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光镜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C)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在P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例外科手术切除的PC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观察见PC病变有非干酪性肉芽肿形成,作粘液卡红(MC)、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和Grocott六胺银(GMC)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CN)呈阳性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见CN有细胞壁、细胞质和荚膜,细胞器不发达,未见细胞核,大部分细胞退变.结论在活体组织内CN的超微结构不发达,电镜观察有助于对PC做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肺隐球菌病的宿主因素,描述其临床特征及诊疗,提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3年1月1日-2013年9月30日本院符合确诊标准的肺隐球菌病病例.结果 入选肺隐球菌病3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24例(61.5%)肺隐球菌病未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及发病的明确诱因,14例(35.9%)无症状和体征.常见临床症状为咳嗽19例(48.7%),咳痰8例(20.5%).26例(66.7%)CT表现为肺部结节.初诊确诊11例(28.2%),初诊易误诊为肺结核、肺癌.发病距确诊时间5~172 d,平均确诊时间23.1 d,38例(97.4%)经病理确诊.本组患者无死亡,2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6例(80%)痊愈;10例接受药物治疗,其中7例(70%)好转(氟康唑治疗),1例(10%)恶化.结论 肺隐球菌病在免疫正常人群亦可发病,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及CT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是确诊依据,手术治疗可获得痊愈,氟康唑治疗有效率高,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肺隐球菌病cT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4例中单叶单发病变1例,单叶多发病变2例,多叶多发病变1例;中央型病灶1例,周围型病灶3例;均有不规则结节或团块型病灶,直径3~75mm;病灶缘均有“晕征”,1例有空洞灶。增强病灶呈明显强化,3例均匀强化,1例中心有坏死。2例手术切除,2例抗真菌治疗后病灶吸收。提示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多样,胸膜下多发不规则形病灶及伴有周围“晕征”明显强化要考虑肺隐球菌病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0例肺隐球菌病病人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为结节包块影20例,片状渗出影2例,混合型8例。结节包块影均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主要表现为片状实变影和混合型。结论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晕征的出现及病灶的动态变化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肺内外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隐球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根据是否有肺外累及分为肺隐球菌感染组(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PC)和肺外隐球菌感染组(extra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EPC),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隐球菌播散至肺外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病例5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中位数为55(40,64)岁,合并基础疾病者39例。其中PC组41例,EPC组10例。EPC组实体器官移植和慢性肝病的比例(40.0%和40.0%),高于PC组(7.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比例(5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降钙素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高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白蛋白、外周血CD4+T细胞、外周血CD8+T细胞低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病死率(6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体器官移植(OR=10.470,95%CI为1.089~100.651,P=0.042)和白蛋白降低(OR=0.783,95%CI为0.637~0.962,P=0.020)与出现肺外隐球菌感染独立相关。结论 肺外隐球菌感染患者比肺隐球菌感染患者预后差,实体器官移植和白蛋白降低是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C)患者免疫状态与肺部CT征象和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P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有基础疾病与无基础疾病组比较,单发病灶和结节/肿块型在无基础病PC组中更常见(P值分别为0.001和0.016)。"支气管充气征"、"晕征"、"空洞"是最常见的PC影像征象,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66%,54%,26%。13例出现空洞的病例中,8例空洞壁表现为均匀强化。9例空洞合并有"支气管充气征",其中有6例其空洞与支气管相通。不同免疫状态的PC患者中,其CT征象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机体免疫受损程度的增加,肺隐球菌感染病灶越弥散。"支气管充气征"、"晕征"、"空洞"是肺隐球菌病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7.
