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VVI和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并比较VVI、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 (病窦 )的远期效果。方法 分别对87例、62例病窦患者的VVI、AAI起搏治疗进行临床、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分别为 (60± 3 8)个月和 (3 6± 1 4 )个月。结果 心房颤动的发生率VVI组 (3 4 5 % )明显较AAI组(3 0 % )高 (P <0 0 1) ;血栓栓塞发生率 :VVI组为 10 4 % ,AAI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心胸比值 :VVI组从术前 0 5 2± 0 0 9增大到术后 0 62± 0 13 (P <0 0 5 ) ,而AAI组无变化 ;VVI组 8例 (9 2 % )发生了心源性死亡 ,而AAI组无 1例发生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AI起搏远期随访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原性死亡等的发生率明显较VVI起搏低。对病窦患者的预后 ,AAI起搏明显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2.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心动图研究心脏起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评价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对 32例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采用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了心室按需起搏 (VVI)不伴室房逆传 (A组 )和伴室房逆传 (B组 )及房室顺序起搏 (DDD) (C组 )的左心结构、左室的泵血功能、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①A组和C组起搏后的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B组则CO增加不明显 (P >0 .0 5 )。心搏量 (SV)各组均呈下降的趋势 ,B组下降更为明显。但起搏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心室起搏后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受损 ,而C组主要损害左室的舒张功能 ,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不明显。③B组起搏后血流动力学效应在三组中最差。结论 :无论心室 ,还是房室顺序起搏后 ,由于心率的增加均可使CO增加 ,但对左室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心室起搏伴室房逆传者最重 ,不伴室房逆传者次之 ,房室顺序起搏损害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5.
评价长期心房或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1 1 8例SSS伴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 (AAI组 56例、VVI组 62例 )进行随访。随访 40 .8± 2 .3个月 ,VVI组 62例中 1 9例NYHA分级增加 ,而AAI组 56例中 4例NYHA分级增加 (P <0 .0 5)。左室射血分数VVI组明显下降 (从 0 .491± 0 .0 4 1至 0 .451± 0 .0 4 3 ,P <0 .0 5) ,而AAI组则增加 (从 0 .482± 0 .0 75增至 0 .535± 0 .0 59,P <0 .0 5)。左房内径VVI组明显增加 (从 33± 6增至 40± 6mm ,P <0 .0 5) ,AAI组从 34± 7增至 36± 6(P >0 .0 5)。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从 35 .5 %增至 45 .2 % ,P <0 .0 5) ,AAI组减少 (从 2 6 .8%降至 0 % ,P <0 .0 1 )。结论 :心房起搏对SSS患者是一安全、可靠的起搏方式 ,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心脏起搏对血浆脑利钠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DDD与VVI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4 7例安装了起搏器心功能II级以上患者 ,分为DDD起搏组与VVI起搏组 ,术前测血浆BNP值及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术后 4~ 6月内随访血浆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BNP差别、心脏射血分数 (EF)差异。结果 :DDD起搏组BNP水平较VVI组为低 (5 7.2 3± 19.19pg/mlvs 88.35± 2 3.11pg/ml,P <0 .0 5 ) ;EF值在DDD起搏组较VVI组为高 (0 .5 6± 0 .0 8vs 0 .4 5± 0 .16 ,P <0 .0 5 )。两组患者的BNP与LVEF均呈显著负性相关 (P <0 .0 5 )。结论 :DDD起搏与VVI起搏方式相比血浆BNP水平较低 ,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40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组(n=20)和RVA组(n=20)。观察并比较两组置入起搏器后1周的起搏参数;术前及术后1周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以及心功能无差异(P>0.05),RVOT组左室同步性指标术前与术后无差异(P>0.05),RVA组左室同步性指标较术前升高,且RVA组较RVOT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VVI单腔起搏右室不同部位,RVOT较RVA更接近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186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两组,DDD组90例,VVI组96例,程控起搏频率从50~90次/min,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在DDD组70次/min起搏的心排血量(CO)高于50及60次/min起搏(P〈0.05),80—90次/min起搏的CO与70次/min起搏的CO无显著差异。在VVI组起搏频率超过80次/min时CO不再增加。DDD组CO及LVEF在相同起搏频率下显著高于VVI组。结论DDD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优于VVI起搏,最佳频率范围为60—80次/min。  相似文献   

9.
VVI和AAI起搏的远期随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心室起搏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分别对VVI组212例和AAI组96例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心电记录、心脏彩超、胸部X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VVI组54±8.3mon、AAI组48±6.4mon。结果 VVI组术后43例(22.6%)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14例(6.6%)由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性质无变化,但发作频率由术前12.4±5.2d缩短为5.3±2.2d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8.2±3.3 h增加至18.3±6.8 h(P0.05)。VVI组心室电极脱位或微脱位的发生率为2.3%,AAI心房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发生率为12.5%(P相似文献   

