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损毁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对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弓状核是位于下丘脑基底部的一个很重要的神经核团,含多种神经元和神经肽类物质,而且有丰富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与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内部的神经核团有广泛联系,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如内分泌、摄食、情绪、痛觉和免疫等,弓状核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如何呢?本实验利用化学损毁的方法,探讨了下丘脑弓状核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首先,我们通过在大鼠新生期腹腔注射谷氨酸一钠(MSG),建立了下丘脑弓状核损毁的大鼠模型,然后,在成年期,观察了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结果显示,在弓状核损毁组这些指标均比注射NaC1对照组和正常组降低,并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提示在弓状核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弓状核能够调节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其机制推测如下,①弓状核可能通过释放神经肽类物质与红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从而直接调节红细胞的免疫功能。②弓状核可能通过丰富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影响大脑皮质,大脑边缘系统及下丘脑的调节功能,从而通过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间接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③弓状核可能通过抑制白细胞免疫系统释放细胞因子,来降低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不同脑区核团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束缚制动加灌服番泻叶改良的方法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将24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加味四逆散组和得舒特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c-f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加味四逆散可明显降低大鼠脑皮质和纹状体c-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结论:加味四逆散能够降低c-fos在IBS大鼠不同脑区核团的蛋白表达,干预脑肠轴紊乱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3H-etorphine为配基(示踪剂),用放射自显影方法显示鸦片受体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并观察了针刺对受体分布的影响。根据银颗粒数目,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鸦片受体分布密度分为三个等级:(1)高密度区:脊髓后角胶状质,三叉神经脊髓束核,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内侧隆起核,弧束核、兰斑、中脑中央灰质、缝际核群,脚间核,缰核,下丘脑内侧核、下丘脑外侧核,下丘脑后核,杏仁核群,纹状体,伏隔核及隔区。(2)中等密度区: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中间核,舌下神经核,三叉神经感觉核,前庭核群、被盖背核,黑质,上丘,丘脑内侧核,丘脑外侧核,海马。(3)低密度区:脑干网状结构,大脑皮质等。针刺后,上述各核团与~3H-etorphine的结合量均下降。银颗粒减少30%以上的区域有:脊髓后角胶状质,三叉神经脊髓束核,脊髓中央管周固灰质,中脑中央灰质,缝际大核,缝际背核,脚间核,缰核,杏仁核群、伏隔核、兰斑、迷走神经运动背核等。以上这些核团多是痛觉通路的驿站,或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认为鸦片受体结合的变化可能是针刺镇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罗明富  王萍萍 《针刺研究》1991,16(2):100-102
<正> 室旁核是丘脑下部的重要核团之一。它不但分泌催乳素和加压素等激素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如亮-脑啡肽,β-内啡肽等。另外,形态学研究证明室旁核与间脑、中脑、延髓以及脊髓均有广泛的纤维联系。由此可见室旁核对机体功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近几年该核团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关于室  相似文献   

5.
针灸在治疗胃肠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传输型便秘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中枢核团参与针灸调节胃肠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整理后发现,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涉及杏仁核、室旁核、蓝斑核、中缝大核、迷走神经背核等脑区,其中与边缘系统脑区关系最为密切。但目前研究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对涉及核团的相互作用研究相对较少,中枢核团对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主次关系尚不清晰。因此引入更先进的脑功能成像技术从脑区功能异常角度观察中枢核团与针灸调节胃肠功能的相关性也应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 近代神经解剖学将脑干中缝的核团命名为中缝核或缝际核(Nuclei raphe)。Tabet等又把猫中缝核分为8个核团。DahIstrom等用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大白鼠脑干5-羟色胺神经元胞体的分布,并将其分为9群。而且证明中缝核团  相似文献   

7.
