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19岁。因腹胀半年,面色苍白3个月,于2005年5月26日入我院。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腹部膨隆,肝肋下10.5cm,脾甲乙线11.5cm。血象:WBC295×10^9/L,RBC1.95×10^12/L,Hb55∥L,PLT105×10^9/L。血片原始细胞0.09;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0.872,原粒+早幼粒0.07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0%;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p210(+),[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4岁。因乏力、面色发黄2周,神志不清2d入院。半月前乏力、面黄,间断茶色尿。12d前因酒后呕吐、突发晕厥,送当地医院急诊。血象Hb48g/L,WBC12×10^9/L,PLT60×10^9/L。肝肾功能:总胆红素(TBLL)35.0μmol/L,间接胆红素(IBLL)27.8μmol/L;肌酐(Cr)、尿素氮(BUN)均正常。大便检查:黑色糊状;隐血试验(OBT)强阳性。胃镜检查:食道黏膜撕裂出血,贫血性胃黏膜。体温38~40℃,糊状黑便2~3次/d。4d后复查血象Hb40g/L,WBC14×10^9/L,PLT20×10^9/L,网织红细胞(Ret)0.102,RBC大小不等,可见破碎RBC,Coombs、Ham试验均为(-)。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7岁。于2006年5月因“上感”而自服“感冒药”治疗后出现全身紫斑,高出皮面伴轻度瘙痒。无咽痛、无咳嗽、偶有发热,T:38℃,无呕血、黑便、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在我院皮肤科检查血常规示:WBC:4.2×10^9/L,Hb:117g/L,PLT:146×10^9/L,考虑过敏性皮炎,予以局部处理无效。以后又到外院检查血常规示WBC:12.6×10^9/L,Hb:55g/L,PLT:24×10^9/L,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0岁,公司职员。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淤点淤斑1周,于2003年4月收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四肢散在分布皮下出血点和淤斑,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未触及,胸骨压痛(-)。血象WBC3.34×10^9/L,分类中性0.42,淋巴0.56,单核0.02,Hb108g/L,PLT21×10^9/L。网织红细胞(RET)比值0.0020,绝对值6.18×10^9/L。骨髓涂片:增生低下,粒系(M)/红系(E)=12.0,粒系占0.180,红系占0.015,淋巴0.705,巨核细胞未见,可见非造血细胞岛。此后又复查髂前上棘和胸骨,均增生低下。各系统比例、形态与髂后上棘基本相同。骨髓活检:造血组织不足20%。骨母细胞无明显增殖。骨髓染色体为46,XY。确诊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从)Ⅰ型。经环孢素A(CSA)和雄激素治疗1个月无效,血象三系呈进行性下降,WBC0.47×10^9/L,Hb42g/L,PLT15×110^9/L。患者为双胞胎兄长,经DNA短链重复序列检测证实为同卵双生子,HLA配型、血型完全相合。经患者之兄同意,拟为患者进行同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涂片:增生活跃,M/E=2.3,粒系0.565,红系0.315,呈大致正常骨髓象。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3岁。因“乏力、四肢皮肤淤点、淤斑3个月”于2005年9月7日收入我科。患者于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乏力、皮肤淤点、淤斑,反复发作。入院体检:皮肤可见散在淤点、淤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压痛阳性,肝、脾肋下均4cm;血象Hb114g/L,WBC59.8×10^9/L,PLT 9×1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占0.82,该类细胞胞体大小不等,可见伪足,浆量多,浆内可见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2例自身免疫病并发PC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12例自身免疫病合并PCP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2例、咳嗽9例、咳痰9例及明显呼吸困难12例,并呈进行性加重,血气分析均显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双肺间质纹理改变和斑片影。外周血T细胞总数(0.44±0.31)×10^9/L、CD4^+T淋巴细胞(0.120±0.079)×10^9/L、CD8^+T淋巴细胞(0.248±0.252)×10^9/L,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倒置,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复方磺胺甲嗯唑和糖皮质激素、给氧、辅助通气治疗后,3例好转,9例死亡。结论自身免疫病合并PCP病死率高,当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Ⅰ型呼吸衰竭及胸部X线片示肺间质浸润,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时,应警惕合并PCP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低热5d于2005年9月9日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余未见异常。血象WBC1.6×10^9/L,Hb65g,/L,RBC 1.93×10^12/L,网织红细胞(Ret)0.165,PLT6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常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骨髓病理: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ZD7155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PaTu8988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浓度为5×10^-11、5×10^-10。