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和血栓栓塞关系密切。心房颤动通过破坏生理止血机制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这一机制可通过魏尔啸(Virchow)的“血液成分异常”“血管壁异常”和“血液流动异常”三联征来解释。左心耳因其复杂的形态结构和特殊的功能特点,成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提高对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对心房颤动血栓形成风险进行危险分层,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卒中是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常见原因,目前急性期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动物实验为人们认识脑梗死病理生理改变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对人类卒中开展新药的防治研究。质子磁共振频谱可以检测脑代谢异常。为此,作者于1994年6月~1997年2月按照英国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计...  相似文献   

3.
警惕抗结核药物引起血液系统的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1月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的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812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115例(2.4%),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44.4%),其次是全血细胞减少(22.6%)及白细胞合并血小板减少(10.4%)。罕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结论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以利福霉素类引起最常见,其次为吡嗪酰胺、异烟肼。既可引起血液系统中的一种有形成分改变,又可引起全血系统的异常,严重者引起死亡,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4.
感染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研究提示,卒中后继发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参与了感染的形成,被称之为卒中诱导免疫抑制综合征(stroke—induced immune depression syndrome,SIDS)。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卒中后血液和脑脊液内可同时出现微核糖核酸(micro ribomucleic acid,  相似文献   

5.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之一:血液异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血液异常占青年缺血性卒中的1% ̄25%,有关这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蛋白C、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抗磷脂抗体阳性及脂蛋白(a)增高等,有可能参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对此进行积极探讨,对预防和治疗青年缺血性卒中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之一:血液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血液异常占青年缺血性卒中的1%~25%,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蛋白C、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抗磷脂抗体阳性及脂蛋白(a)增高等,有可能参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对此进行积极探讨,对预防和治疗青年缺血性卒中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血栓形成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形成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检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包承鑫血栓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血液成分、血管壁及血液流动的异常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基本病理原因。在上述病理状态下,产生许多特异性的产物,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可检测这...  相似文献   

8.
卒中是儿童残疾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危险因素与病理生理学过程与成年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儿童动脉性缺血性卒中(arterial ischemic stroke,AIS)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脑动脉病、心脏疾病、血液系统和代谢性疾病、感染以及遗传因素.AIS的临床表现因年龄、基础病因和卒中部位而异.在经过充分检查之后,90%以...  相似文献   

9.
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因此, 及时准确地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情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廉价、无创和多功能技术, 脑电图能直接反映脑功能和代谢的异常状态, 对脑血流减少引起的脑损伤更为敏感,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缺血性卒中后脑电图改变以及与缺血性卒中转归相关的特征性脑电图改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相关性血栓栓塞与炎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发病因素除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成分异常有关外,还与炎症密切相关。文章就心房颤动相关性血栓栓塞的炎症表现以及炎症指标与血栓栓塞前的高凝状态、临床高危因素、超声心动图异常和有关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确定卒中类型,弄清卒中发病机理是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础。大多数专家认为引起缺血性梗塞有三大原因:血栓、栓塞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是世界范围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约70%~85%的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发生的不可逆损害。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缺血区血液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细胞死亡,恢复神  相似文献   

13.
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无创性地对运动功能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对照研究提示,卒中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异常程度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轻重,而且是预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的有价值的指标,有助于阐明卒中后运动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第1个月,卒中是主要死亡原因,但1年后,非卒中性的心血管病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如能识别卒中患者处于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状态,则可预防或延长心脏性死亡事件的发生。作者研究了单个导联的QTc能否预测卒中存活的心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5.
在JAMA的一篇社论中,美国韦克福里斯特大学巴普蒂斯特医疗中心的Toole指出,美国的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更多的人面临卒中的风险,除非出现新的方法来降低卒中发病率,否则卒中将超过心肌梗死和癌症成为长期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病将不再是最常见的猝死原因,而让位于日益增加的因卒中致残和血管性痴呆的老龄人群。  相似文献   

16.
肺炎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并发症,可使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增高3倍。吞咽困难是卒中后肺炎的一个常见原因,一些卒中治疗指南均建议在患者进食前进行吞咽评价。然而,对吞咽困难筛查的强度和哪些患者应进行筛查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1月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的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812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115例(2.4%),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44.4%),其次是全血细胞减少(22.6%)及白细胞合并血小板减少(10.4%)。罕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结论 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以利福霉素类引起最常见,其次为吡嗪酰胺、异烟肼。既可引起血液系统中的一种有形成分改变,又可引起全血系统的异常,严重者引起死亡,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8.
<正>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的致死原因,缺血性卒中所占比例高达70%~80%,发病率以年8.7%的速度增长~([1])。随着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缺血性卒中可引起机体内分泌代谢的改变,尤其甲状腺抗体滴度异常较为常见,已成为目前神经内分泌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就甲状腺相关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估计有200万患者。Af显著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危险,卒中的发病率可增高5倍,15%~20%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可能由非风湿性Af所致,在一般人群中,栓塞性卒中危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Af是大于75岁老人中最主要栓塞性卒中的原因。Af患者主要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其主要机制是继发于左心房淤滞物的栓塞,特别是左心房附属物,Af患者血栓形成与附属物内血流速度有关,左心房内附属物几乎是Af患者心脏内唯一的血栓部位。2/3脑缺血事件,或许所有血管事件的一半均与心房内血栓有关。Af患者卒中的其他原因为复合存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和瓣膜异常,值得注意的是许多Af患者的多数危险因素也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儿童卒中常见[1],在过去20年里,抗磷脂抗体(APLA)一直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所有缺血性卒中中,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常见,而后循环则最为罕见[2].本文报告1例APLA引起的儿童基底动脉尖卒中。l 病例报告 患儿,男,8岁,因发热4天突发失明12小时人院.无癫■、神志改变、头痛或呕吐史.无眼痛或幻视,入院时发热。全身周围血管搏动正常,血压正常.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儿间歇出现嗜睡,双侧眼睑下垂伴完全失明。上视麻痹伴左视时水平震颤加重。瞳孔3mm,对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躯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