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传统及非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SLE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SLE并发冠心病的患者32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时选取与其年龄和性别匹配的SLE但无冠心病症状或事件记录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对冠心病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传统危险因素、SLE情况等方面对2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例并发冠心病的患者中12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11例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0例存在>75%的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多支病变多见.与无冠心病的对照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冠心病组患者具有更多的传统危险因素个数[(3.9±1.8)和(2.0±1.6)个,P<0.01],其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绝经及吸烟患者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SLE相关因素方面:冠心病组患者SLE病程更长[12.0(6.3~19.8)和2:0(0.8~9-0)年,P<0.01],糖皮质激素应用总量更多[28.8(0~49.8)和24.0(0~24.6)g,P<0.05];对照组患者补体C3水平更低[(750±364):和(598±267)mg/L,P<0.05]:SLE相关的脏器受累、其他免疫学指标、狼疮疾病活动性评分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所具有的传统危险因素的数量及SLE病程是SLE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SLE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常见病理改变.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SLE的病程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财传统危险因素的控制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SLE病程的延长,更应该加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监测与防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lupus patients with CHD and 64 age and sex-matched lupus patients without CHD from a total of 1792 in-patients with lupus from January 1994 to December 2008 were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msis as well as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pu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 of patients.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CHD group was(51±12)years with an average disease duration of((8±6) years、.The most common coronary events we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etio(53%)and non-stable,angina[34%).Among the 12 patients who accepted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of coronary artery,11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atheroselerosis lesions and 1 had thrombosis in coronary arteries.Their atheroselerosis lesions were severe,which manifested as diffuse stenosis and severe calcification.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he CHD group patients had mor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3.9±1.8)vs(2.0±1.6),P<0.01 j as well as higher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postmenopausal and smoking(P<0.05).Meanwhile,the CHD group patients had longer SLE duration[12.0(6.3~19.8)vs 2.0[O.8~9.0)years,P<0.01)J,higher C3 level[(750±364)vs(598±267)mg/L,P<0.05]and higher totalprednisone dose[28.8(0~49.8)vs 24.0(0~24.6)g,P<0.05]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out CH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auto-antibodies,SLE disease activity,organ damage,average Drednisone dose and cyclophosI,hamide us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Multi-variate analysls showed mor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OR:1.62)and longer SLE duration(OR=1.09)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HD.Condusion Atherosclerosis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change of coronary in lupus patients with CHD.Traditional risk fl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lupus duration are identified to b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HD in SLE patients.Early interventions for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nd appropriate control of lupus are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2-01至2010-06期间我院近8年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特点.结果:76 457例次冠心病患者中合并SLE患者26例次(17例),占住院率0.03%.其中有15例患者先诊断SLE合并冠心病且资料完整被纳入分析,女男比2/1,SLE发病年龄(40.8±2.3)岁,冠心病首发病年龄在女性(55.60±9.10)岁,男性(55.00±13.67)岁.女性闭经年龄(47.4±5.7)岁(36~55岁).其它主要合并症:心肌梗死14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0例),高血压7例,高脂血症13例,心力衰竭7例,尿蛋白阳性7例,血沉快7例.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示:三支病变7例,冠脉闭塞10例.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者8例,中量反流3例均为二尖瓣.心包渗出(积液)1例.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宽10例,肋膈角变钝者6例.4例行介入治疗,2例失败,4例择期行搭桥术,其中脑复苏困难1例.结论:SLE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广泛、严重,闭塞率高,易合并心功能不全.SLE女性绝经早,发生冠脉病变年龄早,多有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肺、胸膜、肾脏、神经系统累及.SLE活动可能是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近20年来,SLE全因病死率在不断下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SLE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SLE合并冠心病(coronary hearty disease,CHD)是心血管事件主要表现形式,往往起病早、病变重、病死率高。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是降低其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Evan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7月SLE合并Evan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SLE并发Evans综合征患者22例,占同期SLE住院患者3400例的0.65%。其中男3例,女19例,平均35.1岁(16~53岁)。22例患者中以血液系统受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为首发表现的11例(50%),确诊SLE后诊断Evans综合征者6例,二者同时诊断的5例。SLE并发Evans综合征时,患者往往有多系统受累,表现为肾脏受累13例(59.1%),皮肤黏膜受累、关节炎各9例(40.9%),神经系统受累4例(18.2%),胃肠道、肺部受累各2例等。Evans综合征多发生于SLE活动期,患者平均狼疮活动指数评分(11.45±7.6)分(3~30分)。