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临床常见问题,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甚至达到20%或更高,特别是弥漫性血管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防治再狭窄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综述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2.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近十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率达32%~57%。周围血管,尤其是腘下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40%~60%。尽管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也不能摆脱再狭窄的发生。实际上,多数内支架的成功治疗可能源于其优良的即时后扩张效应,而不是消除再狭窄或再闭塞的发生。目前认为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主要为损伤后新内膜的过度增生及动脉的再塑型两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长因子在再狭窄中的作用近十多年来已逐渐被认识和了解。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3.
孙贞  郭俊渊 《放射学实践》2003,18(6):451-451
对于PTA和支架放置术后发生的血管内再狭窄 ,进行血管内放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最近批准了 2种装置用于冠脉支架放置术后进行冠脉内放疗。有报道证实 ,已进行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分组试验表明 ,冠脉内放疗对于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此项技术用于外周循环疾病是否有效尚未得出结论。β 发射装置使用方便且可能更安全 ,而γ 发射装置已在临床受到更广泛的好评。血管内近距离照射的主要适应症是那些容易发生再狭窄的高危患者 ,例如既往有过再狭窄 ,支架内增生 ,长段支架 ,长的PTA病变 ,窄的…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血管内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再狭窄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内膜过度增殖与血管再狭窄密切相关,低剂量的放射性能抑制血管损伤后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放射性血管内支架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能降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的新型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5.
介入微创技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型(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性小、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但仍然有20% ~ 50%患者术后最终发生再狭窄,影响中、远期疗效.近年来,寻求预防再狭窄和治疗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管腔再狭窄已成为当...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血管内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再狭窄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内膜过度增殖与血管再狭窄密切相关,低剂量的放射性能抑制血管损伤后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放射性血管内支架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能在管再狭窄发生率物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临床常见问题,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甚至达到20%或更高,特别是弥漫性血管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防治再狭窄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本综述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为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覆膜支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有效方法,就覆膜支架的作用机理、分类及其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过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支架植入技术为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但术后再狭窄(内径丢失≥50%)的发生率相当高,1年内的再狭窄率可高达40%[1].它严重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应用,许多学者在探索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本文就近年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导致的症状复发,限制了颅内支架的应用与发展。借鉴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成功经验,笔者尝试应用DCB治疗1例脑血管支架内反复再狭窄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20例颈、椎动脉狭窄行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前后的影像资料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行CAS治疗,共成功放置支架22枚,11例采用颈动脉保护装置。术前干预血管平均狭窄度(76.2±11.4)%,术后支架膨胀不满意采用球囊后扩者3例。术后造影显示15例残余狭窄度<10%,4例<20%,仅1例<38%,术后平均狭窄度(12.4±8.2)%。治疗前后狭窄度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平均(12.3±5.6)个月,7例支架术后6个月发现支架有不同程度再狭窄,但再狭窄率均未超过30%,均无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近期随访无严重再狭窄(>50%)及颅内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由于利用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高达30%的病人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必须行影像随访。残留狭窄(RS)并不少见。我们对一种优化平板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6i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256i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入EBW工作站,运用曲面重组(curve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重组。所有患者在行CT扫描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256iCT对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36例患者共放置支架72枚,其中58枚(80.6%)支架显影良好可以评价。在可评价支架中,以DSA为诊断标准,血管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256i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27/27)、96.8%(30/31)、96.4%(27/28)、100%(30/30)、98.3%(57/58)。结论 256iCT下肢血管成像评价下肢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支架术后怀疑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β照射治疗后边缘现象及近期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β照射治疗冠状运用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边缘现象的发生机制。方法:4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26例,28个支架内再狭窄)和单纯球囊组(20例,20个支架内再狭窄)。放射治疗球囊导管长度为40mm,在普通球囊扩张满意后(残余狭窄<20%)沿标准导引导丝送到病变远端。放射治疗组均未再植入新的支架。随访记录术后6个月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前降支内的病变最多见,而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内的病变较少;放射治疗组弥漫性及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分别为43%和35%)远远多于增生性狭窄(22%,P<0.01),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随访期内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病变部位血运重建率为19.2%。其中2例患者接受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例患者行再次单纯球囊扩张。6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9%。病变部位再狭窄发生率为13%,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治疗组(60%)。延迟血栓栓塞见于2例患者。放射治疗血管段远端正向重构显著。放射治疗段边缘现象发生率为20%,结论:血管内放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正确定位导管及放射源是减少边缘现象发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103Pd支架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1 0 3Pd支架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防作用的量效关系及是否导致边缘再狭窄。方法  5 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普通支架组和核素支架各剂量组 (8只 组 )。支架植入术后 8周行腹主动脉血管内超声和造影检查。结果 核素支架组随剂量增加 ,支架段血管最小内径和支架段血管管腔切面积均增大 ,狭窄程度减小 ;核素支架 2 5及 35Gy组支架边缘段血管管腔内增生内膜切面积及外弹力板切面积变化 (缩小值 )均小于普通支架组 (P <0 .0 5 )。结论 1 0 3Pd支架可抑制支架内内膜增生 ,减轻支架内狭窄程度 ,且不引起边缘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此项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在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用血管造影随访6个月,评价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方法:100例患者在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平均5.9个月(2.9~11.4个月)行血管造影随访。通过经治疗的颈动脉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测量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结果:平均再狭窄的程度为16%(0~78%)。6例(6%)再狭窄的程度超过50%,其中4例(4%)再狭窄的程度在50%~70%,2例(2%)再狭窄的程度大于70%。91例(91%)再狭窄处位于颈动脉狭窄前方,9例(9%)再狭窄处位于颅侧支架的末端。平均内膜增生率为31%(2%~70%)。在随访检查时,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或内支架治疗20例TRAS患者,对其技术成功率、再狭窄率以及狭窄类型对介入治疗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 (1)PTA和内支架治疗TRAS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71.4%、100%,再狭窄率分别为20%、22.2%.(2)Ⅰ型、Ⅱ型、Ⅲ型狭窄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9%、85.7%,0,再狭窄率分别为23.1%、16.7%. 结论 (1)Ⅰ型、Ⅱ型狭窄为介入治疗的良好适应证.(2)PTA依然为TRAS的首选方法,内支架为其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中华小型猪7只.1只为预实验组,行血管造影后处死.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3组,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血管内支架.组1和组2、3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3、6个月行血管造影;其中组3术后6个月对狭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入实验组主动脉弓降部.术后6个月生长发育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6.60±3.55%,内膜增殖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14.61±0.37%.术后第6个月血管内支架置入处前后收缩期压差为1.76±0.37 kPa,行球囊扩张术后压差消失.结论: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置入小型动物主动脉可因其生长发育造成再狭窄,并随时间推移加重.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Hauth EA  Jansen C  Drescher R  关键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06-1006
目的:前瞻性研究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评价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材料与方法:100例患者在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平均5.9个月(2.9~11.4个月)行血管造影随访。测量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结果:平均再狭窄的程度为16%(0~78%)。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