、5×10^9、5×10^-8、5×10^-7和5×10^6mol/L的ZD7155在同一时间点和5×10^-8mol/LZD7155在不同作用时点对人胰腺癌细胞系PaTu8988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ZD7155作用前后PaTu8988细胞周期变化,电镜观察ZD7155对PaTu8988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ZD7155对PaTu8988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MTT显示ZD7155的抑制率随着浓度增大、时间延长而增加。浓度分别为5×10^-11、5×10^10、5×10^-9、5×10^-8、5×10^-7和5×10^6mol/L的ZD7155在与PaTu8988细胞作用48h后,对其的抑制率分别为9%、18%、30%、51%、60%和78%。相同浓度(5.0×10^-8mol/L)的ZD7155在与PaTu8988作用后12、24、36、48、60和72h对其抑制率分别为15%、25%、36%、51%、67%和85%。ZD7155对人胰腺癌细胞系PaTu8988细胞周期S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呈剂量依赖性。经与ZD7155共同孵育的细胞电镜下可见细胞核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形成,而且随浓度升高而愈明显,细胞形态学未发生改变。结论ZD7155在体外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周期S期以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且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Yang K  Liu QF  Fan ZP  Sun J  Xu D  Wei YQ  Zhang Y  Meng F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35-139
目的探讨血缘供者(RD)与非血缘供者(UR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白血病的差异。方法115例白血病患者接受HLA血清学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患者的T细胞与B细胞重建情况。结果接受骨髓移植的RD-HSCT和URD—HSCT组WBC〉1.0×10^9/L分别为移植后(13.1±2.4)d、(16.3±3.0)d;PLT〉20×10^9/L分别为移植后(14.9±6.6)d、(20.2±7.3)d,两组WBC和PLT重建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42);接受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RD-HSCT和URD.HSCT组WBC〉1.0×10^9/L分别为(12.5±2.9)d、(13.1±4.1)d(P=0.488),PLT〉20×10^9/L分另Ⅱ为(12.2±4.2)d、(15.7±7.1)d(P=0.020)。移植后1、3、6、9、12个月CD;CD;,1个月CD45RA^+CD4^+,3个月CD;CD;重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Ⅱ~Ⅳ度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45.5%、52.3%;45.3%、63.2%;GVHD的病死率分别为6.1%、1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移植后复发率分别为18.2%、11.4%(P=0.424)。两组移植后早期感染率分别为42.4%、47.7%(P=0.696)。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8±6.9)%、(61.6±7.7)%(P=0.133),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3±6.9)%、(56.8±7.9)%(P=0.177)。结论URD-HSCT治疗白血病具有和RD-HSCT近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结核性胸腔积液及恶性胸腔积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与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并探讨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局部免疫机制。方法47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及34例肺癌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于第1次抽液时留取胸腔积液,ELISA法检测sIL-2R及TGF-β1的浓度,Ficoll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抗体标记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47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与34例肺癌并恶性胸腔积液中C0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74+0.6)%、(21.1±2.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中sIL-2R浓度分别为(563.2±92.61)ng/ml,(390.12±101.12)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胸腔积液中TGF-β1的水平(88.4±16.7mg/L),显著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组(40.3±3.6mg/L),结核性胸腔积液中sIL-2R、TGF-β1浓度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sIL-2R及TGF-β1可作为判定结核或恶性胸腔积液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5岁。因反复头痛、发热13d入院。病初有寒战、发热及咽痛,最高体温达38.2℃,头痛以前额持续性疼痛为主,伴纳差、恶心、呕吐,呈非喷射状。入院体格检查:神清,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稍有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阴性。实验室检查:血WBC6.71×10^9/L,中性粒细胞5.2×10^9/L,嗜酸粒细胞0.02×10^9/L。  相似文献   

12.