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都不典型,极易误诊。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主要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新型隐球菌孢子而致病。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肺部。肺部感染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发热、头痛、胸痛等。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肺野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及肿块影,结节直径约为0.5-6cm,甚至更大,边界多较清楚,形态多不规则,可有分叶及毛刺,40%病灶周边或邻近肺野环有毛玻璃样模糊影,称为“晕征”。一部分表现为局限浸润性实变,病灶呈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单发或多发的浸润性病变。本文就肺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肺隐球菌病(PC)肺部CT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肺部CT增强扫描,记录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肺部CT检出多发结节型30例,单发结节型18例,实变型6例,以病变区域位于胸膜下端,与胸膜宽基底相贴,呈炎性肉芽肿改变,呈坏死,无钙化为CT特征,病理可见肉芽肿样病变,PAS(+)、CMS(+)。结论 PC其特异性CT征象为病变区域位于胸膜下端,与胸膜宽基底相贴,病变呈炎性肉芽肿改变,呈坏死表现,无钙化,对非典型病变者,配合病理穿刺活检可提升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真菌性肺炎,因其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易发生误诊漏诊。本文主要对肺隐球菌病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及患者免疫状态的关系和鉴别诊断做一综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表现的认识,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PC)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2005年8月至2016年6月22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PC临床资料.22例PC患者中男12例(55%),女10例(45%);无症状12例(55%)、咳嗽或咳痰6例(27%)、胸闷和气短4例(18%)、胸痛3例(14%)、痰中带血2例(9%).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部肿块/结节型16例(73%);肺实变型6例(27%);单侧分布21例(95%),肺下叶13例(59%).20例行外科手术,2例经皮穿刺肺活检.结果 22例经病理证实为PC.16例术后未行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随诊未见复发.术后4例予氟康唑(400 mg/d,口服)治疗3~6个月,随诊未见复发.未手术2例予氟康唑(400 mg/d,口服)治疗6~12个月,复查病灶明显缩小、吸收.结论 PC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周围型肺癌.肺部多发或单发肿块/结节型是主要影像学特点,怀疑PC时应首先行经皮穿刺肺活检以取得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84例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各30例、以及10例正常前列腺作了纤维连接蛋白标记。结果表明63%的PC、60%的PAH、37%的BPH与30%的正常前列腺上皮显不同的FN阳性;PC之癌间质与基膜的NF减少与缺失。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5月本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PTNB)诊断肺隐球菌病的7例患者病例资料,所有7例患者均行痰涂片检查、胸X线检查、肺CT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超声引导下经肺穿刺活检术,检出物送病理检查。结果:7例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行经肺穿刺活检术,检出物送病理检查找到隐球菌而确诊。穿刺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临床难以确诊的肺隐球菌病,超声引导下PTN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病例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0~75岁,平均(50.1±15.0)岁,包括存在宿主因素和(或)基础疾病的免疫损害患者16例。67.6%患者因症状就诊,常见症状依次为咳嗽、发热、胸痛、憋气、咯血,32.4%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常见胸部影像学表现为斑片、实变影及结节团块影。20例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19例阳性。11例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3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24例患者初诊时被误诊,其中11例误诊为肺癌。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确诊15例,经手术确诊11例,临床诊断8例。手术切除治疗11例,中位随访4年,1例复发。药物抗真菌治疗23例,中位随访8年,3例失访,1例复发。与免疫正常组相比,免疫损害组患者年龄更高(P=0.017)、肺部湿啰音更多(P=0.006)、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者更多(P=0.003),但在症状、肺部影像特点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没有特异性,诊断依靠组织病理检查,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应首选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的灵敏度高,检测阳性有临床疑似诊断价值。规范抗真菌治疗是肺隐球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吕群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3):521-523
目的 目前肺隐球菌病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价乳胶凝集试验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umsearch、TRIP、循证医学中心、CATbank、Cochrance组织、Evidence-baseed health、Netting the Evidence、社区预防服务指南、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等国内外数据库或搜索引擎,收集探索乳胶凝集试验对肺炎隐球菌感染诊断价值的诊断性研究,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以及诊断优势比等指标。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287篇相关文献,最终共纳入7个文献,其中5篇研究来自中国,2篇来自日本;发表时间从1993-2012年;共计686例研究对象,其中肺隐球菌病152例,非肺隐球菌病534例。采用QUADAS评分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纳入的7篇文献QUADAS评分均 ≥ 9分。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乳胶凝集试验诊断肺隐球菌病的临床价值。7篇文献的灵敏度为60.00%~100.00%,P<0.000 1,各研究的灵敏度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特异度为85.71%~100.00%,P<0.000 1,各研究的特异度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乳胶凝集试验诊断肺隐球菌病的合并灵敏度为0.80[0.72,0.86],合并特异度为0.99[0.98,1.00]。 