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及马尔尼菲青霉病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患者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少于200个/μl时,容易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特别是CD4^+少于50个/μl时,常有混合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及马尔尼菲青霉病(PSM)1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2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通过对12例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12例AIDS合并PSM的住院患者的资料。PSM的确诊依靠培养和病理检查。结果本组患者以反复发热、咳嗽、消瘦、腹泻、贫血、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尤其是皮肤坏死性丘疹为临床特点,外周血CD4计数均少于0.1×109/L。结论遇上述情况时应考虑PSM并行相关检查,此对PSM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组1例极可能是江西首次发现的AIDS合并PSM。 相似文献
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例 1 患者男性 ,2 8岁 ,1999年 12月开始出现持续畏寒、发热 3个月余入院。承认有吸毒史。查体 :体温39 0℃ ,全身皮肤脓疱疹 ,头面部可见广泛密集分布的 0 3~ 0 5cm皮肤丘疹 ,颈部皮肤可见溃疡 ,口腔黏膜广泛溃疡 ,牙龈肿胀。胸片示 :双肺感染。血常规 :白细胞 3 0×10 9/L ,中性粒细胞 0 82 ,淋巴细胞 0 16 ,血红蛋白 4 6g/L ,痰培养为白色念珠菌 ,3次血培养均为马尔尼菲青霉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检测多次阳性 (广东省艾滋病监测检验中心确认 ) ,确诊后未治疗自动出院。例 2 患者男性 ,38岁 ,发热咳嗽 2 0天 ,活动后气…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患者女性,28岁,已婚,无业。曾以发热20d,伴咳嗽、腹胀及头晕入院。当时体检:重症贫血,皮疹,双侧颈淋巴结可触及,肝、脾显著肿大。骨髓涂片查见圆形小体,主要位于巨噬细胞中,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用氟康唑400mg/d,分2次服,治疗50d,脾脏很快缩小,其他症状及体征相继消失而出院。但不久原病复发又住进医院,再用氟康唑治疗无效,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受中华内科杂志1998年12期《评组织胞浆菌病六例》启发,对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真菌培养与文中所述吻合,遂请笔者会诊。会诊发现患者面色苍白,重病容,散在性坏死性丘疹,中央脐状下陷结黑色痂皮,… 相似文献
5.
6.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是法国Capponi等1956年从越南的竹鼠(Rhizomys sinensis)中分离出的一种青霉。是唯一具有温度双相性的青霉,既能像大多数真菌一样在常温(30℃以下)腐物寄生,还能在37℃的较高温环境中生长,因而具有深部致病力,已成为很重要的人类致病菌。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少见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马尔尼菲青霉病 (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 (Penicilliummarneffei,PM )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深部真菌病 ,该菌为条件致病菌 ,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引起皮肤淋巴结和内脏致命性感染而致病 ,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累〔1〕,而且在AIDS病人中有增多趋势。自1973年Disalvo〔2〕报道人类首例自然感染病例以来 ,至今全世界大约有 10多个国家相继报道该病。1 发展史195 6年Cappori〔3〕等最先报告从越南野生中华竹鼠肝中分离出PM ,195 9年Segr…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双相菌条件性致病菌,95%以上竹鼠体内携带有马尔尼菲青霉菌[1],人一旦染上即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orneffei,PSM).马尔尼菲青霉菌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如广西、广东、香港、台湾等,PM是HIV/AIDS患者的一种机会性致病菌,PSM仅次于结核的第二大机会性感染性疾病[2],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7例,经过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0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资料.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近年来逐年增加,呈多部位播散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消瘦、咳嗽、咳痰、皮疹、脾大为主,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计数多数(91.09%)<50个/μl;特征型皮疹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皮肤活检、血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应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疗效较好,长时间二级预防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降低复发率.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已成为广东地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发生于CD4 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确诊需多部位取材培养或活检,治疗推荐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14.
15.
本院确诊了2例AIDS合并马尔-菲青霉菌病(PSM)患者。取患者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骨髓涂片巨噬细胞内有大量有横隔的病原体,血液培养为双相真菌,25℃青霉相生长并产玫瑰红色素,显微镜下部分菌丝有典型帚状枝生成。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两患者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17.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4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41例(100%),消瘦41例(100%),贫血38例(92·7%),皮疹30例(73·2%),咳嗽25例(60·9%),淋巴结肿大22例(53·7%);41例患者中,39例外周血CD4 <50×106/L,1例CD4 105×106/L,1例CD4 86×106/L;所有病例血液中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24例骨髓、9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5例纤支镜活检组织、5例死亡病例多个病理组织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等治疗,治愈30例,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二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以发热、消瘦、贫血、皮疹、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CD4 计数小于50×106/L的患者,二性霉素B可作为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对12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常见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血常规血红蛋白偏低,女性100%贫血,男性71.7%贫血;白细胞较低,平均值为5.6×10^9/L,〈4×10^9/L占50%(60/120);流式细胞计数CD4+细胞明显降低,平均值为26×10^6/L,〈50×10^6/L占88.3%(106/120)。被调查病例中CD4+细胞〈50×10^6/L时,易发生病原微生物机会性感染。结论大多数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CD4+细胞明显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降低,常发生机会性感染,常出现两种或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临床及治疗转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提高对本病认识,分析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以来确诊的8例AIDS合并PSM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口腔黏膜白斑、浅表淋巴结肿大、丘疹性皮损、贫血、腹痛、肝肿大、脾肿大、生殖器疱疹、皮下结节、剧烈骨痛。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血细胞减少。胸片表现不典型,主要以间质性或实质性病变为主。真菌培养: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组织细胞外真菌长,弯曲,有横膈的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CD4明显减少,HIVRNA值高。结论AIDS合并PSM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征,培养真菌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见典型帚状枝。合并PSM是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所致感染。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 2006年2月-2011年2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确诊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盗汗、贫血、皮疹、腹痛、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为主;皮疹具有特征性,皮肤活检、血培养阳性率高;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野斑片状或斑点状浸润阴影、弥漫粟粒样结节改变。患者的CD4+淋巴细胞计数均<100个/μL。3例痊愈出院,22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之一,但近年在北方就诊的患者中也并不少见。确诊需多次血培养及皮肤等部位的活检,该病易误诊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治疗上单独使用伊曲康唑也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