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那格列奈治疗糖调节受损的效果。方法将94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47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同时药物组进行口服那格列奈治疗,每次120mg,3次/d。受试者每2周复查空腹血糖(FPG)、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2hPG),每半年复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随访18个月结束时,药物组有1例失访,对照组有4例失访。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HbA1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给予糖调节受损药物干预对预防糖尿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健康教育1年后糖调节受损人群向正常血糖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糖调节异常的逆转与胰岛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具有一致性;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腰围、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均是影响糖调节受损人群逆转为正常血糖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人群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检出率的影响,并探讨区分糖调节正常与受损的FPG理想截定点。方法 对2882例无2型糖尿病(T2DM)史的受试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1997年和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1)IFG诊断标准下调后,单纯IFG者增加367例,IFG者由424例增加到1032例,其中包含的糖耐量受损(IGT)者由243例增加到484例;709例IGT者,包括在IFG者中的比例由34%上升到68%。(2)与糖耐量正常(NGT)人群相比,新增单纯IFG人群体质指数、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均升高(均P<0.01),超重(52.6 vs 39.7%,χ^2=6.79,P〈0.01)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32.2% vs 24.9%,;χ^2=3.98,P〈0.05)明显增高。(3)非T2DM人群中诊断IGR(7.8≤2hPG<11.1mmol/L)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6mmol/L。结论 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IFG+IGT检出率明显增加;新增单纯IFG人群已经出现糖、脂代谢异常;非T2DM人群中诊断IGR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6mmol/L。  相似文献   

4.
将106例糖调节受损(IG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饮食+运动组及综合干预组,分别于干预前后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一年后糖尿病(DM)的发病率,糖调节受损(IGR)转化为正常的发生率.结果显示综合干预组DM发病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IGT转化为正常糖耐量的发生率为60.5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综合干预后FPG、2hPG、BMI、TC、TG、LDL-C、UAE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DL-C较对照组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IGR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分析糖调节受损(IGR)患者临床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特点,探讨IGR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经空腹血糖(FPG)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的202例IGR患者、200例糖耐量正常(NGT)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IGR患者组心电图异常者53例(26.24%),其中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左室肥厚劳损、期前收缩、心房纤颤、束支阻滞等,其发生率分别为10.40%、6.43%、4.46%、2.97%、1.98%;明显高于NGT组心电图异常者18例(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R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与糖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7月~12月包钢集团公司2万余人糖尿病普查中IFG、IGT患者730人于2001年9~11月进行随访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作过夜空腹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及服糖后2 h胰岛素(PINS),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随访的656人中138人发生糖尿病.其中孤立性IFG(I-IFG)糖尿病年转变率为5.1%,孤立性(I-IGT)为11.5%,IGT为14.0%,IFG/IGT为20.2%.I-IGT、IGT及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明显高于I-IFG(均P<0.001).与I-IFG比较,I-IGT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为2.65,IFG/IGT为5.96.I-IFG转归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OR 1.05)和BMI(OR 1.03).I-IGT是2h血糖(OR 2.02)、家族史(OR 2.19)及腰围(OR 1.08).各项临床指标2年的变化结果转归为I-IFG、I-IGT者2年前后的年龄、体重、腰围、BMI、血压、TC均值及其肥胖、腹型肥胖、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的患病率均比NGT转归组高;I-IFG与I-IG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IGT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I-IFG,主要危险因素为腰围、餐后血糖、家族史.I-IFG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则是年龄、BMI.故对IGT应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而对于IFG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郊区居民IGR和DM的患病情况及特征.