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资料  5 4例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男30例 ,女 2 4例 ;年龄 2 0~ 6 2岁 ,平均 36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6年。治疗方法 通络止痛汤组成 :黄芪 15 g、薏苡仁 30 g、独活 10 g、羌活 10 g、秦艽 10 g、桑寄生 15 g、熟附子 6 g、桂枝6 g、丝瓜络 10 g、鸡血藤 15 g、当归 15 g、川芎 8g、木瓜 12 g、茯苓 15 g。水煎服 ,早晚各 1次 ,日 1剂。辨证加减 :寒重者加防风 ,加大桂枝用量 ;有热象者加黄芩 ;湿象重者加重薏苡仁用量 ;腰痛明显者加川续断、杜仲 ;气虚者加重黄芪用量 ;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血瘀者加赤芍…  相似文献   

2.
大黄附子泻心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治疗方药 生大黄、附子、黄芩、半夏、木通、干姜、川芎、白芷各10g,黄连6g,茵陈15g,滑石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若伴风寒头痛加细辛3g,羌活15g,防风15g;风热头痛者加菊花、连翘各10g;风湿头痛者加苍术10g,藁苯15g;瘀血头痛者加桃仁12g,红花、当归各10g;肝阳上亢头痛者加牛膝15g,石决明20g;阴虚头痛者加熟地20g,天冬10g;阳虚头痛者加黄芪、党参各15g。 治疗结果 40例中,治愈:头痛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28例;好转:头痛症状减  相似文献   

3.
蒿芩清胆汤治疗发热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方法 蒿芩清胆汤组方:黄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各10g,青蒿、茯苓各15g,青黛1~2g,滑石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若往来寒热重者加柴胡12g;胸脘满胀甚者加苍术12g,川朴10g;若咽红肿痛者加桔梗10g;头沉重甚者加郁金10g。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1995年至2001年以复肠汤治疗慢性结肠炎68例,取得较好疗效,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参照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的标准:凡持续性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便下粘液(或赤或白),里急后重,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而作等典型症状者。其中腹泻48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8例,大便中脓血粘液相兼者36例,仅有粘液11例,左下腹痛58例。2 治疗方法 采用复肠汤加减治疗,方由当归12g,赤白芍各15g,柴胡10g,木香10g,茯苓25g,郁金15g,枳壳10g,炒白术15g,山药15g,蒲公英25g,炙甘草6g。加减法:湿热重者加白头翁25g,败酱草25g;气滞明显者加厚朴10g,香附10g;虚实明显加干姜10g,乌药10g;腹泻明显加肉豆蔻10g,补骨脂10g;纳差加砂仁10g,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2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0g。水煎200 ml,每日分2次服用。  相似文献   

5.
<正> 治疗方药 柴胡12~30g,黄芩10g,半夏、鸡内金各10~30g,金钱草30~60g,海金砂、郁金各10~20g,陈皮10~15g,生甘草6g,生姜3~8片。辨证加减;发热重者加金银花30~50g;胁肋疼痛明显者加玄胡、川楝子各10g;恶心呕吐甚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胃脘胀满者加厚朴10g;纳呆者加三仙各3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或潘泻叶等;黄染者加茵陈30~60g,栀子15g。水煎服。1dl~2剂。 治疗结果 30例中,痊愈(服药3~15剂诸症消失、胆囊B超正常者)23例;好转(服药5~15剂、症状好转者)7例。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加减芩芍汤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22~74岁,病程3个月~20余年;腹痛腹泻23例,腹泻、便秘交替18例;大便外披粘液者34例,夹未消化食物者6例;病情与饮食关系密切者30例,与情志相关者6例。36例大便常规镜检及培养均阴性,纤维结肠镜检查符合肠道易激综合征表现。2 治疗方法采用《温病条辨》加减芩芍汤加味:黄芩9~12g,白芍15g,黄连3g,木香5g,枳实10g,厚朴6g,陈皮6g,杏仁10g,滑石12~18g,当归10~15g,甘草3g。腹痛腹泻者加神曲10g,川芎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肉桂3g;完谷不化…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中药配合火针,治疗慢性腹泻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0~49岁;病程1~8年.大便次数每日3~9次,大便质稀,或夹有粘液、泡沫,甚者如水样,多伴随腹中不适、腹痛、腹冷、焦虑、失眠等症状.经结肠镜检或内科诊断为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结肠过敏.大便次数虽多于每日3次,但便质成形,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或特异性肠炎不列入本组.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柴胡10g,白芍10g,白术10g,防风10g,木香10g,甘草6g,陈皮10g,葛根30g,羌活10g,藁本10g.舌苔黄腻,脉见滑象者,为湿郁化热,加黄连4g,马齿苋20g;腹胀气滞者,加乌药15g;兼有腹痛者,增加白芍剂量至20~30g;畏寒者,加桂枝10g.  相似文献   

