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股后外侧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应用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方法 选取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股后外侧区外径>0.5mm的穿支,观测股后外侧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其吻合情况;通过血管造影技术显示股后外侧体被皮肤血管分布特点。临床切取游离股后外侧肌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6例,缺损面积10cm×5cm~16cm×7cm。结果 解剖发现股深动脉来源的1~3穿动脉发出恒定的股后外侧皮穿支,穿支血管直径(1.2±0.3)mm,游离血管蒂长度范围6.1~14.3cm,穿支纵向分布于股后外侧区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连线上,并沿此轴线构成股后外侧血管网。临床应用6例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皮瓣一期愈合,供区直接缝合,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质地良好。结论 游离股后外侧穿支皮瓣解剖恒定,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质地优良,可用于四肢部位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4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对穿支血管进行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测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行双侧下肢CTA造影和三维重建,对患者进行术前皮瓣设计并指导术中皮瓣切取;B组术前运用手持多普勒进行穿支血管定位。比较2组穿支定位的准确率、皮瓣切取所用时间,皮瓣切取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皮瓣成活率。结果 A组患者手术按计划顺利进行,皮瓣全部存活。B组19例患者术前探测至穿支,其中2例术中穿支定位与实际切开后发现的穿支位置差异大,术中更改切取方案,向近端延长切口,切取横支穿支皮瓣。1例术中未发现可用的穿支血管,向近远端延长切口后因穿支较细,放弃同侧切取,临时改为对侧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1例设计分页皮瓣,术中发现2例穿支血管未共干,改行组合移植。术后A组和B组各有1例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此2例均成活,其余皮瓣未出现坏死。结论 CTA和三维重建技术联合使用可协助选择和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可以为术中设计和皮瓣切取提供指导,缩短取瓣时间,减...  相似文献   

3.
适形适量改进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洪源  王明刚  褚燕军  汪凯  方泓 《安徽医学》2010,31(5):418-419,F0003
目的探讨通过适形适量精确切取改进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这一改进皮瓣修复头面部及四肢软组织缺损共11例,根据缺损形状及所需组织量,精确切取不同形状、带1或2条穿支血管及不同肌袖组织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较大供区以中厚皮片覆盖。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成话,1例皮瓣远端到约1.5cm表皮坏死,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24个月,供受区外观良好,平整。结论经过适形适量改进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其设计切取灵活,修复效果好,对供区损伤小,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相似文献   

4.
手掌洞穿性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作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对折,形成双岛状皮瓣,吻合血管移植一次修复成功,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方法如下。方法 先行受区清创,然后测量手掌和手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以两侧所需皮瓣长度之和,再增加贯穿伤口的长度2~3cm。作为所切取的皮瓣总长度。皮瓣宽度应比受区创面宽度稍大1cm,按常规方法切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皮瓣设计稍有不同,应将供给皮瓣血供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至发瓣的第一肌皮动脉穿支穿出点。设计在皮瓣中上部,有利于皮瓣远端穿过洞穿性缺损后对折,形成双岛状皮瓣而不使供给皮瓣血供的血管在洞内或对折时受压。同时应注意连同阔筋膜一起切取,也有利于保护血管穿支避免受损。皮瓣游离后,暂不断蒂,将手掌和手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依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伤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及内固定物外露8例。结果:8例共移植16个皮瓣,缺损面积5.0 cm×8.0 cm~15.0 cm×23.0 cm,移植面积7.0 cm×10.0 cm~17.0 cm×25.0 cm;皮瓣携带的穿支数3支2例,2支5例,1支1例,单个穿支最大切取面积12.0cm×20.0 cm;血管蒂长5.5~14.5cm,16个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切取面积大,可携带股外侧肌形成肌皮瓣,是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因此类手术精细,时间较长,故围手术期护理对于皮瓣成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外伤性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14例 ,男 12例 ,女 12例。