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腺病,即乳腺小叶、导管上皮与基质呈现增生现象,根据增生成份和程度的不同,分为乳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硬化性乳腺病及囊性乳腺病.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临床上以乳房肿块、经常肿痛加重,经后减轻为特点.属中医乳癖的范畴.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验方双通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10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外科门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变化,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良性疾病的总称.该病以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乳腺囊性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小叶增生、乳痛症、乳腺腺病等,临床上尤以乳腺小叶增生、乳痛症居多.笔者2004年7月-2007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2000余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1080例得到随访且资料完整者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金辉 《国医论坛》2008,23(2):30-31
乳腺增生病多见于30~50岁妇女,国内报道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的50%[1].本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腺管内或小叶实质等处.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增生性改变,多见于30岁~50岁妇女,发病率约为育龄妇女的40%.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紊乱是造成乳腺小叶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纤维囊性疾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腺病等,是指乳腺导管、乳腺小叶、腺泡上皮、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良性增生。以周期性加重的乳房胀痛和多发性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本病临床较为常见,且多发于20~50岁妇女,2012年6月~2014年11月,笔者采用自拟乳癖痛愈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9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乳腺腺病是在乳腺小叶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由于乳腺小叶内末梢导管或腺泡数目增多,伴小叶内间质组织不同程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多见于20~40岁女性[1]。  相似文献   

7.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囊性增生病又叫乳腺增生症,或者小叶增生,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乳腺增生的本质既非炎症,又非肿瘤,仅属于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与人体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和精神因素宵着密切联系。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胀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相似文献   

8.
1 对乳腺增生的认识 乳腺增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大多数在30岁以后发病.乳腺增生可分为单纯乳腺增生和乳腺囊性增生两种.乳腺增生的病理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腺小叶发育不规则和腺上皮轻度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伴有腺上皮明显增生甚至瘤样增生,增生上皮处的乳管扩张或形成囊肿.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泽余 《河北中医》2009,31(8):1268-1270
乳腺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结构退行、增生改变的非肿瘤性、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显示出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病是指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乳腺组织数量增多,形态异常,乳腺正常组织结构发生紊乱而致的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乳腺内出现非炎症、非肿瘤性颗粒状、片块状或囊性结节。根据其病理分期不同可分为单纯乳腺增生症、腺性小叶增生症和囊性小叶增生症3种不同类型,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培勇  邹梅 《河南中医》1999,19(5):27-27
乳腺小叶增生是指乳腺小叶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疾病,临床以乳房胀痛与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属中医“乳癖”范畴。乳腺小叶增生可分为单纯性乳腺增生和乳腺囊性增生病。前者属于生理性改变,后者属于病理性改变。乳腺囊性增生病其组织学表现主要有导管上皮增生和管腔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多数中、小导管内发生乳头状瘤。单纯乳腺增生通过治疗随着内分泌功能的恢复,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逐渐缓解,一般不会癌变。而乳腺囊性增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如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三苯氧胺(TAM)周期治疗大鼠乳腺增生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组5组,经雌二醇及孕酮刺激建立乳腺增生模型.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强度.结果中药联合TAM周期治疗大鼠乳腺增生,可使乳腺小叶腺泡数明显减少、腺泡腔缩小及腺导管扩张程度减轻,ER、PR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抑制,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TAM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TAM周期治疗可降低实验大鼠乳腺组织中ER、PR含量,使其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对大鼠乳腺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疾病的超声影像及彩色血流所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以提高超声对乳腺增生疾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70例乳腺增生疾病患者的超声影像及彩色血流表作详细观察记录,与病理学分型对比。结果:超声按病理组织分型分为:乳腺囊性增生30例,腺病样增生25例,小叶增生8例,囊性增生合并腺病7例。本组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乳腺增生影像与病理分型对比具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乳腺小叶增生是乳腺增生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可发生于青春期以后任何年龄的妇女.该病变是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多由于孕激素分泌不足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多,致使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的增生和复旧过程发生紊乱而罹患之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来潮前5~7d,乳房胀满疼痛,月经来潮乳房胀痛缓解,乃至消失,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又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现将乳腺小叶增生的常见中医药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症的高频超声图像及彩色血流所见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以提高超声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率。方法对7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高频声像图及彩色血流表现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并与病理学组织类型进行对比。结果超声按病理学组织类型分为乳腺囊性增生30例,腺病样增生10例,小叶增生5例,囊性增生合并腺病25例。本组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乳腺增生症高频声像图与病理组织学组织类型对照具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glands,HMG)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病变,是正常乳腺小叶结构在数目、形态上的异常,属中医"乳癖"、"乳疠"、"乳核"范畴.虽然当前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的某些证型间有着一定的演变关系,但尚缺乏更为深入的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从而影响了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势及系统治疗的把握.因此深入开展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探讨其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本病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和疗效评价提供研究思路,为乳腺增生病科研开展及诊疗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 ,临床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以往本病有许多种命名 ,如“乳腺囊性增生、囊肿病、囊性腺病、慢性纤维性乳腺炎、 Schimmcelbusch氏病 ,结构不良 ,囊性纤维腺病等。命名繁多 ,十分混乱。实质上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造成乳腺小叶实质、间质异常增生而又复旧不全的结果 ,既非炎症 ,亦非肿瘤 ,而是正常乳腺小叶结构在数量上和形态上异常改变的结果。称之为纤维囊性增生病较为合适 ,它概括了本病从外观到组织结构的变化 ,是妇女乳腺常见的 ( 90 %的妇女均可发生乳腺增生病 )小叶增生性病变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症的高频超声图像及彩色血流所见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以提高超声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率。方法对7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高频声像图及彩色血流表现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并与病理学组织类型进行对比。结果超声按病理学组织类型分为乳腺囊性增生30例,腺病样增生10例,小叶增生5例,囊性增生合并腺病25例。本组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乳腺增生症高频声像图与病理组织学组织类型对照具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9.
胡德祥 《河北中医》2008,30(4):445-447
乳腺增生病(erythroplasia of mammarygland,EMG)是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是非肿瘤性、非炎症性乳腺上皮增生性疾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现代医学又称为乳腺结构不良.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由于卵巢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黄体素减少,而雄激素相对增多,使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上皮发生随月经来潮而出现增生和复旧不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20只。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通过苯甲酸雌二醇序贯黄体酮肌肉注射复制乳腺增生模型,从肌肉注射开始,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淀粉糊精贴敷,治疗组给予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药糊贴敷,每日贴敷8 h以上,连续15 d。分别于干预5 d和10 d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学表现,通过Image-proPlus 6. 0软件分析各组大鼠腺泡面积及导管内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大鼠干预5 d、10 d后,镜下见个别腺泡有轻度增生,无扩张。模型组和治疗组干预5 d和10 d后大鼠乳腺腺泡面积和导管内径均明显大于同期对照组(P均<0. 05),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均明显小于同期模型组(P均<0. 05),治疗组的导管内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模型组及治疗组干预5 d后的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但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 <0. 05);模型组干预10 d后ER评分仍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 0. 05);各组干预5 d和干预10 d后P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外源性性激素可以使大鼠乳腺腺泡面积及导管内径增大,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可以缩小乳腺增生大鼠乳腺腺泡面积,抑制乳腺组织ER阳性表达,但对PR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