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调压引流治疗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脑肿瘤术后出现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可调压引流系统治疗。结果 11例在引流术后即刻复查头颅CT,残余血肿量均在35 ml以内;术后14 d血肿大部分清除。1例钻孔引流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较术前扩大,立即开颅清除血肿。随访3个月,12例病人均恢复良好,GOS评分均达5分。结论可调压引流系统应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实施开颅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130例,根据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分为观察组(发生急性脑膨出)和对照组(未发生急性脑膨出)。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 40例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为30.8%。经单因素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致伤原因、有无脑脊液漏以及合并多发伤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首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受伤至手术时间3 h、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合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以及合并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首次GCS评分低、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以及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DTIH和PADBS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几率较高,且与入院后首次GC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合并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DTIH和PADBS情况相关,术前应对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手术后远隔部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总结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近5年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好发于中青年患者;所有病例血肿均发生于小脑幕上,其中3位于额部,2例位于颞顶或顶枕部;5例患者均为颅底中线肿瘤,3例为幕上肿瘤,2例为幕下肿瘤;平均血肿量为(53.7±3.46)mL;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恢复良好,1例术前已经发生脑疝预后差.结论 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多发生在颅底中线部位肿瘤手术后,形成原因和硬脑膜与颅骨剥离有关.术前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防治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45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未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颅脑损伤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观察组恢复良好11例,中残15例,重残8例,死亡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昏迷时间、术前缺氧、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脑干伤、术前脑疝、弥漫性脑肿胀、手术远隔部位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是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了解相关危险因素,术中积极做好预防及应对措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依据患者术后24h内是否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分为观察组(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和对照组(未并发血肿),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对照组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时昏迷状态、Babinski征阳性、合并脑挫伤、合并颅骨骨折、合并脑疝、术前中线偏移≥1cm、基底池受压、手术去除骨瓣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颅骨骨折、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去除骨瓣、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高低是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手术去除骨瓣、手术时机短、GCS评分低、TT时间延长是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当更加注意预测发生对侧硬膜外血肿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4去骨板减压术治疗的288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120例,未发生脑膨出168。膨出组病死率(53.33%,64/120)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1.43%,36/168;P<0.01)。膨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67%)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3.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脑干损伤、术前脑疝、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及术前颅内压>60 mmHg是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增加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因素很多,临床应针对性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7.
罗成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2):1248-1249,1253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形成原因,以提高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和预防。方法复习我科近10年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9例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原因。结果病例远隔部位颅内血肿发生在术后5 ̄21h,7例病人血肿位于额颞部,硬膜外血肿6例,有7例血肿量超过30mL,均再次手术清除。治疗后1例痊愈,3例死亡,其余遗留一定的功能障碍。结论远隔部位颅内血肿多发生在术后24h内,死亡率致残率高,大部分病例血肿位于额颞顶部,与颅内压急剧下降、手术体位及静脉回流受阻等有关。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护、早期诊断是防治术后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出现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我院2009-03-2013-03收治的6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迟发血肿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血肿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酶时间、手术时机、颅骨骨折为发生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多伴有重型颅脑损伤和颅内占位,术后迟发血肿一般发生于术后12 h内,以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为常见,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手术时机短、合并颅骨骨折为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颅内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的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4例颅内肿瘤术后并发远膈部位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0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3例,经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发生血肿的主要机制为:肿瘤切除术中及术后,颅内压骤降,脑组织塌陷、移位,硬脑膜剥离致血管破裂出血。