年龄 :19~ 3 5岁 ,平均 2 2岁。致伤原因 :机器损伤 2例 ,压砸伤 3例 ,交通事故 9例 ;软组织缺损部位 :上肢 4例 ,下肢 10例 ,术中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整套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切取面积量大 16cm× 2 5cm ,最小为 8cm× 10cm。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移植的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 ,全部成活 ,创面得到修复。受区外形及功能良好 (仅有一例女性患者术后皮瓣臃肿做了二期修整术 ) ,供区直接缝合或经植皮后愈合 ,未出现供区肢体的功能障碍 ,疗效满意。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整套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 ,有血管蒂长、口径粗、血管解剖变异少 ,供区较隐蔽等优点 ,切取皮瓣手术中患者取仰卧位 ,麻醉较容易管理 ,且手术中患者一般不需变换体位 ,操作较方便 ,该皮瓣是修复外伤性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供区。缺点 需做显微解剖及显微血管吻合 ,手术操作较复杂 ;女性患者皮瓣可能呈臃肿需做二期手术修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应用于修复四肢皮肤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值修复小腿骨外露4例,足背皮肤缺损9例,手背及虎口的皮肤缺损2例;切取皮瓣的面积为8cm×10cm-10cm×22cm.结果:15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移植皮瓣的外形及功能恢复都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有切取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的变异及处理。方法在52块股前外侧皮瓣切取移植手术中,详细观察该皮瓣血管蒂的有关解剖。结果发现血管蒂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44块、横支5块、股深动脉2块、股动脉1块。12块为肌间隙皮支,40块为肌皮支。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主要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但也存在一些变异。先作皮瓣内侧切口,仔细解剖,寻找血管蒂,根据血管蒂进皮点的高低,作相应切口调整,皮瓣往往能成功切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9月,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下肢创面共12例,其中右胫骨硬化性骨髓炎并贴骨瘢痕6例,左胫骨远端慢性骨髓炎并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同时携带股外侧肌肌瓣填塞骨髓炎死腔),右足背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皮瓣面积最小为14cm×5cm,最大为19cm×1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直接缝合,一期治愈慢性骨髓炎并且供区损伤小,无功能障碍,外形、功能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四肢创面常用的外科皮瓣,解剖恒定,切取简单;若同时携带肌瓣能更好地治疗有死腔或者骨髓炎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探讨游离股前外穿支分叶皮瓣嵌合股外侧肌肌瓣移植修复伴死腔的手部多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本文收集了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入院治疗的8例伴死腔的手部多处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设计并切取股前外穿支分叶皮瓣嵌合股外侧肌肌瓣对其进行修复。8例皮瓣无1例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随访时间6~24个月,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功能良好。供区创面全部1期愈合并愈合良好。结果显示游离股前外穿支分叶皮瓣嵌合股外侧肌肌瓣是修复伴死腔的手部多处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四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的患者20例,择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皮肤缺损面积8cm×6cm~20cm×12cm。皮瓣切取范围10cm×8cm~24cm×12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6例,植皮覆盖14例,与受区神经缝合重建感觉功能的皮瓣11例。结果 20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25个月,皮瓣色泽、外形与受区相似,供区肢体功能无明显受限,11例缝接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因其具有恒定而较长的血管,易于游离吻合,切取面积大供区损伤小、隐蔽以及皮瓣薄、外形好等优点,是一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运用便携式手持超声仪对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体表定位,术中仔细研究穿支血管分布并与术前对比,旨在找到其规律并提供一种安全、简便ALTF穿支血管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实施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手术患者36例。结果 36例股前外侧皮瓣共检测到穿支血管动脉83条,67.5%集中在C、D区。穿支血管主要包括3种类型,其中以肌皮穿支型为主,约占71.1%(59/83)。