腺组织,病变增强动脉期均呈轻中度强化,15例(15/17)静脉期呈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论:咽旁间隙的多形性腺瘤诊断需依靠病变所在位置、茎突的移位情况及强化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上颌窦的涎腺混合瘤罕见,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7岁,1年前无何诱因出现鼻塞流涕伴头痛,呈持续性,无脓血,感冒时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效。体检:面部外观无隆起。左上颌窦区及眶下部有压痛。左鼻腔粘膜充血,鼻道有3cm×2cm×2cm肿物,触及易出血。下甲表面呈桑椹样。实验室检查无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43岁。发现左鼻咽部包块 1年 ,味觉减退、左耳听力下降 6个月入院。体检 :鼻咽部左侧壁软组织肿块约 5cm× 5cm大小 ,左咽鼓管咽口阻塞 ,肿块无压痛 ,挤压悬雍垂偏向右侧 ,左腭咽弓、腭舌弓分辨不清 ,鼻咽腔明显狭窄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影像检查 :咽部CT平扫示左鼻咽部软组织肿块 ,内缘凹凸不平 ,并突向内致鼻咽腔显著狭窄 ,肿块向外侵及翼内肌及咽旁间隙 ,向上侵及软腭 (图 1) ;诊断 :鼻咽癌。左颈总动脉DSA示咽升动脉前组分支及颌内动脉分支明显增多 ,粗细极不规则 ,并可见静脉提前显影 (图 2 ) ;鼻咽部有 5cm× …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6 6岁。 1 0余年前自觉咽部不适 ,进食有梗阻感。恶心、低头或打嗝时有肿物突入口腔 ,可触摸视之。查体 :咽后壁黏膜充血 ,以左侧为著 ,腭弓处略有突出。作呕时可见约 3.0cm× 1 .5cm及 2 .0cm× 1 .0cm新生物 ,表面光滑 ,可活动 ,蒂无法窥视清楚。CT检查 :左侧咽部及喉旁间隙见不规则形肿块影 ,主体呈脂肪密度 ,CT值为 - 1 0 5HU ,其内见纤维索条影。周边呈软组织密度 ,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 (图 1 )。最大切面 2 .0cm×2 .5cm ,向咽腔突起致咽腔狭小 ,梨状窝显示不清。其上缘平会厌软骨尖 ,下缘平甲状软骨板。于食管上端腔内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涎腺肿瘤患者55例,男32例,女23例,中位年龄51岁.患者均行3.0 TMR扫描,IVIM采用11个b值(0、10、20、30、50、80、100、200、300、400、800 s/mm2).对涎腺肿瘤基于IVIM理论基础的灌注和扩散成像进行评估.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IVIM参数值D值、D*值及f值的差异.结果 55例患者中完成IVIM DWI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者共47例,包括45个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23个,腺淋巴瘤15个,肌上皮瘤4个,基底细胞腺瘤2个,蔓状血管瘤1个)和5个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2个,黏液表皮样癌1个,腺样囊性癌1个,转移性黑色素瘤1个),45个发生于腮腺,5个发生于颌下腺.腺淋巴瘤的D值显著低于其他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及基底细胞腺瘤间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值在上述4种良性上皮型肿瘤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的IVIM参数具有差异性,IVIM DWI对区分涎腺肿瘤的病理亚型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刘晓军  刘全法 《人民军医》2004,47(2):124-124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8岁.右颌下肿物6年余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好,右侧颌下涎腺区可扪及3.5cm×4.5cm×3.0cm包块,中等硬度,不易活动,无波动感及触压痛.右颈部可触及1.0cm×1.0cm淋巴结1个.B超报告:右侧涎腺区3.0cm×4.0cm×3.6cm实质性肿块,左侧涎腺区及其他部位未见异常.行肿块细胞学穿刺检查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性大.入院第3天手术完整切除,取肿块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涎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术后经化疗及放疗,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ELL2基因1119T>C多态性与涎腺多形性腺瘤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绘制涎腺多形性腺瘤家系,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家系中5个成员的ELL2基因外显子进行测序;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1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17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高分辨熔解曲线(HRM)检测两组ELL2基因1119T>C多态性;采用χ2检验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分层分析评估吸烟与基因型的协同作用;并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基因型个体ELL2的表达水平。结果 涎腺多形性腺瘤家系中ELL2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1119T>C多态性位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涎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该位点纯合子CC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1%vs. 11.9%,P=0.002)。纯合子CC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风险增加相关(OR=3.059,95%CI 1.494~6.263)。分层分析显示,吸烟与11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与c-erbB-2,H-ras,p53和bcl-2基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观察21例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癌基因c-erbB-2,H-ras,p53和bcl-2表达情况,分析c-erbB-2,H-ras,p53和bcl-2基因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相关性.结果c-erbB-2与p53和bcl-2基因呈正相关(P<0.05),p53与bcl-2基因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用c-erbB-2,H-ras,p53和bcl-2基因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判别,bcl-2基因意义最显著.结论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多种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c-erbB-2,H-ras,p53和bc-2基因可作为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Kimura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0岁。发现左腮腺区无痛性肿块15年。患者15年前无意发现左侧腮腺区有一无痛性肿块,当时大小约2cm×2cm,后于5年前在原肿块上方发现有一约1cm×1cm大小的肿块。2年前又在原肿块下后方发现一约1cm×1cm肿块,均无疼痛及任何不适,也未予治疗。2个月前3个肿块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体检:左侧腮腺区可扪及大小不等的3个瘤体:左侧腮腺后下极肿块约3cm×3cm大小,左侧耳屏前肿块大小约15cm×15cm,左侧下颌角处肿块约1cm×1cm大小。彼此有粘连,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度尚可,与周围组织界限欠佳,活动度较大,均无压痛。双侧颏下区及颈部区…  相似文献   

