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体软骨终板血管芽的形态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吕刚  芮钢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22-724,I001
目的:通过兔椎体软骨终板不同部位血管芽的形态学观察,揭示椎间盘营养供应途径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其与渗透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管灌注ABS制备兔腰椎体罗骨终板血管铸型标本,通过投射光显微及扫描电镜观察椎体终板不同部位血管芽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终板血管在椎间盘髓部分分布密集在,在内层纤维环部位分布稀疏;科人血管呈树枝状形态,缠绕形成微血管襻,即血管芽;在终板的内层纤维环部位,血管形状呈简单的襻样结构,但  相似文献   

2.
兔椎体软骨终板血管芽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兔椎体软骨终板内血管芽的形态变化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15只不同年龄段新西兰兔,2月龄5只,1年龄5只,3年龄5只,雌雄不限.X线观察终板有无钙化及椎体周围有无骨赘形成,组织学观察软骨终板和椎间盘的形态学变化,血管铸型后扫描电镜观察终板各部位血管的形态变化.按Miyamoto等分级标准将椎间盘分为1~5级,分别规定为1~5分.采用t检验,分别对2月龄组和1年龄组髓核区与内层纤维环区,2月龄组及1年龄组兔髓核区、内层纤维环区椎体终板内血管直径进行比较.结果 2月龄组终板无明显钙化、软骨终板结构良好、潮标清晰,髓核及纤维环结构饱满清晰;1年龄组终板轻度钙化,髓核皱缩,纤维环出现裂隙;3年龄组终板钙化明显,密度增高,并可见骨赘形成,髓核消失.随着年龄增加,终板内微血管逐渐减少,最终消失,软骨终板中心部位较周围部血管减少更为明显.组织学显示软骨终板出现钙化,软骨终板退变重于椎间盘;钙化的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2月龄组髓核区与内层纤维环区椎体终板内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月龄组与1年龄组髓核区椎体终板内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兔年龄增加终板内血管逐渐减少,终板发生退变,其程度重于椎间盘,提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变化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促进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 changes of of vascular buds in vertebral cartilage endplate in age-specific rabbits and also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vascular buds and interverbral disc degeneration. Methods There were 15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in our study,which include three groups, 2-week-old rabbits, 1-year-old rabbits and 3-year-old rabbits, and each groups had five rabbits. The X-ray radiograph, histolog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vertebral cartilage endplate. According to Miyamoto standard, the interverbral disc was graded 1-5, and scored 1-5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hanges of micro-vascular structure of vertebral cartilage endplate were observed during aging.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vascular structure degenerated gradually, and disappeared in the end.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vertebral cartilage endplate reduc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ose in periphery region. The severe degeneration was found in vertebral endplate, compared with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changes of vascular buds in rabbits vertebral cartilage endplate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ertebral endplate calcification and the interb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Conclusion Changes of vascular buds in vertebral endplate may accelerate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3.
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因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可分为 :颈椎间盘膨隆、突出、脱出症。表现为颈椎神经、脊髓、血管等受压的症状、体征。1 颈椎间盘解剖与组织成份颈椎间盘位于C2 ~T1的两个椎体间。主要由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组成 ,软骨终板是否属于椎间盘的构成部分 ,各作者认识有分歧。纤维环呈同心圆行层状结构 ,前侧及两侧较厚 ,后侧较薄 ,各层纤维方向不同 ,彼此呈 3 0°~ 60°交角。纤维环的外层和中层为胶原纤维 ,通过夏贝氏纤维附于椎体骺环 ,内层为纤维软骨 ,附于软骨终板上。髓核位于椎间…  相似文献   

4.
