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正常大鼠和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探讨慢性脑缺血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和假手术组(n=10),4周后对各组大鼠海马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并通过质谱技术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共有4种蛋白质上调,2种蛋白质下调,经质谱鉴定得到6种蛋白质的具体信息,包括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动力蛋白1;雄激素受体辅助活化因子;ATP合酶;rCG50513, isoform CRA_a和expressed sequence AU016693, isoform CRA_b。结论: 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较好的慢性脑缺血双向电泳图谱,并发现了6种可能与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相关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高原鼠兔和Wistar大鼠线粒体蛋白的差异.方法 分别在海拔4 500 m高原(高原鼠兔)和模拟4 500 m低压舱内麻醉动物后取双侧腓肠肌,分离纯化线粒体蛋白进行二维电泳和凝胶图像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用MALDI-TOF-MS质谱仪进行肽指纹图谱测定和ESI-Q-TOF串联质谱鉴定.结果 高原鼠兔和Wistar大鼠线粒体蛋白二维凝胶图谱有明显差异;鉴定了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Ⅰ、硫氧还原蛋白依赖性过氧化物还原酶线粒体前体蛋白、线粒体胸苷激酶2、肌酸激酶线粒体异构体4、推测蛋白XP_499518、未知功能蛋白、肌酸激酶、F1F0-ATP酶d亚基、镁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D、推测蛋白LOC498909等差异线粒体蛋白.结论 高原鼠兔和Wistar大鼠有差异线粒体蛋白,提示高原鼠兔线粒体能量代谢、抗氧化能力、线粒体DNA稳定性等方面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DNA的突变和蛋白表达谱的异常,将严重影响细胞的凋亡和能量代谢过程,这一变化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代谢及功能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分析肿瘤细胞或组织在某一时间点内全蛋白的表达情况及活性,而基于亚细胞水平研究的线粒体蛋白质组学较传统蛋白质组学研究有更高的分辨率.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改变与多种肿瘤相关,随着亚细胞分离技术和蛋白质鉴定技术的发展,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寻找新的肿瘤相关特性蛋白研究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涂文斌  彭彦  彭国光 《医学争鸣》2007,28(5):474-476
作为后基因时代的一门新学科,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为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从整体上研究线粒体蛋白质组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变化成为可能.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揭示相关疾病线粒体蛋白质存在相应的变化,以及通过对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去发现线粒体蛋白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寻找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特异性蛋白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6.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而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75%~80%,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蛋白质组学作为新兴学科从整体角度,系统地研究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分构成及其活动规律,为探索该病机制开辟了新途径。本文旨在综述蛋白质组学概念和主要研究技术,以及脑缺血个体体液、脑缺血个体脑组织、体外模拟缺血的细胞模型三方面的脑缺血性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该病蛋白质水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除作为能量工厂外,还参与多种生理病理活动。本文综述了线粒体蛋白组分的制备、线粒体蛋白质组相关数据库以及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肿瘤、衰老性疾病、缺血性损伤、脑损伤及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0%,且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威胁及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对本病病理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注与线粒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锐  成学恭  李光来 《医学综述》2002,8(7):417-419
线粒体是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而敏感的重要细胞器。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 ,而线粒体异常往往会引起其他细胞器和整个细胞的变化 ,从而加重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缺血伴随着线粒体功能障碍已经有线粒体呼吸活性检测所证明。短时间的缺血 ,观察到选择性的易受损区域线粒体功能障碍 ,经过长时间的缺血后 ,其他区域的线粒体也出现异常。但是 ,线粒体是细胞死亡的原因还是其结果尚未知晓。本文通过综合目前对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并充分结合缺血再灌注实验中鼠脑线粒体的变化 ,详尽阐述了其机制 ,力求寻找防治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大鼠局部脑缺血时心肌线粒体体视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证明化学反庆导致脑血栓形成时心肌是否有形态学改变,给麻醉大鼠静注Rosebengal(7.5mg/jkg)后,用560mm的绿光照射暴露的颅骨,探讨血栓性脑栓血时心超生结构的改变并作线本这分析,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后心肌形态学改变明显,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既有别于血性坏死又不同于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损伤,脑血栓形成动物的心肌线粒体这参数,平均体积,体密度,面数密度及数密度等显示,与内膜有关的参数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缺血后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差异,筛选出具有高度脑特异性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收集新鲜血浆.用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级血浆蛋白,并用胰蛋白酶消化蛋白,得到的肽段混合物经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进行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确定缺血前后血浆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表达组织特异性分析,筛选具有高度脑特异性的蛋白.结果 在正常组和缺血组的大鼠血浆中各鉴定到285种和309种蛋白质.其中,缺血组的差异蛋白种类数量为200.经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从缺血组差异蛋白中筛选出6个具有高度脑特异性的差异蛋白.结论 脑缺血后,血浆蛋白组发生明显变化.鉴定到的脑特异性蛋白,为后续生物标记物研究提供了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 ICS)后脑皮层蛋白质组的变化,寻找与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和脑缺血组(ICS组,n=30)。