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总结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altitude polycthaemia,HAPC)合并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肠病可累及全消化道,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主要通过结肠镜及钡灌肠确诊,肠系膜血管造影可用于缺血性小肠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主要通过扩血管、活血化瘀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早期诊断可明显减少该病的手术率及死亡率.结论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合并缺血性肠病的机会增多,是诱发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肠病与心脑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在我国常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供血不足而形成的一组综合征,可表现为从轻的、可逆性的肠缺血到肠梗塞和肠坏疽,临床上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腹绞痛、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急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急性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缺血性结肠炎,其临床表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肠病常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结肠镜是重要检查手段.去甲肾上腺素用于胃镜下止血效果显著,但引起缺血性肠病罕有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病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并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 2011年经临床证实的7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者中,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缺血性肠病的有69例,64排CT检查结果提示缺血性肠病的有67例.两种方法诊断率均大于95%,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电子结肠镜和肠道血管64排C...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动脉硬化所致的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缺血性肠病的误诊率、漏诊率较高,关于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手段尚在研究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富含于小肠粘膜组织中,具有以下特点:(1)存在于胞浆中的可溶性蛋白;(2)具有高组织特异性;(3)组织含量丰富;(4)分子质量低,易于检测.目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广泛用于缺血性肠病诊断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定义以及作用机制,并且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方面总结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腹部血管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或腹部血管彩超、电子结肠镜、治疗等。结果急性缺血性肠病3例,2例经手术治疗,1例发病72h内死亡。慢性缺血性肠病9例,8例经内科治疗好转,1例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诊断、早治疗较重要,出现肠坏死预后差。慢性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及灌注不足,内科治疗疗效良好。肠道排空障碍可能是IBD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7.
老年缺血性肠病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肠病或称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减少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损害,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年化,动脉硬化所致的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尤其是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临床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病变侵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包括缺血性结肠炎、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栓塞等。随着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缺血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也有增加,其临床表现有腹痛、便血、腹泻,严重者可以出现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国内外多报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检查,而未见有关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检查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及其判断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海蒙  殷艳花 《山东医药》2010,50(25):105-106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本文对34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继发缺血性肠病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1例及文献报道的15例PNH合并缺血性肠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7例,女9例,确诊年龄(41.0±9.6)岁(27~64岁),中位诊断用时42个月。病变分布方面,十二指肠及空回肠13例(81.3%),结肠3例(18.8%),胃2例(12.5%),盲肠1例(6.3%)。临床表现方面,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腹痛(16/16),多因急腹症就诊,伴呕吐(9/16)、发热(4/16)等。单纯PNH继发缺血性肠病14例;AA-PNH综合征继发缺血性肠病2例。诊断以内镜检查为主,影像学及手术病理为辅。治疗方面,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复发,1例死亡;7例保守支持治疗,手术治疗复发率较保守治疗低。结论 PNH继发缺血性肠病罕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内镜检查及病理有助于诊断,治疗后易复发,建议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PNH胃肠道受累非常少见。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PNH并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收集并总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6例PNH 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α-GST、CRP、D-二聚体相关性,并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正常对照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年龄50岁以上。入选者排除各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肝肾疾病。30例单纯房颤患者,30例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抽取静脉血,测定3组血清α-GST、CRP、D-二聚体,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肠病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房颤患者组静脉血清CRP升高(P0.05),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静脉血清CRP、α-GST、D-二聚体均升高(P0.05)。结论房颤是缺血性肠病危险因素,CRP、α-GST、D-二聚体可作为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云 《内科》2006,1(2)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性肠病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此病属少见病,但随着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婷  吴子刚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101-102,123
缺血性肠病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情重。目前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D-二聚体、CT、CTA等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近年来,临床及实验室均在探索新的检查方法及改进现有检查手段,以期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此文对近几年来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梗死性缺血性肠病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综合征.根据缺血的程度分为梗死性和非梗死性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渐增高,为减少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手术确诊的26例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缺血性肠病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目前临床对于术后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表现尚无较好的监测手段,导致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生则致死率极高,所以临床急需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用来临床指导。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是一种特异性反应肠组织损伤的蛋白质,对胃肠缺血十分敏感,肠组织缺血,黏膜通透性会增加,IFABP被释放进血液,因而,IFABP 升高是反映早期胃肠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结肠血流减少导致肠壁缺血及继发炎症,是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中最常见的类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诊断有其相对特征性,也有非特异性。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将有助于该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肠壁血液供血不足导致的结肠缺血性肠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本病临床上多有腹痛、便血、腹泻等表现。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较高,且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病易误诊,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可在短期内完全康复,如延误诊断可导致肠壁坏死、穿孔,甚至休克。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罡  张瑛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59-3261
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人,因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故误诊、漏诊及病死率高.本文就我院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0.
0 引言缺血性肠病也称缺血性肠炎,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内镜、超声以及放射学检查对其诊断均有一定价值,因此合理选择有效的检查方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