椎体终板形态与椎间盘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椎体终板是椎间盘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表明 ,椎体终板对维持椎间盘营养和保护椎间盘形态起到重要作用 ,保持椎体终板有效的抗压作用是可以减少椎间盘退变的力学因素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 ,终板途径做为椎间盘营养的主要途径 ,其营养椎间盘的血管通路的多少及范围也直接影响到椎间盘营养供应。1 椎间盘与椎体终板的解剖椎间盘是由椎体终板、纤维环及髓核三部分组成的 ,椎间盘在出生时包含许多微血管 ,成人时则变为人体最大无血管结构 ,然而仍保持活跃的代谢 ,是椎体海绵质主要渗透及弥散部位。椎体终板位于椎体的上、下面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终板下注射无水乙醇阻碍椎体-终板营养,建立一种新型兔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并观察终板退行性变过程中内皮素1(ET-1)的表达情况。方法健康4月龄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选取L5,6椎体(对应L4/L5及L5/L6椎间盘)注射300μL无水乙醇,选取L4椎体(对应L3/L4椎间盘)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实验对照,L7椎体(对应L6/L7椎间盘)未注入任何物质作为正常对照。其中1组造模后1个月提取软骨终板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ET-1表达;余3组分别于造模后1、3和5个月进行椎间盘X线和MRI检查,取椎间盘组织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ET-1表达。结果注射无水乙醇后,随着时间进展,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显著下降、椎间隙变窄、边缘骨赘增生,MRI T2WI显示椎间盘低信号;苏木精-伊红染色(HE)显示终板的生长板厚度变薄,终板结构破损,同时软骨终板细胞退化、直至消失,髓核中细胞发生转化(由空泡细胞转变为软骨样细胞,进而形成纤维软骨样细胞)造成髓核纤维化,纤维环结构排列紊乱、纤维化程度逐步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发生退行性变的终板组织内有ET-1表达,但随着退行性变加剧,ET-1表达强度下降;提取的退行性变软骨终板细胞(造模后1个月)也显示细胞质内ET-1强表达。结论通过注射无水乙醇阻碍椎体-终板营养途径可成功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终板退行性变过程中伴随ET-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内微血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兔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营养与退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血管造影、扫描电镜和氢清除技术,对增龄过程中双后肢大鼠髓核营养状况和软骨终板营养通路进行观察。与对照组相比,双后肢大鼠椎间盘营养明显恶化,终板下血管明显减少,但未观察到终板下骨板的微细骨折、骨痂形成以及骨板增厚。研究显示,异常高应力可能通过影响椎体骨内血液循环导致终板下血管减少和髓核营养障碍。  相似文献   

8.
腰椎髓核摘除后小关节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L4、5正常腰椎节段、髓核摘除术后腰椎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L4、5正常节段和髓核摘除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固定模型L5椎体下终板,在L4椎体上终板施加400 N的轴向压缩载荷,并在L4椎体上终板分别向模型施加前屈、后伸和右旋转力,力矩大小均为6 Nm.分析各个状态下腰椎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了L4、5腰椎节段正常、髓核摘除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小关节处理为三维接触模型,线性、面接触单元,无摩擦,由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及韧带结构组成.正常模型两侧小关节在右旋转时均产生较大应力,而以左侧小关节产生应力更大.髓核摘除模型在前屈、后伸、旋转时小关节的应力均增加.[结论]在腰椎不同的运动状态下,两侧小关节面各个部位的接触情况是不同的,应力大小和分布也是变化的.髓核摘除后腰椎前柱的承载功能减弱,小关节等后柱结构分担载荷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软骨终板组织学特征。方法选取18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死亡原因为车祸伤或意外,无腰椎外伤和糖尿病。从8个不同区域取材,制备软骨终板样本,利用高敏感测高仪测量软骨终板厚度,通过显微镜观察经HE染色后终板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不同区域软骨终板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终板厚度为0.696~1.045 mm,后区下部终板最厚,中央区上部最薄。HE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终板的细胞密度比髓核和纤维环的细胞密度高,软骨终板中央区和侧区的胶原纤维分别比髓核和纤维环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更加紧密。结论腰椎不同区域软骨终板厚度不同,其组织学特征与椎间盘的营养供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免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由德国瓦尔德马-林克公司开发研制的LINK-SB-Charite人工椎间盘是一种低磨擦、可植入人椎体间隙的铰链系统。它由三部分假体组成:2个钴珞钼(Co-Cr-Mo)合金制成的终板和1个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制成的滑动髓核。植入人体后,两个腰椎之间的活动角度可达15°其中终板有5种型号(23mm×28.5mm到29mm×38.5mm)和2种基本外形[平行或成角(5°、7.5°、10°)],髓核有4种型号(23、25、27、29mm)来适应不同大小的终板。假体的结构可以保证压力通过滑动髓核进行弹性传递,避免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免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去势小鼠模型探讨椎体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否影响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并初步阐明OP相关性IVDD的发病机制。方法 30只8周龄健康雌性C57BL/6 J小鼠(16.8±0.6)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组,n=15)和去势组(OVX组,n=15)。适应性饲养3 d后分别行假手术和双侧卵巢摘除,记录体重等一般资料。