10.
AAI、DDD及VV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心功能影响差异,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18例,将起搏模式分别程控为AAI、VVI和DDD,超声测定这三种模式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显示AAI起搏时,LVEF、CO、SV较VVI、DDD起搏时均显著升高(P<0.05)。AA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最小,最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心房按需起搏(AAI)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观察资料。病人置入AAI起搏器后,在3~14(平均8)月的随访期中,晕厥等症状消失,心功能良好,无电极脱位和起搏综合征发生。对6例AAI起搏病人,进行了右房、右室和房室结区相同起搏频率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AAI比VVI心排血量(CO)增加18%,结区起搏AAI比VVI CO增加13%。提示AAI不仅保持了房室同步功能,且对维持心室肌的正常收缩顺序也有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有适应症的病人,AAI是一种适用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患者选择不同起搏方式和心力衰竭 (心衰 )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16 5例病窦患者 ,分为单腔心房起搏 (AAI,n=72 ) ,单腔心室起搏 (VVI,n=93) ,在植入起搏器后 3个月 ,以后每年 1次 ,了解心功能 (纽约心脏学学会分级标准 ,NYHA )、服药情况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随访期 5~ 8年 (5 .5± 2 .1年 )。结果 :在随访期 VVI组 93例患者有 35例心衰加重 ,而 AAI组 72例患者中仅 8例加重 (P<0 .0 1) ;VVI组利尿剂 (速尿 )用量高于 AAI组 (分别为 2 4± 38vs 8± 4 1mg/ d,P<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在 VVI组明显降低 (由 0 .4 2± 0 .12降至 0 .34± 0 .0 8,P<0 .0 1) ,而 AAI组无变化 (0 .4 0± 0 .13至 0 .38± 0 .0 9,P>0 .0 5 ) ;左心房直径两组均增加 ,VVI组 ,从 34± 7增至 4 2± 7mm (P<0 .0 1) ,AAI组 ,从 34± 8增至 37± 6 mm (P<0 .0 5 ) ,但 VVI组较 AAI组增加更明显 (P<0 .0 1)。结论 :长期 VVI起搏可导致心衰加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明确RR间期散点图 (RR图 )评价VVI和AAI起搏功能的价值。起搏器专用记录仪记录 2 1例患者的 2 4h动态心电图 (DCG)用以人工逐搏分析判断起搏功能 ,并与RR图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 2 1例人工与RR图起搏功能的判断结果相符。虽然 14例起搏功能正常者的RR图与起搏心搏的比例不一而分为三型 :起搏优势型、部分起搏型、快速自身心搏优势型 ,但共同的特点是不显示低于起搏器所定的逸搏心率的缓慢心搏点。 7例起搏功能异常者均示异常的RR图 ,5例证明缓慢心搏存在 ,2例分别提示双重起搏频率或起搏和感知障碍。结论 :DCG的RR图可快速、准确判定VVI和AAI的缓慢性起搏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VVI与DDD起搏对瓣膜置换术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瓣膜置换术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29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DDD组(n=17例),VVI组(n=12例),观察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心房心室变化,永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卒中,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住院,死亡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起搏器安置术并发症,在平均随访28个月,未发生卒中、死亡。与VVI组比较,DDD组心衰住院率(10.5%vs 16.6%,P<0.05),永久性房颤发生率降低(11.7%vs 16.6%,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0.63±0.10 vs 0.57±0.08,P<0.05)。VVI组起搏后左房内径,左房容积增大,而DDD组不变。两组心功能均提高且无差异。结论对于瓣膜置换术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DDD起搏较VVI起搏降低永久性房颤发生率,心衰住院率,改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不同起搏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随访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2 45例 ,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 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7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45例 ,双束支传导阻滞 2 5例 ,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起搏模式 VVI15 5例 ,DDD6 5例 ,AAI2 5例 ,平均随访时间 3.5年 (1~ 6年 )。结果 :2 45例患者中 5 5例发生心房颤动 (2 2 .4% ) ,其中 VVI模式 44例 (2 7.5 % ) ,DDD8例 (12 .3% ) ,AAI3例 (12 % )。三种起搏模式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 2 8.4%、 12 .3%、 12 %。 VVI起搏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 AAI、 DDD起搏 (P<0 .0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 (2 9.3% )明显高于另三种病因 (2 0 %、 17.5 %、 2 0 % ,P均 <0 .0 1)。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引起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起搏模式对房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机机制可能与室房逆传及心房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能型频率应答起搏(DDDR,106例)模式的起搏器。起搏器置入即刻及随后每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动态ECG、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298例患者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AAI和DDDR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DDD和VVI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可以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AAI及DDD起搏对左心功能影响的远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心脏超声观察病窦综合征 (SSS)AAI起搏 (n =2 9) ,DDD起搏 (n =3 3 ) ,术前 ,术后 1,2 ,5年的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变化 ,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AAI起搏组术前 ,术后 1,2 ,5年随访的LVEDV、LVESV、及LVE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DDD起搏组第 5年随访的LVESV明显增加 (P <0 .0 5 )、LVEF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长期DDD起搏可能对患者的左心功能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9.
心室按需抑制型起搏器(VVI)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脏起搏器。正确识别已安装VVI起搏器的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起搏器功能和处理有重要意义。 1 VVI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VVI型起搏器是一种按需式的心室起搏器,即当无自身心律或自律过于缓慢时,起搏器便以固定频率发出刺激起搏心室,因此VVI起搏器产生的心律是一种逸搏心律。当自身心律快于设定的起搏频率时,VVI起搏器即能感知并抑制其发放脉冲。要正确识别安装VVI起搏器病人的心电图,首先要熟悉VVI起搏心电图的特点。 1.1 起搏心电图:VVI起搏器足右室心尖部起搏,故其心电图应是左束支阻滞型ORS-T波型,伴额面电轴显著左偏,  相似文献   

20.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