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5例(22.7%)。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20例好转,2例无效者应用利妥昔单抗后好转。结论 SLE合并Evans综合征罕见,发生于SLE多系统受累及活动期。部分患者以ITP或AIHA为SLE首发表现,应及时筛查多种自身抗体,并定期随访密切观察,以期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问题。方法对6例女性SLE合并ACS患者(年龄23~54岁,SLE病史5~13年,激素应用时间≥2年)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三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2例、单支病变2例。前降支均有累及。6例患者共植入支架9枚,手术成功率100%。对6例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了3~6个月的临床随访,有4例患者有心绞痛复发而再住院,复查CAG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ISR)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DES)的2例患者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SLE合并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DES是否有助于此类患者治疗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1998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SLE合并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淋巴瘤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结果 SLE合并ML患者共9例,占同期SLE入院患者的0.18%;其中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2例;SLE平均发病年龄43.1岁(24~57岁),SLE平均确诊年龄为44.7岁(29~57岁),淋巴瘤平均确诊年龄为48.7岁(39~63岁),SLE发病到合并淋巴瘤病程均数为3.8年(1~15年)。淋巴瘤病理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主,共7例,占77.8%(7/9),且淋巴瘤结外受累多见,共7例,占77.8%(7/9)。淋巴瘤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髓等部位均可发生,其中胃肠道受累3例,支气管和肺受累2例,骨髓受累2例。SLE合并ML患者中100%出现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发热。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9例患者中6例补体减低,9例乳酸脱氢酶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大于100mm/h。SLE合并ML的患者6例对化疗敏感,4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淋巴瘤消化道受累;2例诊断淋巴瘤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当SLE患者出现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ESR持续大于100mm/h,乳酸脱氢酶持续偏高者需警惕SLE合并淋巴瘤的可能。当SLE合并淋巴瘤时结外受累多见,SLE合并ML多数对化疗敏感,但消化道受累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及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结果 SLE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明显升高.SLE合并冠心病患者84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38例,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22例.SLE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20.3)mg/mL vs.(18.6±18.2)mg/mL vs.(12.7±11.5)mg/mL,P<0.05].结论 SLE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是多支、严重病变,易合并心功能不全.SLE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显著增高可能是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肌受累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肌受累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共13例SLE心肌受累病例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SLE心肌受累发生率0.52%,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37.7±5.8)%和(40.9 ±7.1)%(P=0.002),抗rRNP抗体与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显著相关(r=0.843,P=0.001).cTnI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善相关(r=0.656,P=0.036).结论 SLE心肌受累仍属罕见病,预后较差,心脏超声可早期诊断并监测病情,激素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一些血清学指标与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因其缺血性胸痛的症状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所引起的心包炎相混淆,故临床极易漏诊.本文就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晚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晚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并与早发SLE患者进行比较,以探讨晚发SLE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0~2004年于我院就诊的晚发SLE患者21例,并随机选取了同期40例发病时年龄〈50岁的患者作为早发SLE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结果晚发SLE占所有SLE患者的6.18%。晚发SLE组性别比例女: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P〈0.01),且一些临床表现较少见:关节炎(P〈0.01);蝶形红斑(P〈0.05);肾脏受累(P〈0.01)。实验室指标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更高(P〈0.05),而低补体C3血症较早发SLE组低(P〈0.01)。治疗方面,晚发SLE组较少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结论晚发SLE的临床表现多较轻,治疗上较少需要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假性肠梗阻十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发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武汉同济医院2001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随访的10例SLE伴发IPO的临床资料,按1:2比例选择20例同期收治性别、年龄相配,无IPO伴发的SLE病例对比分析。并搜寻国内、国外(仅限于英文)相关病例40例一并综述。结果10例IPO中,以IPO为首发表现的病例数、IPO合并泌尿系统损害及治疗后稳定病例数分别为1、5和4例,综述文献三者比例分别为46%,64%和46%。与不伴有IPO的单纯SLE病例相比,伴发IPO者其外周血白细胞数相对较高(8.1±5.2vs4.0±1.8,P<0.05),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则较低(6.1±2.2vs9.6±1.8,P<0.01),其他病情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PO可为SLE的首发表现,但往往也是SLE病程中的一种并发症,它常与泌尿系统的病变相关联。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能够迅速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眼部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眼部损害的发生率、表现形式以及与SLE疾病活动性、其他系统损害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12月期间住院SLE患者152例,其中有眼部损害者34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其中无眼部损害的SLE 48例为对照组,详细记录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器官受累情况、眼部体征、外周血自身抗体以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结果 152例患者中34例出现眼部损害,发生率22.4%.其中女性31例,平均年龄35.6岁,平均SLEDAI评分(18±7)分.16例(47%)患者眼部损害出现在SLE病程1年以内.最常见的眼部表现是眼底病变23例(68%),其中13例视网膜病变(11例双眼,2例单眼),9例视网膜血管病变(7例双眼微血管病变,2例单眼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管栓塞),1例双眼脉络膜萎缩,其他眼部表现包括8例Schirmer's试验异常(6例双眼,2例单眼),1例视神经病变(单眼),4例视野缺损(2例双眼,2例单眼),1例巩膜炎(双眼),1例虹膜睫状体炎(单眼),1例青光眼(单眼),4例角膜炎(3例双眼,1例单眼),3例结膜炎(2例双眼,1例单眼),1例睑缘炎(双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皮疹发生率更高,其他系统损害、SLEDAI及自身抗体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剂治疗后27例(79%)眼部症状或体征好转.