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青浦金葫芦社区2275位20~89岁的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 人群DM标化患病率为5.9%.采用2003年ADA的界定标准,IGR标化患病率为18.8%,男女间无显著差异.IGR组患者的年龄、腰围、腰臀比、BMI、体脂含量、肱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血压、血脂、尿白蛋白/肌酐比和HOMA-IR都比正常糖耐量(NGT)组高,胰岛β细胞功能较NGR组明显降低.与NGT组相比,IGR组的代谢综合征和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结论上海郊区居民的IGR和DM的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2003年4~6月朝阳市市区居民1 062人糖尿病普查中IFG、IGT患者79人于2006年4~6月进行随访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做过夜空腹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 随访的65人中22人发生糖尿病.其中孤立性IFG(I-IFG)糖尿病转变率为10.8%,孤立性IGT(I-IGT)为9.2%, IFG/IGT为10.4%.在不同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脂代谢异常有增加趋势,在40岁以上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血糖升高可能与增龄、糖尿病(DM)家族史、劳动强度、腰围指数(WC)增加、收缩压(SBP)增加、血脂异常等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血压升高、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强度减弱均为糖尿病危险因素.结论 I-IGT、IGT/IFG人群糖尿病累计发病率明显高于I-IFG人群.增龄、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体力活动减少是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压、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对糖尿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东南沿海省份城市三明社区成人糖尿病(DM)以及糖调节受损(IGR)的患病率.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2007-10~2007-11期间,横断面调查三明市社区16岁以上居民551名.所有调查对象均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测量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三明市社区16岁以上居民糖尿病、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分别为10.5%和13.6%[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1.5%,糖耐量减低(IGT)12.1%,以2000年中国总人口标化后患病率7.4%、11.3%(I-IFG:0.8%,IGT:10.5%).55.17%为新诊断糖尿病患者,lGR/DM患病率达1.53.高血压、肥胖和超重人群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27.8%、8.7%和29.5%.结论 三明市社区的糖尿病患病情况不容乐观,仍然有一大部分未及时诊断的糖尿病人群,随着地区的城市化加剧和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加剧,DM患病率将有更大幅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98名IGR患者,根据饮酒量、饮酒时间,将其分为大量饮酒组、少量饮酒组、未饮酒组,结果大量饮酒组28名,19名变成了糖尿病,无一例好转为正常糖耐量者;而少量饮酒组的30名患者4名成为糖尿病,8名转为正常糖耐量者;未饮酒组的40名6名发展成糖尿病和7名转为正常糖耐量者。大量饮酒组的血糖明显升高,P〈0.05;少量饮酒者血糖升高不明显,且低于未饮酒者,但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宜大量饮酒,在严密观察下可少量饮酒。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及其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了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产生背景、修改过程及依据,介绍了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减低概念的提出及诊断切点的调整变化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益处。同时,比较了美国糖尿病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不同之处,指出目前糖尿病诊断中的不足之处。另外,糖化血红蛋白A1c可能成为糖尿病筛查和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前期人群综合强化干预两年后的转归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分析综合强化干预2年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奁筛查出的连续2年均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综合强化治疗组(强化组).对照组仅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强化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分别给予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并且建议根据病情选用降压及调脂药物,服用阿司匹林.随访2年,分析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2年后综合强化干预组的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无1例进展为糖尿病,而对照组共8例(9.3%)进展为糖尿病;强化组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的比例稍高于对照组(29.5% vs 22.1%,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腰围及收缩压的增加与糖尿病的发生呈独立正相关关系,而胰岛功能的改善与糖尿病的发生呈独立负相关关系.结论 综合强化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率,增加NGT的逆转率.腰围及收缩压的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中IFG人群的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FPG6.1~7.0mmol/L且无糖尿病史的IFG人群,随访2年。结果(1)最终共纳入IFG者5562例,随访2年后2985例(53.7%)血糖降至正常,1305例(23.5%)仍为IFG,1272例(22.90A)诊断为糖尿病;(2)分别以血糖转为正常或进展为糖尿病为因变量,以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WHR、SBP、LDL-C水平是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IFG人群约22.9%进展为糖尿病。