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药五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
中药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3.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阐述中药传统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工具[1]。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五味药性理论经常产生的一些相关疑难与困惑加以阐释分析,以图对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6.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尤可教授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于运用中药四气五味特性灵活组方,其组方用药方法别具特色,临床取得良好疗效。本拟就尤可教授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及其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浅论中药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萍  王茂良 《陕西中医》1992,13(6):276-277
作者认为中药理论中五味学说从口尝到推理,形成抽象五味与具体五味两种含义。但由于历史条件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需要我们今后更一步研究、确定,揭示五味与化学成分及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中药五味理论大多源自中医药学的教科书,对于原滋原味的中药五味理论的起源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缺乏了解,从而不能正确地对其产生认识和评价.本文概述了东汉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药药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1977-1985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期,其后药性理论一直成为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课题.“五味”理论经多个时代医家的不断深化,已具有一定的成型体系和医疗方法.另外,明代之前的“五味”理论在当时已发展得非常健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重要信息.研究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及其溯源,对现阶段的中医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 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 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14.
中药五味,是中药学理论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医学对此很重视,历代医学家在本草著作中大都首先标明药味,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相同的味有其共同的作用;不同的味有不同作用,逐渐总结而成为中药五味的理论。沿用至今,在临床应用中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长期以来,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以概括药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奏效原理,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关于五味的记载和论述,历来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态,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中药五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在复习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药五味理论形成的认识方法论入手,对造成五味混乱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五行学说(原始普通系统论的泛化使用;取类比象的局限性以及简单归纳法在五味理论中的运用是导致五味混乱的主要原因。认为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找到中药五味实质和内在规律性,才是五味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体现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等内容.它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迄今仍用以说明或解释中药的药理作用,指导中药的临床实践.笔者在长期的中药房工作和临床用药实践中,深感中药性能详于性而略于能,存在着说理不足和实践差的弊端.愿陈述管见,以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中药是一对孪生姊妹。没有中医理论和实践,中药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而离开了中药理论,中医的理、法、方、药就失去了关键的环节,中医临床也将会失去凭依,更无从保持其本身的特色。中药理论——中药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所有及有关的理论,其中与治疗目的直接有关的称为药性理论。中药理论是中药的主要特色。药性理论则是特色的核心。中药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无论其性状、产地、使用方式方法如何,也不再具有本质上的特色,不成其为中药,与世界上其它民族传统药、植物药、天然化学药亦无所区别。中药药性理论是从临床实践归纳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先于对其活性物质的认识,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四气(四性),即寒、热、  相似文献   

19.
以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论述五味理论的文献记载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情况。认为五味不仅代表药物的真实滋味,而是药物产生作用的基础,更是五行哲学思想在中药药性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方法:采用盲法同步方式对龟甲、蛇舌草等10味中药饮片进行品味及打分,将所得各味中药的五味检验结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相关记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龟甲、蛇舌草、赤芍、鸡血藤、白芍、金银花、淫羊藿、制附子、生晒参及制吴茱萸等中药饮片进行五味标准化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相关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淫羊藿及制附子检验结果显示苦味较浓,而药典所记载则以辛、甘味为主。结论:中药五味标准化检验方法所得检测结果较为准确客观,且可有效检测出中药饮片的五味,该方法有利于检验已有中药五味结果,提高准确性,有利于当代新型中药制剂的研发,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药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