8.
《江西中医药》2001,32(3):62
全部病例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如恶心呕吐 ,多在饭后出现 ,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吐物有胆汁及不消化的宿食 ,有腹胀、腹痛、痞满、呃逆 ,嗳气等症状。通腑化积汤组成 :姜半夏 12 g,陈皮 12 g,枳实 12 g,厚朴 12 g,炒山楂 12 g,炒莱菔子 12 g,炒桃仁 12 g,降香 2 g(冲服 ) ,红花 10 g,香附 10 g。痰湿者 ,加薏苡仁 15 g、苍术 12 g、砂仁 10 g;热重者 ,加黄连10 g、黄芩 10 g;寒胜者 ,加吴茱萸 10 g、干姜 10 g;气虚者 ,去莱菔子 ,加党参 12 g、白术 12 g;大便结者 ,加生大黄 5~10 g。日 1剂 ,30剂为 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吗叮啉。服药 3个疗…  相似文献   

9.
笔者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60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3个月,平均38岁;病程最长65天,最短7天。咳嗽痰黄稠者20例,干咳少痰者20例,咯痰无力气短声低者12例,咳嗽合并哮喘者8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支气管扩张25例,合并哮喘12例,肺结核8例。2治疗方法止嗽散加减药用紫菀12g,苏叶12g,枇杷叶12g,百部15g,桔梗15g,陈皮12g,前胡12g,荆芥12g,白前12g,甘草6g,川贝6g。肺热重者加鱼腥草30g,黄芩12g,地骨皮12g,桑白皮30g,胆南星12g;肺阴虚者加桑叶10g,麦冬12g,知母15g,百合12g;气虚者加党参30…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以来,笔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并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治疗组35例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19~47岁,平均33.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年;其中病情属轻度者9例,中度者23例,重度者3例.对照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44岁,平均33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2.8年;病情属轻度者12例,中度者26例,重度者2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基本方为:制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6g,甘草6g,大枣6g.辨证加减法:湿热下注证为主者,加白头翁、制大黄、黄柏、败酱草;肝郁脾虚证为主者,加当归、白芍、防风、木香、炒山药,去黄连;脾肾阳虚证为主者,加吴茱萸、制附子、补骨脂、乌梅,去黄芩、黄连;气滞血瘀证为主者,加蒲黄、五灵脂、刘寄奴,兼服云南白药;阴血亏虚证为主者,加麦冬、五味子、白芍、山药,去干姜、半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1.
肠炎灵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方法 补骨脂、党参各15g,黄连、三七粉各6g,马齿苋30g,木香9g。腹痛明显者加元胡、白芍各20g;粘液脓血便甚者加赤石脂15g;滑脱失禁或五更泻者加诃子、巴戟各20g;脱肛者加黄芪30g,升麻6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直肠点滴。  相似文献   

12.
清空膏治偏头痛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笔者应用清空膏治疗 30例 (男 7例 ,女 2 3例 ;年龄 19~ 5 6岁 ;病程 1个月~ 16年 ,均不伴神经系统体征 )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治疗方法清空膏基本方 :川芎 2 0 g,羌活 12 g,黄芩 15 g,黄连 10g,柴胡 10 g,防风 12 g,甘草 6 g。风痰偏重者 ,加半夏、白芷、制南星 ;肝火偏亢者 ,加龙胆草、山栀、丹皮 ;久病入络者 ,加丹参、赤芍、鸡血藤。2 治疗效果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 2 4例 ,好转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 5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 96 .7%。3 病例介绍陈某 ,女 ,2 5岁 ,农民。左侧偏头痛时缓时剧 1…  相似文献   

