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54例患者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PT及肝功能结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对照组死亡32例(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患者治疗1个月时ALT、AST、TBIL、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ALT、AST、TBIL、PT、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肝功能好转,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学习提纲: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意义。2、常用核苷类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3、慢性乙型肝炎选用核苷类药物的策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情反复的直接原因,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近10年来,在CHB的抗病毒治疗方面已经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收集我科救治的2例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此类患者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肝功均恢复正常,出现了HBsAg、HBeAg血清学转换并产生了表面抗体.结论 早期使用强效抗病毒治疗及内科综合治疗可提高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α-1b)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的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IFNα-1b治疗,对照组应用一般护肝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3~6个月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连素(LN)。结果HA、PCⅢ、Ⅳ-C、LN在治疗后3至6个月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尤以6个月更明显。结论IFNα-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确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且随治疗的时间延长而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6.
刘宁湘 《广东医学》2006,27(4):500-501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3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与MSS治疗105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指标及人工肝治疗不良反应。结果 35例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的改善,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以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最大(P〈0.01),早、中期患者存活率有明显提高(P〈0.05),不良反应少。结论 ALSS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有效厦安全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早、中期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已成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前一致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CHB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现已证明,应用NAs长期治疗CHB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本文对CHB长期治疗的必要性、临床获益及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董小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3,(3):158-159
目的通过抗病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重型肝炎恢复期患者,探索阻断肝衰竭坏死后肝硬化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抗病毒治疗。其中治疗组42例恢复期重型肝炎病人,经过加用复方甘草酸苷1年治疗,观察肝功能、病毒学指标、肝纤四项及肝穿病理组织学变化。对照组40例同类病人,仅予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组经1月治疗,肝功能大部分复常;6月,HBV-DNA阴转或处于低水平,肝纤四项大部分复常;12月,部分病人HBeAg转阴,肝穿活检组织学改善。同期的对照组病人仍反复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指标大部分无改善。结论重型肝炎的恢复和重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阻断肝衰竭坏死后肝硬化的发生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α-干扰素(α-IFN)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5例CHB患者予IFNα-2a(因特芬)500万U肌注,隔日1次,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ALT、AST.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CHB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及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或0.01),治疗6个月上述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3个月(P均<0.05).结论:α-IFN可改善CHB患者的肝纤维化水平和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两组,治疗组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对照组应用丹参加保肝药物。结果:治疗组中临床症状改善率,HBeAg阴转率及肝功能复常率优于对照组,但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较强、较快地抑制HBV复制.明显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1.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综合性护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对照组22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疗程均3个月。观察患者病毒量、血清病毒标志物、生化学指标(ALT、TB IL、ALB、PTA)及病死率的改变。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观察组=5.012 8,t对照组=4.906 0,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t=2.339 7,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0.858 9,tTB IL=8.560 5,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6.197 5,tPTA=24.671 1,P<0.01);观察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2.636 6,tTB IL=9.166 4,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8.921 5,tPTA=27.766 6,P<0.01);且观察组ALT、TB IL明显低于对照组(tALT=2.461 2,tTB IL=2.335 7,P<0.05),ALB、PTA明显高于对照组(tALB=2.520 1,P<0.05;tPTA=3.101 2,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显著差异(2χ=0.00,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χ=4.13,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75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n=39)和对照组(B组,n=36),A组采用干扰素和常规保肝药物联合治疗,B组仅采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疗程9个月.治疗前、治疗后及停药后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黏蛋白(LN)、血清前胶原Ⅲ肽(PCⅢ)、血清Ⅳ型胶原(CⅣ)水平.结果:A组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治疗后降低(P<0.01),且停药后继续下降(P<0.01);B组HA、LN、PCⅢ、CⅣ治疗后无降低,反而随时间延长升高,停药后0.5 a与A组比较各指标均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有效(n=18)及无效(n=21)者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或0.01),除CⅣ外,有效者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较无效者治疗后降低(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CHB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应尽早进行积极合理的抗病毒治疗,努力阻断成年后的一系列进展性肝病;即使抗病毒治疗未能获得持久效应,也可能缓和以后病变的进展。本文对儿童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儿童慢乙肝治疗的必要性、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及药物选择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霉酚酸酯(MMF)治疗进展迅速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以阻断重型肝炎的发生.方法进展迅速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前列腺素E1及新鲜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MMF治疗.结果MMF治疗组治疗好转率为88.2%(3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4%(17/26,×2=4.53,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19.3±6.3)d,对照组为(27.3±5.8)d,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4.98,P<0.05).治疗组有5.9%(2/34)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对照组重型肝炎发生率为26.9%(7/26),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5.12,P<0.05).未观察到MMF有明显诱发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毒副反应.结论 MMF能安全地用于治疗进展迅速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能有效地阻止其向慢性重型肝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患者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共纳入基线资料齐同的血清HBV-DNA阳性的慢乙肝患者者80例,分成病例组(40例)、阳性对照组(20例)、阴性对照组(20例),病例组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20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0.5mg,每日一次口服),20例患者使用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口服);阳性对照组使用普通干扰索(凯因益生500万IU/次,隔日一次皮下注射),阴性对照组口服水林佳保肝(140mg,每日三次口服),不使用抗病毒药物,观察期为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采血,化验HBV-DNA、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a=0.05标准,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在病毒学应答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4.76,P=0.000);病例组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F=42.295,P=0.000;LNF=47.995,P=0.000;C-ⅣF=38.677,P=0.000;PC-ⅢF=18.89,P=0.000).结论: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抑制HBV复制,还能抑制肝纤维化进展,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清HA、LN、CIV、PCⅢH水平的变化能帮助临床医师有效预测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护肝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静滴,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标志物HBV DNA和HBeAg,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HBeAg滴度、HBV DNA拷贝数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HBV DNA的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AST、ALT、TBi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上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膦甲酸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结论膦甲酸钠对乙型肝炎病毒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等优点,膦甲酸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肝纤Ⅰ号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体(SOD L)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肝纤Ⅰ号和SOD 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变化,同时观察肝功能、自由基、淋巴细胞亚群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清PCⅢ、HA、LN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其中HBV DNA阴转者PCⅢ、HA、LN下降最为显著。治疗组肝功能恢复程度、自由基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药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与抗病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瞬时弹性超声成像(FibroScan)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进行肝脏穿刺活检的 CHB 患者185例,收集血常规、肝功能等血清学指标。同时患者应用 FibroScan 进行肝脏弹性测量值(LSM)测量,分析 LSM 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以肝脏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提示 LSM 与肝纤维化呈显著相关性(P <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活动度与 LSM值呈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S2~ S4期诊断界值依次为6.0、9.75、14.2 kPa,各阶段曲线下面积均>0.95。双变量分析提示 LSM 值与升高的转氨酶呈显著相关性(P <0.05)。ROC 分析转氨酶升高组 S1~ S2期界值为6.25 kPa,S3~ S4期界值为15.3 kPa。结论 FibroScan 诊断CHB 患者肝脏纤维化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受转氨酶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规律.方法 在10家医院选取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者113例,进行证候学调查研究,探讨其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最常见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证(66.2%)、水浊内停证(41.5%)、湿浊困阻证(37.3%)、湿毒壅盛证(27.6%)、热毒炽盛证(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