为此,应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措施,及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8例PADBS开颅减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病例组)与47例同期术中未发生脑膨出(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减速性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颅脑CT血肿厚度,脑疝,术前GCS评分,术中低血压,手术方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减速性颅脑损伤,术前GCS评分,脑疝,术中低血压与PADBS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减速性颅脑损伤,术前GCS评分,脑疝,术中低血压是PADBS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准确评估伤情及术中积极控制可降低PADBS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脑肿瘤手术后血肿--近10年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减少颅脑肿瘤手术后血肿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分析自1991年7月~2001年6月发生的脑肿瘤手术后颅内血肿12例,包括血肿发生率、血肿部位与出现时间、相关因素及预防处理等。结果 术后血肿出现的高峰时间在8h内,血肿好发部位为额顶硬膜外。远隔部位术后血肿的发生与过分急骤颅压改变有关;手术野血肿与止血是否恰当、引流管放置及颅脑各层结构的完整性有关。术后血肿的发生与肿瘤病理性质、部位无关,与患者的脑血管状况有关。结论 术后8h内强化监护并及时处理血肿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血肿手术后脑水肿临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指征。方法将15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水肿组和无水肿组两组,根据患者GCS评分,瞳孔大小,血肿量,CT或MR检查脑中线移位程度,结合手术时间、中线及周围池改变、血肿部位、年龄及是否有原发昏迷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前GCS评分,瞳孔进行性散大,血肿量增大,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加重,手术拖延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血肿部位、年龄、是否有原发昏迷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脑水肿主要是急性脑受压造成的;脑受压程度越重、时间越长,术后脑水肿越严重;早期手术是避免或减轻术后脑水肿的有效措施,对术后发生较大范围的脑水肿病例应及时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或再次开颅探查证实为飞黄腾达这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其与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原发伤的关系。结果 血肿发生部位与手术部位关系;邻近型8例,远隔型12例,对侧型9例;发生在脑内9例,硬膜外12例,硬膜下7例。脑室内1例;12例术后硬膜外血肿中有9例可见颅骨骨折;9例术后脑内血肿中有7例可见脑挫裂伤。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与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膜或皮质血管破裂,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影响不同类型血肿的形成,脑血管麻痹,低氧血症等是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分为脑积水组(45例)和非脑积水组(23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颅内血肿位置、手术持续时间、开放性颅脑损伤、SAH、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等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血肿部位、开放性颅脑损伤、SAH、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腰穿脑脊液置换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开放性颅脑损伤、SAH、血肿位于硬膜下或脑内、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为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腰穿脑脊液置换为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硬膜下或脑内血肿、SAH、术中去除骨瓣以及硬脑膜敞开是s TBI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而腰穿脑脊液置换为预防术后脑积水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减少颅脑肿瘤手术后血肿的发生,改善患预后。方法:分析自1991年7月-2001年6月发生的脑肿瘤手术后颅内血肿12例,包括血肿发生率、血肿部位与出现时间、相关因素及预防处理等。结果:术后血肿出现的高峰时间的8h内,血肿好发部位为额顶硬膜外。远隔部位术后血肿的发生与过分急骤颅压改变有关;手术野血肿与止血是否恰当、引流管放置及颅脑各层结构的完整性有关。术后血肿的发生与肿瘤病理性质、部位无关,与患的脑血管状况有关。结论:术后8h内强化监护并及时处理血肿对改善患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颅内肿瘤手术后可并发手术部位的血肿,但血肿也可发生在手术的远隔部位,尽管临床上比较少,但一旦发生就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颅内肿瘤手术后的一个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近5年我科颅内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7.
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6例报告段安安,张瓦城,林章雅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不多见,现把我们5年来发现的6例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女为4:2,年龄19~49岁,30岁以下4例,40岁以上2例.本组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手术并发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7例颅脑肿瘤手术并发菲手术区颅内血肿患者的出血类型、部位、发现血肿时间、处理方式及预后.结果 2例遗留轻微相应脑叶症状,无肢体偏瘫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 手术有控制地减压,术中术后敏锐判断并及时复查CT,果断手术处理血肿是防治非手术区颅内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与原发伤的关系。结果血肿可发生脑内、硬膜外、硬膜下;有邻近型、远隔型、对侧型;血肿大部分发生在72h以内,少数72h以后;常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原发伤。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血肿。  相似文献   

20.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术前有无癫疒间、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手术切除程度与肿瘤复发是否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脑膜瘤术后复发16例(16.5%)。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P=0.004)、手术切除程度(P=0.008)及病理级别(P=0.000)与肿瘤复发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体积大、手术切除程度低及病理级别高是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