血管蒂长度与患者的身高有显著关系,身高160cm患者血管蒂长度显著长于身高﹤160cm患者,有统计学意义(t=6.07,P0.001)。女性皮瓣厚度显著厚于男性,相同身体质量指数女性股前外侧皮瓣较男性明显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移植皮瓣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7%。结论便携式手持超声仪可为术前设计皮瓣、提高皮瓣制备成功率提供直观、简便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病例,采用3D-CE-MRA扫描后评价其图像质量,对旋股外侧降支和穿支动脉的起源及走行进行分析,并对血管内径、血管蒂长度和降支起始位置进行测量后,与手术中发现进行比较。结果:3D-CE-MRA显示股前外侧皮瓣供血动脉的起始部位、分布与手术发现一致,经配对t检验分析,降支和穿支的血管内径、血管蒂长度、血管起始位置等的磁共振发现与手术发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3D-CE-MRA能够显示股前外侧皮瓣的动脉信息,可以应用于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术前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进行检测和定位,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例大腿前外侧皮瓣进行了术前检测,并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结果:17例股前外侧皮瓣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穿支血管48条,83.0%的穿支血管位于大腿中1/3。除2支外,其余多普勒超声发现的穿支血管均于术中找到;另有4条穿支血管于术中发现而未被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的阳性率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5.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做术前检查,准确率高,可靠性好,可明确穿支血管的数量并准确定位,皮瓣的解剖和游离更加方便,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5.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 本组10侧标本中,共有44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平均每侧(4.4±1.8)支;其中,肌皮穿支30支(68.2%),肌间隔穿支14支(31.8%).最粗穿支蒂长平均为(10.86±1.18)cm(8.29~14.44 cm),距髂前上棘与膑骨外上端中点平均距离为(3.25±0.69)cm,主要位于该点外上部.源动脉主要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动、静脉外径平均为(3.16±0.59)、(3.08±0.20)mm.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阔筋膜张肌皮瓣游离移植手术Hill等1978年首次报道。该肌血运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覆盖在肌肉上之皮肤由肌肉的穿支即肌皮动脉供给血运,因此它可作为肌肉皮瓣供游离移植之用。阔筋膜张肌为辅助的髋关节屈曲及外旋肌,功能不十分重要,切取后不影响原有功能,而且旋股外侧动脉之升支直径在2毫米以上,吻合血管困难不大,可供游离移植之用。我们于1979年7月为一例左足跟不稳固瘢痕病例施行阔筋膜张肌皮瓣游离移植手术,皮瓣完全成活。  相似文献   

17.
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前外侧皮瓣现已被临床采用,我们据36例手术中所见,对此皮瓣的血管作了粗略的分型,现报告如下。 股前外侧皮瓣的轴心动脉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连同进入股外侧肌的第一穿支长10—12cm,起始部外径2.0—2.5mm。  相似文献   

18.
目的〖KG*2〗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及对下肢肢体功能的影响。 〖HTH〗方法〖KG*2〗选取足部开放性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伴足部骨折。实施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 cm×3 cm~24 cm×12 cm,供区游离植皮或拉拢缝合。 〖HTH〗结果〖KG*2〗60例患者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均顺利存活;创面Ⅰ期愈合57例,延期愈合3例。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供区未见肌力减退,质地及外观满意,触觉及温度觉恢复、活动好,其中55例皮瓣完全不臃肿,有较臃肿和较严重瘢痕形成各5例;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为95%。骨折愈合时间5~12个月,平均8.5个月。肢体功能恢复状况中优35例,良20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7%。 〖HTH〗结论〖KG*2〗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薄,不切取股外侧肌,对供区损伤小,皮瓣质地及外观满意,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能满足对足部创面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穿支皮瓣是修复重建外科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已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的组织瓣供区有上百个,常用的也有好几十个。股前外侧皮瓣位于大腿前外侧,大多数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皮穿支或肌皮穿支供血的皮瓣,该皮瓣具有部位较隐蔽,解剖相对容易,可提供的组织量大,血管蒂长等优点。最早提出股前外侧皮瓣概念并对其作出深入研究的是徐达传[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15例患者仅存在单穿支.根据术中探测结果设计单穿支分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