<正> 有关延脑内侧网状巨细胞核与痛和镇痛关系方面的报道前已提及,延脑巨细胞核不仅参与伤害性感受而且与吗啡镇痛有关,它是吗啡镇痛的高敏感区。也有人指出此核团是脑干下行性调制疼痛的重要部位之一。我们过去的工作说明此核团参与针刺抑制内脏痛的整合作用。最近我们观察到针刺诱导可改变该核团神经元的兴奋性,其中部分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可能与巨细胞核通过上行及卞行通路参与痛觉的调制有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9)
目的研究迷迭香酸甲酯在大鼠脑核团内的分布。方法采用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从脑核团匀浆液中萃取迷迭香酸甲酯,HPLC法检测其含有量。条件为YMC ODS C_(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40∶60);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336 nm;柱温25℃。结果迷迭香酸甲酯可透过血脑屏障,在脑核团内形成持续的分布过程。给药后8 min左右,其含有量在大多数脑核团内达到峰值。结论迷迭香酸甲酯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脏病变时可引起耳壳低电阻点的生成。为了探讨中枢核团是否也参与了耳壳低电阻点的生成,我们用慢性电极埋藏兔耳后,电刺激中枢核团,观察耳壳低电阻点的生成情况,结果证实了中枢核团在不等程度上参与了耳壳低电阻点的生成。其中以与内脏活动关系较密切的核团,对耳壳低电阻点生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疗效显著,但其中枢机制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聚焦在某些中枢核团,如迷走背核复合体(DVC)、中缝大核(NRM)、蓝斑(LC)、背侧网状亚核(SRD)、下丘脑室旁核(PVN)、小脑顶核(FN)、中央杏仁核(CeA)等。核团之间是否通过某种相互联系参与针刺调节胃功能尚不清楚。进一步整理相关文献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许多脑区或核团都与胃功能密切相关,如DVC、NRM、臂旁核(PBN)、L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小脑、PVN、弓状核(Arc)、海马、CeA等,这些核团相互之间大多数都有一定的纤维联系,其中以DVC为基本中枢,其他核团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DVC参与对胃功能的调控。针刺调节胃功能是否也以DVC为关键靶点,其他核团直接或间接与DVC形成某种神经环路参与针刺对胃功能的调控?如探讨CeA-DVC神经环路参与针刺调节胃功能的可能性。因此引入更先进的光遗传、化学遗传等技术,从神经环路角度以DVC为中心开展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机制的研究将成为下一步的重点,以实现运用现代神经科学技术阐释腧穴配伍的中枢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 以往不少实验认为,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系统与蓝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颉颃的.形态学观察表明,蓝斑核与中缝核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纤维联系,两核团的相互关系以往也有一些报导:Jouvet提出破坏  相似文献   

12.
<正> 在痛觉生理研究中,丘脑作为皮层下躯体感觉的高级整合中枢,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其中髓板内核群、内侧核群及后核群与痛觉机制的密切关系也愈来愈清楚了。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中,丘脑水平的工作基本都集中在髓板内核群中的束旁核(Pf),还有一部分中央外侧核(CL)的工作。有人认为,在丘脑接受痛觉信息的核团主要是Pf和CL,这些核团的单位痛放电可因针刺而抑制。但邻近的中央中核(CM)不接受痛觉信息,是接受针刺信息,对痛觉进行调节的机构。随着实验的深入,Pf在  相似文献   

13.
<正> 文献报道调节疼痛和血压的核团在中枢内有重叠,本实验室也证明具有镇痛效应的电针刺激有升高动脉血压的作用。实验表明,电刺激A_1、A_5、A_6(蓝斑)核团都可引起升压效应,三者是延髓、桥脑加压区的一部分。因此,本工作目的是(1)进一步分析不同穴位、不同参数的电针刺激对血压的效应有否不同;(2)再次检验电刺激A_1、A_5蓝斑以及蓝斑内微量注射L-谷氨酸钠对血压的作用,并分析三核团在电针升压效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哺乳类动物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其尾侧与颈段脊髓后角尖端灰质相连续。根据细胞构筑的特点,该核可分为尾侧脊束核、极间脊束核和咀侧脊束核。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只包括咀侧与尾侧两部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又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巨细胞亚核,它们分别与脊髓后角灰质的RexedⅠ、Ⅱ和ⅢⅣ层相当。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主要与头面部的痛、温觉有关,并参与了头面部的针刺镇痛过程。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脑干网状结构、中缝大核、兰斑、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传入纤维。该核的传出纤维投射至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及板内核、内侧膝状体、脑干网状结构、某些脑神经核(孤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前庭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缝大核、中脑顶盖与中央灰质、楔核、楔外核和内侧橄榄副核等)和上颈段脊髓。