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胃运动功能与胃肠激素、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36例腹泻型IBS、44例便秘型IBS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胃固体排空功能,记录胃电节律变化,测定空腹血液中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因素评分。结果便秘型IBS患者胃固体排空时间延长,腹泻型IBS患者胃固体排空时间缩短。IBS患者存在显著的胃电节律紊乱。腹泻型IBS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增高(P<0.05);便秘型IBS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胃泌素含量显著增高(P<0.05),但血浆胃动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IBS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怖、强迫观念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异常心理,以焦虑和抑郁更为突出。结论IBS患者存在胃固体排空障碍及胃电节律紊乱,两者间有一定的关系;IBS患者存在血液胃动素、胃泌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改变;IBS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2.
胃肠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 ,IBS)是指大便习惯异常伴腹痛、腹胀、黏液便 ,而又缺乏可解释的形态学、生化学、影像学及内镜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据北京潘国宗教授等[1] 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北京市人群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分别为 7 2 6%和0 82 % ,其中 2 0 %患者频繁就诊过。因此研究IBS病理生理学基础 ,以期得到有效治疗方法 ,对于极大提高IBS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避免大量医疗资源浪费是极其必要的。IB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观点认为IBS患者的腹痛、运动功能及大便…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彝康  尤汉宁  孙依萍  李定国 《胃肠病学》2001,6(2):116-116,121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非常多见。大量研究表明,IBS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特征为胃肠道反应性增高,其中以胃肠动力学异常最受重视。胃肠激素广泛参与胃肠道运动的调节,且某些胃肠激素为肠神经系统递质,很有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病[1]。为此,本研究检测了IBS患者血液中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的含量变化情况,试图探讨胃肠激素在IB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1998年2~10月我院门诊IBS患者35例,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8…  相似文献   

4.
5.
脑肠轴是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化学信号,控制着肠和脑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由免疫、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途径构成.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BGP)是脑肠轴中调节胃肠功能、参与调节胃肠生理活动一种小分子多肽,在脑肠互动中调控胃肠道疾病发挥重要作用.而胃肠肽类激素作为BGP的分子基础,不仅作用于胃肠道功能运动,还通过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影响全身的代谢、心血管功能甚至人类行为.本文对胃肠肽类激素与脑肠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期望能对相关疾病治疗提供线索及思路.  相似文献   

6.
Qian J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9):583-584
胃肠激素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并不陌生的名词 ,早在 2 0世纪初期 ,Bayliss和Starling就发现了第一个胃肠激素———胰泌素 ,并由此诞生和发展了内分泌学。 2 0世纪 60年代 ,Gregory首先纯化了胃泌素并阐明其氨基酸结构 ,推动了胃肠肽类激素的研究 ,使人们认识到了胃肠激素在胃肠胰腺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70年代以后 ,胃肠激素作为胃肠病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脱颖而出。迄今 ,胃肠肽类激素包括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 3大类共计50余种 ,胃肠道已成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近年来 ,胃肠激素的基础研究向临床应…  相似文献   

7.
8.
有关肠道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1983年罗马国际胃肠病学大会及其他研究人员对IBS所下定义均根据症状作出的,但标准各有不同,如国际大会标准包括而其他标准不包括的仅有大便习惯改变而无腹痛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其在IBS中的作用提供证据。方法 SPF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大鼠以0.85 mL含三硝基苯磺酸(TNBS)的50%乙醇灌肠1次诱发远端结肠炎,对照组仅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肠,正常组不作处理。正常饲养30 d后处死。造模前后均以腹部回撤反射(AWR)测定内脏感觉阈值用以评价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心脏取血,以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CGRP浓度。结果 TNBS灌肠法复制模型成功,腹部回撤反射内脏感觉阈值测定模型组造模后内脏感觉阈值较造模前及正常组下降(P<0.05)。模型组血中CGRP浓度较对照组及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较正常组中CGRP浓度也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型组血清中CGRP浓度升高,可能在IBS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侯晓华 《胃肠病学》2003,8(4):U009-U011
对IBS肠道动力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随着胃肠运动生理学研究的进展和多种胃肠运动功能检查方法的不断完善,有关消化道运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发现IBS患者有多种消化道运动异常,其食管、胃、小肠、回盲部和胆囊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易激性”,并证实了这些异常与IBS症状明显相关,这些动力异常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胃肠激素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肽类激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综述胃肠肽类激素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和治疗等方面联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内分泌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腹痛或腹部不适,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异常或大便性状异常的一组功能性肠病。目前一般认为IBS缺乏形态学或实验检查异常。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已经提出的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相互作用、炎症、肠道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常等。肠道内分泌在肠道的运动、感觉、分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倍受关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0年前。本文就近年来肠道内分泌细胞与IBS可能关系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与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从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角度阐明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73例,按中医辩证分型分为肝气郁滞组12例,湿浊中阻组26例,脾气亏虚组28例,肾阳亏虚组7例。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乙状结肠粘膜和静脉血白介素-1β(IL一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胃动素(MTL)的含量。结果肝气郁滞组血CGRP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湿浊中阻组患者血CGRP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血MTL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增高;脾气亏虚组患者血CGRP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ET含量较健康人组、湿浊中阻组明显降低;肾阳虚弱组血IL一1β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增高;脾气亏虚组粘膜IL一1β较健康人组和湿浊中阻组明显降低。结论 IB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和粘膜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有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和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其交化有证型的特异性,为IBS中医证型量化和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加深与拓展对胃肠肽类激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就发现第一个激素——促胰泌素,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激素才不断被发现,对它的作用也有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胃肠肽类激素也作为胃肠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脱颖而出。今天,胃肠激素的研究已可作为单独的学科分支,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已渗入到其他分支学科中。因此,胃肠肽类激素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于生理以及胃肠疾病的认识,而且成为多学科交汇的纽带,新药研发的摇篮。  相似文献   