结论 SLE患者眼部病变并不少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重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SLE相关性眼部损害可出现在疾病早期,甚至先于疾病出现,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有效改善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的SLE患者135例.利用动脉僵硬度检测仪测定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采集心血管相关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SLE相关因素.利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动脉僵硬度增高的SLE患者其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平均动脉压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僵硬度增高的SLE患者其肌酐清除率低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病程和羟氯喹使用疗程长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P均<0.05),静脉使用环磷酰胺的比例高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SLE患者[OR =3.04,95% CI:1.230 ~7.514,P=0.013].(2)对上述混淆因素进行调整后,年龄[OR=4.56,95% CI:1.863 ~ 11.130,P=0.000]、平均动脉压[OR=1.12,95%CI:1.055~1.196,P=0.000]、SLE病程[OR=1.20,95% CI:1.050 ~1.367,P =0.007]以及静脉使用环磷酰胺比例[OR=2.86,95% CI:1.364 ~5.979,P=0.005]是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SLE特异性相关因素均与SLE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种有特征性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的神经精神综合征.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复习文献,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 分析4例确诊为SLE合并PRES患者的临床特点,收集其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4例和文献报道共48例SLE合并PRES患者,发生高血压为42例(88%),血肌酐升高为30例(63%),39例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81%).头痛46例(96%),视觉障碍28例(58%),意识障碍20例(42%),癫痫发作43例(90%),CT及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多发病灶主要位于双侧枕叶、顶叶、额叶、颞叶和小脑.降压和及时处理诱因症状可缓解.结论 PRES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常与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相关,SLE合并PRES若能快速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可使症状缓解,病变可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选取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因不明原因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入消化科住院并最后确诊为SL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按1:2比例选取以发热、关节痛等为主诉的风湿免疫科同期住院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研究组31例(其中女性27例)、对照组62例(其中女性55例).经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研究组以腹痛(OR=7.91)和腹泻(OR=6.26)症状最为常见,确诊之前的病程较对照组长(OR=1.41),体重下降较对照组明显(OR=1.37),但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OR=0.88)和尿红细胞阳性(OR=0.56)不如对照组明显.结论 临床应注意识别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6.
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25例SLE(男性38例,女性287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将男性SLE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与女性SLE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在肾外临床表现方面,男性多浆膜腔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关节痛、蝶形红斑、口腔溃疡、神经精神狼疮的发生率均明显较女性低,非感染性发热、脱发、光过敏、雷诺现象的发生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肾脏受损方面,男性患者肾脏损害发生早,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1年内误诊为原发性肾脏病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③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男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较女性高,而抗ENA总抗体、抗Sm抗体、贫血及高γ球蛋白血症发生率男性明显较女性低,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RNP抗体阳性率、C3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及白细胞减少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SLE以肾损害发生早、误诊率高-肾外临床表现不典型为特点,临床上要注意男性SLE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症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并发重症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 ,并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ITP)急性发作进行对比。方法 比较SLE并发重症血小板减少组 (SLE组 )和CITP组病人的出血情况、血小板相关抗体、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程度、对泼尼松(≥ 1mg·kg-1·d-1)联合长春新碱近期治疗效果等的差异。结果 SLE组出血程度轻 ,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 ,而CITP组出血程度重 ,以黏膜和脏器出血为主 ;两组间血小板相关抗体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SLE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显著低于CITP组 (P <0 0 5 ) ,巨核细胞成熟被阻碍在颗粒巨核细胞阶段的程度低于CITP组 ;SLE组泼尼松 (≥ 1mg·kg-1·d-1)联合长春新碱的近期疗效明显低于CITP组 (P <0 0 5 )。结论 SLE并发重症血小板减少在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程度、出血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与CITP均有显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D-二聚体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C  Mu R  Ren LM  Fan WQ  Ren CJ  Li ZG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39-1042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261例SLE患者,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SLE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除外合并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异常、妊娠及外伤等可能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261例SLE患者中入选205例,其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达69.3%(142/205).(2)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598,P=0.000),并与抗双链DNA抗体阳性、C反应蛋白(GRP)升高、补体C3、补体C4降低等有一定相关性.(3)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脏器损伤比例增加,狼疮性肾炎(58.5%比38.1%)、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18.3%比4.8%)明显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4)伴有血栓形成的SLE患者均有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不合并血栓形成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正常.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见于SLE活动期及有重要脏器损伤者,并不必然提示血栓形成.但是,伴发血栓形成的SLE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