术后12周处死小鼠,取下L4/5脊柱节段。Micro-CT检测小鼠L5椎体骨量、微结构、终板孔隙率以及L4/5椎间盘体积变化;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椎间盘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椎间盘Col2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椎间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 OVX组小鼠与CT组相比,腹腔内可见大量脂肪堆积,卵巢明显萎缩,伴随体重明显增加及子宫重量明显减轻(~*P0.05)。Micro-CT结果显示,OVX小鼠可见明显的椎体骨质疏松,与CT组相比骨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连接密度明显降低,而骨小梁变异系数及模型指数明显升高(~*P0.05);终板出现明显的骨化重塑和孔隙率增加,同时伴有椎间盘体积的明显降低(~*P0.05)。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OVX小鼠L4/5椎间盘出现明显退变,可见终板明显骨化和增厚,髓核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结构紊乱。椎间盘免疫组化显示OVX小鼠椎间盘中Col2表达明显降低,在终板骨化区和纤维环中尤其明显,免疫荧光显示在椎间盘终板中VEGF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OVX小鼠椎体OP和终板骨化重塑可促使椎间盘发生退变,终板孔隙的增加及血管新生并不能为椎间盘修复提供更多营养,反而是导致IVD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脊柱内固定后相应区域椎间盘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脊柱内固定后相应区域椎间盘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2 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骨膜下游离T1 0 ~L3棘突和关节突,克氏针制成“L”形,将钢丝横行穿过T1 1、1 2 ,L1、2 的关节突关节,并与置于T1 1 ~L3棘突两旁的克氏针系紧,对相应区域的脊柱行内固定术。对照组未行手术,仅喂养至实验完成。术后6个月,对两组动物摄X线片观察1次,随后处死动物。取两组动物的L1 椎间盘组织(髓核、纤维环内侧及纤维环外侧)行透射电镜观察,对两组T1 2 、L2 椎间盘组织分别行水平面和矢状面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X线片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椎体及椎间隙差别不明显;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内层细胞的结构改变较纤维环外层早;对照组的髓核、纤维环内层细胞的结构改变与纤维环外层差别不明显。在退变的椎间盘基质中,蛋白多糖颗粒和特殊结构明显减少。髓核与纤维环基质内有蛋白多糖颗粒和一种特殊结构,而特殊结构在髓核与纤维环内层的形态不一致。 结论 脊柱内固定术后6个月,实验组在异常应力环境下发生椎间盘退变。髓核、纤维环内层基质内的特殊结构分布有特殊规律,与蛋白多糖颗粒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软骨终板退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间盘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有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变.长期以来,对纤维环和髓核退变引起的椎间盘退变研究很多,而对由软骨终板退变引起的椎间盘退变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在CT引导下经皮纤维环穿刺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验证其退变过程及效果。方法: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8只,体重2.7~3.3kg,雌雄不限,术前均行X线及MRI检查。每只兔在螺旋CT引导下,用18G穿刺针经侧方皮下穿刺兔L5/6椎间盘(穿刺组),确认刺入椎间盘纤维环深度约为5mm,并对L4/5椎间盘进行假性穿刺(穿刺达椎间盘边缘,但不刺入纤维环内;假穿刺组),L3/4椎间盘作为对照椎间盘(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随机选取6只兔行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各组椎间隙高度、邻近骨质改变及椎间盘信号改变,以“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前椎间隙高度×100”计算椎间盘高度相对值(DHRV),并进行椎间盘改良Thompson分级法分级;X线片及MRI检查结束24h内处死动物,选取对照、假穿刺和穿刺组椎间盘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及假穿刺组术后4、8、12周,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无降低,无终板骨质硬化与骨赘形成;MRI T2加权成像图像示各椎间盘均呈高信号;组织学检查见髓核细胞数量较多,分布均匀,纤维环排列呈同心圆层状;免疫组化分析髓核呈Ⅰ型胶原染色强阳性,Ⅱ型胶原染色阴性,在各时间点表现无明显差别。穿刺组椎间盘在术后4周X线片即可见椎间隙高度轻度降低(DHRV=70.78±4.55),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轻度下降,组织学上见纤维环结构紊乱、髓核细胞轻度减少;术后8周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DHRV=50.63±4.04),开始出现终板骨质硬化,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明显下降,组织学上髓核被胶原组织分裂为含较多椭圆形细胞的细胞岛,出现纤维软骨细胞,纤维环层状结构变形、部分断裂;术后12周椎间隙高度继续下降(DHRV=44.78±2.61),骨赘形成、终板骨质硬化明显,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继续减弱,组织学上见髓核被纤维软骨组织所代替,纤维环层状组织碎裂、解体;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示术后4、8、12周髓核Ⅰ型胶原染色逐渐增强,Ⅱ型胶原染色逐渐减弱。各时间点对照组椎间盘的DHRV及改良Thompson分级与假穿刺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DHRV降低、改良Thompson分级增高与对照组及假穿刺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穿刺时间的延长,穿刺组DHRV呈进行性降低趋势,改良Thompson分级进行性升高,两者在术后4、8、12周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纤维环穿刺法诱导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构建成功,操作方法简单、创伤小,经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其退变过程为渐进性。  相似文献   

17.