13.
<正> 治疗方药:代赭石(打)30~60g,地龙、磁石(打)各15~30g,炙麻黄15~12g,僵蚕15g,杏仁、苦参各9g,百部、款冬花、远志各12g,甘草6g,橘络10g,诃子3~6g,水煎服,重者早晚各1剂。属寒者加干姜、细辛;属热者加公英、黄芩;痰多者去诃子,加葶苈子、瓜蒌;属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乌梅;有表症者加荆防;便秘者加大黄。48h为1疗程(服药2~4剂)。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0~1999年共收住急性胰腺炎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10~20岁3例,21~30岁8例,31~40岁15例,41~50岁10例,51岁以上2例。1.2 治疗方法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西药予补液、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中药用通腑清胰汤(金银花15g,连翘15g,柴胡15g,生大黄lOg,玄明粉10g,炒枳壳15g,广木香10g,炒山栀10g,黄连5g,龙胆草6g,茵陈蒿30g,鸡内金10g,山楂30g,广郁金12g,延胡索15g)。感染重者加紫雪散2支吞服;疼痛剧者加白芍30g,川楝子30g;上腹部饱胀不舒、吞酸者加煅瓦楞30g,沉香10g。每日1剂,水煎服。15d为1疗程。2 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5.
1983年以来.笔者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治疗妊娠恶阻26例,全部治愈.兹报道如下.处方:半夏12g,生姜、云苓、厚朴、苍术、陈皮、猪苓、泽泻、竹茹、白术各10g,桔梗6g,生赭石30g.每日一剂,连服3剂~5剂.伴有脾虚者加人参10g;气滞者加苏梗10g,砂仁6g;胃寒重者加干姜10g;烦热、口渴者加黄连6g.黄芩10g.典型病例:例一:刘某,26岁,1988年8月25日就诊.末次月经1988年6月23日.主诉:早孕每日呕吐20余次,衰弱不能下床.服上方三剂后症状消失、续服三剂未再复发.例二:赵某,25岁.妊娠3个月,每日呕吐15次~16次.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妊娠恶阻.经注射维生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本组110例,男70例,女4O例。20岁~30岁28例,31岁~45岁60例,46岁~60岁22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重者有里急后重感。结肠镜检查:直肠及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或点状出血。2 治疗方法 黄连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地榆炭15g、党参20g、当归12g、白芍12g、白芨15g、附子10g、白头翁20g、甘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曲美布汀联合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 A组:单纯服用曲美布汀,每日3次,每次0.2;B组:服用曲美布汀,每日3次,每次0.2,同时服用中药:柴胡12g,枳壳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陈皮10g,防风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脾虚加党参15g,茯苓15g;便秘者白术用至30g,加川朴10g,莱菔子10g;腹痛加延胡索15g;腹泻加木香10g,焦山楂15g;粘液便加黄连10g,秦皮15g。疗程为30d。结果联合用药B组总有效率为93.3%。A组总有效率为57.1%。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 (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应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痤疮 3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中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15~ 2 5岁 ,平均2 0岁 ;病程 1~ 8年 ,平均 4年 ;皮损分布以颜面为主 ,可累及前胸及后背。2 治疗方法30例均采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药用 :地丁2 0 g ,天葵 10g ,金银花、蒲公英各 15 g ,菊花、黄连各 6g ,黄芩12g ,黄柏、栀子、皂角刺、赤芍各 10 g。胃热加大黄 6 g ,茵陈12g ;痰热瘀结加半夏 10 g ,陈皮 12g ,夏枯草、丹参各 15 g。水煎早晚分服 ,每日 1剂 ,再将药渣加清水煮沸后熏洗患处 ,10天为 1…  相似文献   

19.
<正> 治疗方法:桃仁、枳壳、桔梗各12g,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各9g;柴胡15g,桔梗、甘草各6g。若腹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子;胸痛重者加服速效救心丸;腹痛纳呆,口苦恶心,舌质红、苔腻加金钱草、栀子、龙胆草;便秘者加大黄;因食油腻所致者加山楂。 治疗效果: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为痊愈9例;发作次数减少,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为好转6例;症状体征无改善者为无效1例,总有效率93.7%。  相似文献   

20.
<正> 治疗方法:板蓝根、大青叶各10~30g,二花、连翘、蒲公英各10~20g,葛根6~12g,柴胡、黄芩各8~10g,姜蚕4~6g。热邪偏盛者加石膏30~60g,知母10~15g;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6~15g,枯梗3~6g;颉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0~15g,皂刺6~10g,土贝母3~6g;呕吐加竹茹10g;腹痛加白芍9~15g,甘草4~6g;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核、川楝子各10~15g。煎服法,每剂药煎2次混合后1d分3~6次服,3岁以下小儿或者呕吐者,可少量多次频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