结论 Meta分析结果证明,乳胶凝集试验对肺隐球菌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吡唑衍生物对PC3、Bcap37、BGC8233种肿瘤细胞株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吡唑衍生物对3种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AO/EB双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化合物对蛋白激酶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吡唑衍生物对3种肿瘤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色可见吡唑衍生物F分别使PC3细胞变小、变圆,核染色质凝集,Bcap37细胞周围呈现亮绿色的荧光凋亡小体;Western Blot检测可知吡唑衍生物对EGF诱导的Erk1/2磷酸化没有抑制效果。结论:吡唑衍生物对3种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化合物F诱导PC3和Bcap37细胞凋亡,吡唑衍生物不能通过阻断Erk1/2磷酸化来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活性氧叔丁基脂氢过氧化物tbOOH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分离、纯化的SD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制备的条件培养液培养tbOOH应激的PC12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形态观察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用巴比妥酸法评估细胞内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 tbOOH可诱导PC12细胞凋亡,而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降低其凋亡;同时,巴比妥酸法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显著性降低PC12细胞丙二醛含量(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有提高PC12细胞抗氧化能力,可抑制活性氧tbOOH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南方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PC资料。结果共90例HIV阴性PC患者纳入分析。年龄19~71岁,平均(46.3±12.4)岁。临床症状较轻,体征不明显。CT表现多样,结节/肿块型最常见(57.78%),多位于右肺及下叶。有无基础疾病的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隐球菌培养阳性率为0。确诊方式:胸腔镜(VATS)42例(46.7%),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28例(31.1%),经皮肺穿刺活检(TNAB)14例(15.6%)。48例行隐球菌乳胶凝集(LA)试验,阳性率64.58%。LA试验阳性组主要以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为确诊方式(64.52%),LA试验阴性组和未行LA试验组以胸腔镜为主要确诊方式(47.06%和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功能正常者有发生PC的可能。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可提高非手术病例的诊断率。LA试验可作为PC早期无创性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strocyte-conditioned medium (ACM) on PC12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tert-butyl hydroperoxide (tbOOH). METHODS: PC12 cells attacked by tbOOH were cultured with Sprague Dawley rat cerebral cortex ACM, and the cell apoptosis was observed by fluorescent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ell apoptosis rate was evalua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centration measured using thiobarbituric acid (TBA)-reacting substances (TRABS). RESULT: TbOOH induced PC12 cell apoptosis, and ACM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poptosis rate and MDA concentration in tbOOH-treated cells. CONCLUSION: ACM may increase the anti-oxidation capacity of PC12 cells and inhibit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tbOO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免疫正常者实变型肺隐球菌病的CT特点,以提高对此类型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0例实变型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患者均行胸部屏气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10例行CT增强扫描。分析病灶数目、分布、病灶密度及增强表现、CT伴随征及预后等。 结果 20例患者中,病灶多发16例(80.0%),单发4例(20.0%);16例多发病例中,单侧分布9例(56.0%);所有患者共检出可评估病灶76个,以下叶(57/76,75.0%)、胸膜下(54/76,71.1%)多见。10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可评估病灶39个,其中病灶均匀强化31个(79.5%)、中度强化34个(87.2%),且所有病灶内均显示血管造影征。实变型病灶均伴随多种CT征象,其中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63.2%(48个),其中Ⅲ型为37个、Ⅳ型11个;其他晕征、空泡或空洞、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分别为43/76(56.6%)、9/76(11.8%)、14/20(70.0%)、2/20(10.0%)。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灶基本吸收,最终以纤维化形式存在。结论 免疫正常者实变型肺隐球菌病好发于下叶胸膜下,以单侧分布多见,血管造影征、近端空气支气管征及晕征是其特点,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前核心区(precore,PC)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asalcore promoter,BCP)变异特点以及变异株血清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酸(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38例慢性HBV感染者清晨空腹血,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HBsAg,并同时采用磁珠法检测HBV-DNA,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BCP区基因突变。结果 101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阴性组PC、BCP、PC+BCP变异率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服用核苷类药物一年以上组PC、BCP、PC+BCP检出率要高于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组(P0.05)。HBeAg阴性HBV感染患者其PC、BCP和PC+BCP的变异率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增加(P0.01)。PC、BCP和PC+BCP变异株组与野生株比较,慢性HBV感染者HBeAg含量减少(P0.05),DNA复制活跃、HBsAg含量增加(P0.01)。结论变异的发生使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越来越多,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和长的疾病病程可能是变异相关因素。对于HBeAg阴转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观察DNA、HBsAg含量,可了解体内病毒是否确实已被免疫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