何深  匡霞  汪玉兰 《山东医药》2007,47(27):146-148
对5例急性白血病及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白体干细胞移植,其中3例为白体骨髓移植(ABMT),3例为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所有患者均在+7d开始应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静滴,300彬d,中性粒细胞(AnC)〉1.0×10^9/L时停用。本组ANC〉0.5×10^9/L的平均时间15.2d,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20.7d。动员后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达到移植需要,移植过程顺利,造血功能重建良好。提示国产rhG-CSF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72岁。因面红3个月,检查发现红细胞增高伴骨髓浆细胞增多1个月收住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于2005年下半年出现面红、结膜充血,无眩晕、视力下降、乏力、盗汗、骨痛、鼻及牙龈出血、体重减轻等不适。在外院检查发现Hb明显增高。血象Hb208g/L,RBC7.83×10^12/L,红细胞压积(HCT)0.636,WBC7.14×10^9/L,PLT130×10^9/L。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积分14,骨髓检查示红系增生活跃,占0.36,浆细胞明显增生,可见双核及多核浆细胞占0.14。考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伴浆细胞明显增高。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46XX。尿本周蛋白阳性,X线检查示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及骨质疏松。尿检尿λ轻链879mg/L,κ轻链8.22mg/L,尿κ/λ比值:0.01。尿量2600ml/24h,λ轻链2.29g/24h。血清免疫电泳提示:IgD未见,λ在中γ区可见异常浓集区带;结论:游离λ轻链。予羟基脲口服降低红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胡建英  王雅敏  黄婷 《山东医药》2008,48(46):59-61
选择哮喘患者63例(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组33例,哮喘缓解期组30例)及健康对照组22例。测定三组肺功能,对诱导痰进行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分析VEGF与嗜酸粒细胞、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为1.8(0.7-2.9)×10^9/L、(4.8±1.1)μg/L,哮喘缓解期组为0.8(0.3—1.3)×10^9/L、(2.1±40.6)μg/L,健康对照组为0.0(0.0—0.1)×10^9/L、(0.9±0.2)μg/L。三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患者诱导痰中VEGF水平与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52,P〈0.01),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呈负相关(r=-0.41、-0.56,P均〈0.01)。认为哮喘患者肺组织中VEGF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哮喘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1岁,因发热、腰痛5d入院。入院时体温最高38.8℃,伴腰痛及消化道症状,妊娠24周,活胎。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110次/min,BP103/47mmHg(1mmHg=0.133kPa);腋下无出血点,皮肤注射部位可见瘀斑,球结膜轻度水肿,咽部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肾区有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WBC26.8×10^9/L,RBC3.25×10^12/L,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7岁。2005年12月21日以“黑便20余天,呕血1d”入院。患者入院前20多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黑便,呈柏油样,每次量约50g,每日1~3次不等。入院前1d呕暗红色血性物2次,每次量约250ml,无腹痛、反酸、嗳气等。体检:BP100/40mmHg(1mmHg=0.133kPa),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坦,左上腹可触及一约7cm×8cm大小肿物,质韧,可活动,与腹壁无粘连。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1.19×10^12/L,Hb26g/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4^+CD25^+T调节细胞(Treg)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通过其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治疗前后的变化,了解抗TNF-α制剂治疗AS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纳入的10例AS患者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治疗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腹部皮下注射,50mg,每周1次×8周。健康志愿者10名,分别抽取外周血10ml,常规分离淋巴细胞惮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 T细胞数量、CTLA-4表达。结果治疗前AS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CD4^+T为(24+9)%,高于健康志愿者和经rhTNFR—Fc治疗后的患者(P均〈0.05)。AS患者CD4^+CD25^high/CD4^+T淋巴细胞为(6±6)%,亦高于健康志愿者和经rhTNFR—Fc治疗后的AS患者(P均〈0.05)。AS患者CTLA-4为0.15±0.15,高于健康志愿者和治疗后AS患者(P均〈0.05)。结论 在AS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数量升高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CD4^+CD25^+Treg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于抗TNF-α治疗前后病情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3岁。因发热7d,少尿3d入院。体检:神清,体温37.5℃,心率144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98/52mmHg(1mmHg=0.133kPa)。球结膜充血,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双肾叩击痛(+)。WBC17.1×10^9/L。Hb165g/L,PLT40×10^9/L。血Na^+ 126.8mmol/L.K^+ 4.33mmol/L,血尿素氮23.9mmol/L,肌酐620.3μmol/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免疫和多房棘球绦虫(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疫苗皮下注射组、鼻腔接种组、空载体对照组、卡介苗(BCG)对照组和磷酸缓冲液(PBS)对照组。疫苗免疫8周时用Em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 疫苗皮下注射组和鼻腔接种组的脾CD4^+T细胞亚群比值分别为0.345±0.018、0.314±0.014,与PBS对照组(0.216±0.027)比较明显增高(q值分别为3.93、3.76,P〈0.01);CD8^+T细胞亚群比值分别为0.091±0.005、0.083±0.007,与PBS对照组(0.085±0.018)比较无明显变化(q值分别为0.92、0.89,P〉0.05);CD4^+/CD8^+亚群比值分别为3.81±0.30、3.80±0.44,与PBS对照组(2.75±1.08)比较明显增高(q值分别为3.25、3.06,P〈0.01)。皮下注射组的CD4^+和CD8^+T细胞亚群数目显著高于鼻腔内接种组(q值分别为3.52、2.63,P〈0.01或〈0.05)。结论 CD4^+T细胞亚群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诱导的小鼠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因车祸致右大腿伤,疼痛并功能障碍1天人院。体检:T36.5℃,R18次/min,P87次/min,BP126/78mmHg,SpO298%,神志清楚,心肺、腹部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右大腿肿胀畸形。股骨X线片:右股骨上段1/3处粉碎性骨折;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3.9×10^9/L,N0.833,Hb99∥L,PLT80×10^9/L;血清白蛋白28g/L,血生化各项未见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