猴自体椎间盘移植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观察了猴自体椎间盘移植术的不同时期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大体形态移植间盘髓核的含水景减少,呈较粘稠胶状,光镜下纤维环和终板软骨结构无明显变化,髓核中有部分细胞退变,同时亦有成软骨样纤维细胞再生。透射电镜发现间盘髓核中仍有脊索细胞存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组髓与纤维环中均可见部分细胞变性坏死。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椎间盘移植动物模型,为进上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对老年小鼠自发性脊柱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老年C57B6小鼠(27月龄)随机分为实验(30 m+Rap)和对照(30 m)两组,实验组小鼠每天灌胃1次西罗莫司(2 mg/(kg.d)),对照组灌等量生理盐水,均持续灌胃3个月后取材,通过μCT观察椎体结构和进行骨小梁分析,组织切片行HE和阿尔新蓝染色观察椎体和椎间盘情况,还进行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目和免疫组织检测二型胶原(COLⅡ)表达及分布。结果 Micro-CT检查测量,发现雷帕霉素能缓解脊柱椎体骨皮质变薄和骨小梁减少,主要表现在喂雷帕霉素后椎体的BV/TV及骨小梁数量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减少,但骨小梁厚度无明显改变。HE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显示雷帕霉素能缓解老年小鼠椎间盘退变,表现在30 m+Rap组小鼠椎体骨小梁较30 m组多,30 m+Rap组小鼠椎间隙较30 m组大,30 m组纤维环结构紊乱,向髓核内生长替代部分髓核组织,生长板和软骨终板软骨退变明显。TRAP染色检测,发现30 m+Rap组破骨细胞减少,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OLⅡ在30 m组小鼠的软骨终板和生长板表达明显较30 m+Rap组减少。结论雷帕霉素能通过m TORC1调控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延缓老年小鼠脊柱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OP-1)对髓核抽吸术后兔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用21号针头行L1/2、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L3/4用微量注射器注射OP-1 25μl作为实验椎间盘(OP-1组),L1/2注射25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椎间盘(Saline组),L2/3作为正常对照椎间盘(正常组),术后2周、4周、8周、12周分别随机处死8只兔,每只取L1/2、L2/3和L3/4椎间盘,切片,行Masson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椎间盘髓核组织胶原稀疏、排列有序,细胞可呈岛状分布,纤维环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无扭曲及无分层现象,术后2周、4周、8周、12周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Saline组椎间盘术后2周时髓核部分缺失,胶原排列紊乱,出现大量分布不均匀的无定型颗粒;术后4周髓核组织裂隙形成,出现较多的类软骨细胞,胶原纤维扭曲严重;术后8周髓核组织广泛裂隙,胶原排列极其紊乱,出现介于类软骨细胞及纤维细胞之间的细胞,较明显的分层裂隙,胶原纤维极度扭曲,部分断裂;术后12周凝胶状髓核组织呈现明显纤维化,髓核内出现较多纤维样细胞,类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纤维环出现巨大分层裂隙,伴有部分纤维环断裂.OP-1组椎间盘术后2周髓核胶原排列尚有序,髓核细胞仍较多,纤维环形态接近正常;术后4周髓核组织轻微裂隙,胶原排列紊乱,髓核细胞减少,出现类软骨细胞,内层纤维环胶原纤维轻度扭曲;术后8周髓核组织较多裂隙,胶原扭曲,类软骨细胞增多,内层纤维环胶原纤维明显扭曲,排列紊乱;术后12周时类软骨细胞仍较多,出现少量介于类软骨细胞与纤维细胞之间的细胞,全层纤维环胶原纤维扭曲,排列紊乱,但外层纤维环仍完整,纤维环无巨大裂隙出现.结论;OP-1能延缓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术后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的退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择可靠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能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载体。通过3种不同损伤方式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采用生物化学和影像学方法比较其退变过程及特点。方法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5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每只均选取L3、4、L4、5、L5、6共3个节段椎间盘进行实验。其中A、B组为纤维环穿刺组,分别采用18G和22G针头穿刺;C组为髓核抽吸组;D组为终板破坏组;E组为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6和32周每组各取1只动物行CR和MRI检查,测量椎间盘相对高度,评估并记录各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分值;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髓核组织,测定其中的水含量和硫酸化糖胺多糖(sulfated-glycosaminoglycan,s-GAG)含量。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除E组外,A~D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随时间延长逐渐狭窄,上下软骨终板出现不同程度钙化,椎体前缘骨赘形成,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E组相比,A~D组椎间隙相对高度和椎间盘分级分值分别在4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变化时间早于A、B组。A~D组髓核组织的水含量和s-GAG含量随时间延长也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与E组相比,A~D组两者含量分别在8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时间早于A、B组。结论3种手术损伤方式均成功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终板破坏法和髓核抽吸法较纤维环穿刺法所诱发的退变过程出现更早,进展较快且退变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