年龄、BMI、WHR、LDL-C水平是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四川巴中地区老年人糖尿病(DM)及糖调节受损的发病现状。方法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2414名巴中地区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检、血糖检查和糖耐量试验。结果2414名对象中,有252例患DM,患病率为10.4%;女性DM患病率高于男性,城镇高于农村,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发病率最低,从事脑力劳动的高于体力劳动的,随经济收入的增高,DM患病率增高。单纯IFG患病率为6.6%,单纯的IGT患病率为22.8%,IFG合并IGT的患病率为1.9%。结论巴中地区老年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形势严峻,应重视和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HbA1c诊断中老年人糖尿病、糖调节受损的最佳切点.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及以上,且居住5年以上的中老年人共8 803名.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检测HbA1c等指标.对HbA1c诊断糖尿病、糖调节受损的切点进行分析;按年龄分层分析HbA1c诊断糖尿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切点.结果 HbA1c诊断新发现糖尿病的切点为6.4%的特异性较高(86.8%),相应的敏感性为68.0%.HbA1c诊断糖调节受损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偏低(0.558).40 ~49岁年龄组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值最低,为6.1%;而70~岁年龄组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值最高,为6.6%.结论 中老年人群中HbA1c 6.4%为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HbA1 c不适合作为诊断糖调节受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合并糖尿病(DM)或血糖调节受损(IGR)时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6年2月至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LI的83例患者进行体检并询问病史,B超检查双侧颈总动脉,观察内膜中层厚度、斑块以及内膜光滑度和连续性等。结果IGR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腰围、体重指数(BMI)、AS积分比血糖正常(NBG)组明显增高(P均<0.05),但与D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GR组内膜光滑度和连续性明显高于NBG组,而低于DM组(P均<0.05)。与NBG组相比,IGR组AS程度与DM组相似,且与年龄、吸烟史、餐后2h血糖(2hBG)、血清胰岛素(FINS)和血尿酸(UA)质量浓度相关。结论LI患者合并DM或IGR时,加重AS的危险因素增加,应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联素在不同糖调节受损者冠脉病变发生及严重程度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者210例,分为正常血糖组(NGT) 42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组(IFG) 36例,糖耐量受损组(IGT)92例(其中IGT1组44例2 h 血糖<10 mmol/L;IGT2组48例2h血糖≥10mmol/L),IFG+IGT组40例.检测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胰岛素、脂联素、C反应蛋白,并进行Gensini评分.结果 IGT、IFG+IGT组冠心病患病率及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IFG及NGT(P<0.05);脂联素在IGT、IFG+IGT两组中显著低于IFG、NGT组(P<0.05),C反应蛋白在IGT、IFG+IGT两组显著升高(P<0.05);IGT2组较IGT1组Gensini显著升高、脂联素显著下降(P<0.05);Gensini与脂联素负相关,与C反应蛋白、HOMA-IR正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和HOMA-IR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低脂联素血症可更敏感地预测IGR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尤其在IGT组中,如餐后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心血管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及 2 0 0 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标准诊断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从而探讨中国人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 对 1999年上海华阳社区 40岁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 )的横断面调查人群在 2 0 0 2~ 2 0 0 4年进行随访。随访对象接受了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并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血压、体重指数、腰围与腰臀比等。调查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基线资料中无糖尿病人群共170 4例 ,完成随访 12 92例。 3年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 4.64 % ,年发病率 1.5 5 %。 (2 )正常糖调节及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年发病率分别为 0 .97%及 6.97%。 (3 )随访空腹血糖 (FPG) 5 .6~ 6.0mmol/L、6.1~ 6.9mmol/L而餐后 2h血糖 (2hPG) <7.8mmol/L的人群见到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 3 .71及 2 8.12倍 (P <0 .0 0 1) ,但未见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4 )在FPG <5 .6mmol/L且 2hPG 7.8~ 11.0mmol/L人群中 ,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分别显著增加 4.3 1及 3 .40倍 (P <0 .0 0 1)。结论 FPG 5 .6~ 6.0mmol/L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将空腹血糖受损的下限调整至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