15.
傅强  张忠兵 《胃肠病学》2000,5(1):54-55,68
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常见肿瘤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尽管超声、CT、MRI和ERCP等影象学检查方法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临床早期诊断胰腺癌仍非常困难。化疗与放疗并不能改变病程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6%。因而需要研究新的、有效的胰腺癌治疗方法。近年发现胃肠肽类激素对胃肠道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作用方式除经典的内分泌途径外,还有自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及邻分泌等。本文就某些胃肠肽类激素和生长因子对胰腺癌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胃肠激素一、缩胆囊素(CCK)/胃泌素CCK…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 IBS)发病机制的影响, 为今后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方面分析研究IBS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用兔抗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多克隆抗体, 测定染色阳性的CGRP, 用特殊染色的方法测定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结果: 四型IBS与对照组肠黏膜肥大细胞的数目相比在回盲部的分布不同( t = 11.8, 6.8, 2.5,12.2, P<0.05或0.01); 在乙状结肠部位只有腹泻型不同( t = 2.1, 0.01< P<0.05). IBS腹泻型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部肠黏膜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肽纤维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强(11.13±1.3 vs 7.9±1.5, 9±2.1 vs 7.5±1.2, P<0.05或0.01). IBS回盲部黏膜中肥大细胞数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肽纤维强度的表达呈正相关( r = 0.7, P<0.01).结论: 肥大细胞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IBS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回盲部肥大细胞及结肠粘膜中胃肠激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回盲部肥大细胞及结肠粘膜中胃肠激素有无变化,以及它们在IBS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应用组化特染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将对照组和IBS组对比研究,结果IBS组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0.05);结肠粘膜中生长抑素的含量IB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痛秘型IBS明显高于痛泻型IBS(P<0.05);胆囊收缩素、胃动素和P物质的含量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提示回盲部肥大细胞及结肠粘膜中的生长抑素在IBS的病生机制中起有一定的作用,肥大细胞稳定剂或肥大细胞产物拮抗剂可能对IBS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肠起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业已证实胃肠动力障碍是其病因之一。胃肠起搏是近年兴起的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新方法,但其疗效尚不明确。目的:评价胃肠起搏治疗IBS的疗效。方法:60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胃肠起搏治疗,每周5天,每天50min.疗程4周;对照组服用谷维素20mg tid,疗程4周。治疗前后进行胃肠道症状评分。结果:胃肠起搏治疗对IBS患者腹痛和(或)腹部不适程度和频度、腹胀程度和频度以及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的改善具有显著疗效(P〈0.05),但对异常排便疗效不明显(P〉0.05)。结论:胃肠起搏能明显改善IBS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胃肠肽类激素是指传统的激素和许多可通过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和外分泌等方式,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发挥激素和局部递质效应的胃肠肽。胃肠肽类激素包括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3大类共计50余种。胃肠道已成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近年来,对胃肠激素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基础研究中,胃肠激素对疾病发病与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利那洛肽(linaclotide)联合普芦卡必利(prucalopride)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大鼠脑肠肽和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其中10只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Con组);其余40只大鼠采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模型后,将其随机分为IBS-C组、利那洛肽组(Lina组)、普芦卡必利组(Pruca组)和利那洛肽联合普芦卡必利组(Lina+Pruca组),每组10只大鼠;各组给药干预。记录各组的24 h粪便粒数并测定24 h粪便含水量,采用腹部回缩反射(AWR)评分测定各组的内脏敏感度,活性炭混悬液灌胃法测定各组的小肠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各组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结肠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IBS-C组的24 h粪便粒数及含水量均显著减少,20、40、60、80 mmHg压力下的AWR评分均显著增高,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均<0.05);IBS-C组的结肠黏膜腺体排列较整齐,肌层有断裂,黏膜层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IBS-C组的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血管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