15.
超声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头颈部病变如颈部淋巴结、涎腺异常以及面部骨折的辅助诊断。 作者复习了1992~1996年间11例经外科手术的腭部涎腺肿瘤,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10~75岁。检查方法是使病人仰卧并张大口,用水或耦合剂作为传导介质,将探头直接对准病变区域扫描。所有超声检查均采用10MHz的超声诊断仪。7例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2例为粘液表皮样癌,1例为未分化癌,1例为多形性腺瘤内癌。对超声扫描图像的分析包括肿瘤边界、包膜的完整性、后回声或后壁回声  相似文献   

16.
刘爱民  甘立宇 《人民军医》2003,46(4):246-246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4 9岁 ,藏族。发现上唇包块 5年余入院。 5年前发现上唇部一无痛性包块 ,逐渐增大 ,近 1年增长迅速 ,但无其他全身症状。查体 :包块约 3 5cm× 3 5cm ,位于上唇偏右皮下 ,无红肿及溃疡 ,中等硬度、无压疼 ,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1 0× 10 9/L ,中性0 81。诊断上唇脂肪瘤。局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 3 5cm× 3 5cm× 3 0cm ,剖面呈淡黄色。病理报告为上唇混合瘤恶性变。术后局部放射治疗 2个月。 1年后随访 ,未见复发。2 讨 论混合瘤 (Mixedtumor) [1] 由上皮和间叶 (肌上皮 )两…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9岁。体检时B超发现左肾上腺肿块入院。MR平扫示:左侧肾上腺区一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大小为3.0 cm×4.0 cm×2.0 cm,边缘光滑,其内见小片状更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强化明显,其内可见低信号区。ECT示:左侧肾上腺I-MIBG髓质显像阳性。血液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行左肾上腺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左侧肾上腺增大,在肾上腺中部可见一个与MR影像相符的实性肿物,约4.0 cm×3.0 cm×2.0 cm大小,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病理所见:肿瘤与周围肾上腺组织分界清晰,由不规则扩张的管或腺样腔隙组成,其内衬上皮样、内皮样及间皮样细胞,部分…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的MPR、CTVE重建用于软腭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CTVE)用于软腭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中涎腺混合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鳞状细胞癌3例,黏液表皮样囊肿2例。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在GE4.0AW工作站上进行MPR和CTVE重建。结果15例软腭肿瘤的矢状面和冠状面MPR表现软腭不同程度肿大,口咽腔和鼻咽腔均不同程度狭窄。涎腺混合瘤、黏液表皮样囊肿密度略低,周围境界清楚;鳞状细胞癌周围境界不清,表面不规则;海绵状血管瘤软腭弥漫性增厚。CTVE显示软腭口咽腔侧和鼻咽腔侧不同程度局部隆起。鳞状细胞癌表面凹凸不平。结论CT的MPR和CTVE能很好地显示软腭和肿瘤的全貌。MPR显示肿瘤的密度和向周围浸润程度,CTVE能很好地显示口咽腔和鼻咽腔内表面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  相似文献   

19.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多见的良性肿瘤。原发于呼吸道少见,而发生于鼻腔者尤为少见。我科收治1例鼻腔多形性腺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蒋书勤  侯芝艳 《武警医学》1998,9(8):446-448
 为探讨癌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和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ephic adenoma,MPA)中H-ras和P 53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5例瘤旁腺体导管上皮细胞浆H-ras呈弱阳性表达,而P 53未见表达.H-ras在PA中的表达率为48%,在MPA中的表达率为38%;P 53在PA的表达率为19%,在MPA中的表达率为50%.结果表明:H-ras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基因途径,而P 5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