利用远端大脑中动脉梗阻(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dMCAO)构建ICS模型,分别在脑缺血后1、6、24和48 h取脑皮层组织。对不同组的样品进行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 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表达有差异的蛋白质;利用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类;利用Western blot验证定量蛋白质组学的结果。结果 与sham组比较,ICS组共鉴定到2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急性期反应、炎症反应、脂蛋白代谢过程、补体激活经典途径及固有免疫反应有关。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的表达变化与定量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这2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可能作为ICS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和比较海洛因成瘾与正常大鼠前额叶皮质(PFC)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和鉴定海洛因成瘾大鼠PFC中的差异蛋白表达谱.方法 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别对正常对照大鼠和海洛因成瘾大鼠的PFC蛋白质样品进行二维分离,2-D图谱经ImageMaster 2D 5.0软件分析,选取7个差异蛋白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串联质谱进行鉴定.结果 经肽指纹图谱和串联质谱分析,并在NCBInr数据库检索,选取的7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为5种蛋白:成瘾组特有的是葡萄糖调节蛋白58和26 s蛋白酶复合体亚基p40.5;成瘾组含量下调的蛋白是ATP合酶D链;Ndufa10和α-烯醇化酶在两组中发生相对分子质量和(或)等电点迁移.结论 双向电泳结合质谱分析初步鉴定了大鼠前额叶皮质中与海洛因成瘾和神经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对大脑中动脉梗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的作用,探讨CI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缺血2 h后复灌,采用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CIG低、高剂量(60、120 mg/kg)给药组,阳性对照药银杏叶片组,于复灌6 h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7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损伤侧皮质部位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蛋白NIX、Beclin1、DRP1、OPA1和PGC-1α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 d后,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较假手术组大鼠显著增高,而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mNSS评分明显降低。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皮质线粒体损伤严重,CIG给药能明显改善线粒体结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著抑制大鼠皮质组织中NIX、Beclin1、DRP1、OPA1和PGC-1α蛋白的表达,而CIG给药后均能显著改善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结论 CIG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促进线粒体分裂融合,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等过程,减轻线粒体损伤,进而保护神经元,发挥较好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预先给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BDNF采用侧脑室注射法给药。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BDNF预先给药低剂量组(L组)、中剂量组(M)、高剂量组(H);除C组外,其余各组分别行脑缺血1 h再灌注72 h后处死取脑皮层标本待检。采用TUNEL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BDNF预先给药各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减少(P〈0.01);在BDNF预先给药各组中,以预先给药高剂量组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最小(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BDNF预先给药均能明显减轻脑I/R后神经细胞凋亡,具有不同程度的脑保护作用。且随BDNF预先给药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数量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6.
张颖  王瑞敏  刘斌  杨丽彩  黎洁  张晋霞  李世英 《医学争鸣》2009,30(23):2742-2745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内JNK和AKT的激活,并使用AKT,JNK抑制剂进一步探讨其对线粒体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四动脉结扎脑缺血模型,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海马CA1区线粒体内AKT,JNK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KT于缺血再灌注30 min达高峰,而预处理后再灌注6 h开始升高,1,3 d达高峰.JNK在缺血后再灌注30 min和3 d呈现两个激活高峰,而预处理后再灌注6 h显著升高,1,3 d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缺血再灌注相同时间点相比显著降低.AKT,JNK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正常组及溶剂对照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缺血组与AKT抑制剂组可见大量神经元损伤,与缺血组相比预处理组及JNK抑制剂组神经元损伤显著减轻.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AKT,JNK在海马CA1区线粒体内的差异激活,并通过增强AKT活性、抑制JNK磷酸化而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花丹参制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生理盐水组和白花丹参组,白花丹参组大鼠采用术前水提物灌胃,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凋亡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凋亡率。结果白花丹参可有效提高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中bcl-2的含量,并抑制bax的表达,降低凋亡细胞水平。结论白花丹参可抑制MCAO后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8.
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氯胺酮联合咪唑安定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在氯胺酮或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下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4h行神经病学评分、24h测量梗塞体积、72h进行TUNEL染色检测半暗带内的细胞凋亡。结果术后4h神经病学评分在氯胺酮-咪唑安定组和氯胺酮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74±0.52vs1.57±0.65,P>0.05),但氯胺酮-咪唑安定组大鼠的脑梗塞体积和半暗带内凋亡细胞密度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大鼠的相应参数(梗塞体积:24.1%±4.63%vs38.48%±4.18%;凋亡细胞密度:178±23个/mm2vs258±15个/mm2,P<0.05)。结论氯胺酮麻醉中联合应用咪唑安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