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晓玲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11)
目的:应用交互牵引和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后牙正锁牙合,评价其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择后牙正锁牙合病例12例,采用交互牵引矫治正锁牙合,锁牙合解除后MEAW技术调整后牙在三维方向的位置。结果:12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尖窝关系良好。结论:后牙正锁牙合病例通过交互牵引和MEAW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地调整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晓玲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2(11):683-684
目的应用交互牵引和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后牙正锁(牙合),评价其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择后牙正锁(牙合)病例12例,采用交互牵引矫治正锁(牙合),锁(牙合)解除后MEAW技术调整后牙在三维方向的位置.结果12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尖窝关系良好.结论后牙正锁(牙合)病例通过交互牵引和MEAW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地调整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3.
4.
锁(牙合)在正畸科较为常见.它不仅大大降低咀嚼效率而且由于是一种锁结关系,限制了下颌骨的左右自由移动,甚至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1].本文对12 例单侧锁(牙合)患者利用交互牵引和MBT技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Nance弓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伴前牙深覆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改良Nance弓矫治40例上颌第二磨牙正锁伴前牙深覆患者,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进行测量分析和测量临床牙冠高度,并设空白对照组24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经过3~4个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解除,前面高平均增加(2.63±0.57)mm,后面高平均增加(1.66±0.26)mm,覆平均减少(2.59±1.28)mm,上下前磨牙临床牙冠高度均有显著增加,下颌多于上颌。下磨牙临床牙冠高度亦明显增加,上磨牙不明显。结论改良Nance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的口内装置,并能快速打开咬合,尤其适用于深覆低角型患者。 相似文献
6.
后牙锁(牙合)的矫治(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牙锁(牙合)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口腔功能及健康危害较大.矫治锁(牙合)的难点在于对垂直高度的控制.通过临床治疗方案和实施步骤的优化,可增强垂直向控制,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多曲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特点,探讨其作用机理,总结其临床治疗时机、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方法 用多曲方丝弓技术对13例安氏Ⅱ类错(牙合)进行深覆(牙合)、深覆盖、前牙唇向开展和调整磨牙关系的矫治.结果 13例安氏Ⅱ类1分类和Ⅱ类2分类错(牙合)均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多曲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机理独特,只要充分认识其矫治原理,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并取得患者配合,即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矫治效果,进一步探讨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矫治方法。方法: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3-26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治疗中上颌使用前牙平面导板和健侧后牙[牙合]垫,患侧上下颌后牙交互牵引。治疗前后常规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后牙正锁[牙合]得到了矫治,牙弓形态正常,前牙覆[牙合]超[牙合]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面下1/3高度增加。结论:直丝弓矫治器配合适当的后牙交互牵引能够有效的矫治单侧后牙正锁[牙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各类骨性错(牙合),观察临床矫治效果.方法:前牙开(牙合)病例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1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7例,均采用MEAW技术进行前牙覆(牙合)、覆盖的矫治以及磨牙关系的调整.结果:2例前牙开(牙合)病例前牙覆(牙合)平均增加6mm;7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病例覆(牙合)覆盖平均减小3.62 mm和4.5 mm;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覆盖平均改变4.14 mm.结论:MEAW技术在骨性错(牙合)病例的非手术方法矫治上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摇椅形弓丝矫治骨性前牙反牙 合后的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方法 骨性Ⅲ类错牙 合畸形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治疗时间为(2.3±0.4)年,使用摇椅形弓丝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T1)和矫治后(T2)的头颅侧位X线片,对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上下前牙均代偿性移动,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治疗后L1-MP减小9.51°(t=7.19,P<0.01),U1-SN增加了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05),下磨牙远中直立,上磨牙趋向于前倾,OP-MP增大3.5°(t=-5.79,P<0.01),(牙合)平面变平,ANB角平均增大0.62°(t=-5.14,P<0.01),但幅度有限,SN-M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08,P>0.05),提示患者的垂直向得到较好的控制.结论 摇椅形弓丝能有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其矫治机理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似,但其临床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交互牵引矫治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的效果.方法35例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者,通过交互牵引及垂直牵引的方法,解除反(牙合)使前牙覆(牙合)达到正常.结果35例患者均在一周内解除反(牙合),一个月内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率100%.结论交互牵引能迅速解除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保证前牙正常功能和改善美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种矫治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良好治疗方法,并评价其对软硬组织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治疗,约半年之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直至咬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均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凹陷型侧貌,且咬合关系调整理想,达到了功能与外形的完美统一.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将前方牵引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生长潜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前方牵引配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取24名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反(牙合)患者,行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Pancherz头颅参照系统分析治疗前后牙颌系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上颌骨向前移位,下颌向下后旋转;上切牙唇倾前移,下切牙舌倾后移;磨牙远中竖直;覆盖及磨牙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正后牙锁牙合的临床应用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正后牙锁[牙合]的临床疗效和矫治特点。方法对22例后牙锁[牙合]患者采用改良[牙合]垫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22例患者解除后牙锁[牙合],治疗时间为2.1—3.8个月,平均3.1个月,治疗后上下磨牙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结论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正后牙锁[牙合]支抗稳定,牵引方向灵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曲方丝弓(缩写为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偏[牙合]畸形治疗前后[牙合]颌的变化,了解MEAW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偏[牙合]畸形的机理。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0.018×0、025托槽系统治疗的恒牙期偏[牙合]畸形病例共10例。结果 L6-Xi减少,L6/MP增大,U6/FH减小,U6/PP减小,PNS—U6’(mm)的减小均表示上下磨牙各自均向远中倾斜、远中移动,颌骨变化较小。结论 ①MEAW治疗恒牙期偏[牙合]病例,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骨组织变化是有限的。②MEAW纠正偏[牙合]畸形,是由于在对侧使用短Ⅲ类牵引,使对侧下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偏[牙合]侧则采用短Ⅱ类牵引,偏铪侧上磨牙远中倾斜、移动,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纠正前牙中线不齐。 相似文献
20.
锁牙合是指上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后牙颊尖的颊斜面相咬合,或上后牙颊尖的颊斜面与下后牙舌尖的舌斜面相咬合,咬合面无接触,以正锁牙合更为多见。锁牙合主要表现在牙弓后段,早期不影响美观,常常不易被家长或患者本人发现。而多数牙正锁牙合所表现的牙齿颊舌向、垂直向及近远中方向的异常,易引起颞下颌关节异常、咬合平面偏斜以及颜面部不对称等。多数牙正锁牙合侧咀嚼功能较非锁牙合侧低,且这种错牙合畸形并不能随生长发育自行调整和改善,久而久之会增加骨性畸形程度和正畸治疗难度。多数牙正锁牙合早期通过简单装置将牙齿移动到正确的位置,可建立良好的咬合诱导,建立口周肌肉平衡,以诱导下颌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口颌功能与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