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及其尾侧脊束核与中枢内的许多核团发生联系,并在那里与来源于不同部位的躯体或内脏的传入纤维发生会聚,这种直接的会聚可能为颜面部针刺冲动与来自躯体或内脏的痛冲动在同一部位相互作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脊髓、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和丘脑板内核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镇痛以及颜面部针刺麻醉能进行身体其他部位手术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和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抑制内脏痛和内脏牵拉反应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这对支持体表内脏相关学说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静脉注射黄连生物碱提取物后,小檗碱在大鼠脑核团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HPLC法测定大鼠脑核团中小檗碱的浓度。结果:小檗碱在血浆中消除很快,t1/2β为1.13h;在脑核团中消除却很缓慢,t1/2/β为11~15h;在脑核团中分布较快,为2.5~4h达峰,且消除缓慢,在体内滞留时间较长。统计矩参数表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19~22h。结论:小檗碱可以在这些脑核团蓄积。因此,仅靠血浆药代动力学来指导小檗碱的临床用药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治疗脑部疾病。本研究不仅可以阐明小檗碱脑部代谢规律,为定位其脑部药效靶点打下基础,也为其理论研究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黄连生物碱中小檗碱在大鼠脑核团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静脉注射黄连生物碱提取物后,小檗碱在大鼠脑核团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HPLC法测定大鼠脑核团中小檗碱的浓度。结果:小檗碱在血浆中消除很快,t1/2β为1.13h;在脑核团中消除却很缓慢,t1/2β为11~15h;在脑核团中分布较快,为2.5~4h达峰,且消除缓慢,在体内滞留时间较长。统计矩参数表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19~22h。结论:小檗碱可以在这些脑核团蓄积。因此,仅靠血浆药代动力学来指导小檗碱的临床用药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治疗脑部疾病。本研究不仅可以阐明小檗碱脑部代谢规律,为定位其脑部药效靶点打下基础,也为其理论研究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静息态f MRI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基底节核团的脑功能连接变化特点,为优化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纳入脑梗死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1例,招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核磁扫描,选取7对皮层下核团为种子点,比较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度差异。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患者功能连接下降主要为左侧尾状核与右侧额内侧回、颞叶、小脑后叶和尾状核,左侧额上回、顶叶和颞叶;右侧尾状核与左侧额中回、额叶、扣带回、小脑后叶、丘脑,右侧额中回;左侧壳核与右侧扣带回和丘脑;右侧壳核与左侧扣带回和丘脑;左侧丘脑与右侧额叶、颞叶和扣带回;右侧丘脑与左侧海马旁回、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主要见于右侧尾状核与右侧顶叶;右侧伏隔核与右侧苍白球;右侧苍白球与右侧顶叶和壳核;左侧苍白球与左侧枕中回。结论:处于恢复期的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双侧大脑皮质功能减弱与增强并存,皮层与基底节之间的功能连接变化呈现双侧大脑半球间减弱而半球内连接增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在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常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外伤),影像学检查虽然可对病因作出定性、定位诊断,却不能反映病变区的功能障碍,因此难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目前认为神经电生理技术对于准确判断急危重症患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外伤)的预后具有很大的优势。多数学者认为脑电图是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突触后电位综合而成,并由丘脑中线部位的非特异性核团起调节作用;丘脑及中脑的病变能降低上行投射系统的张力,使脑电图节律变慢;脑叶皮质及皮质下损害可出现局灶性慢波及癫痫波发放[1]。鉴于脑电图能够评估昏迷患者的丘脑皮质功能状态,而临床检查无法做到,可作为急危重症病因的诊断、预后判断、监测病情变化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eightedimaging,MSWI)技术,测定正常人脑深部灰质核团相位值,了解脑内铁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健康志愿者75名,按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0岁),均行头部常规MRI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在相位图上分别测量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丘脑、黑质及红核的相位值。比较健康志愿者各脑深部灰质核团的不同年龄组间平均相位值的差异,并分析各灰质核团相位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各脑深部灰质核团的平均相位值与实际脑铁含量参考值呈负相关(r=0.849,P=0.032),即铁含量越多相位值越小。壳核、尾状核、黑质及红核的不同年龄组间平均相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3、0.001、0.003),丘脑、苍白球的不同年龄组问平均相位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71、0.476)。壳核、尾状核、黑质及红核的相位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06、0.403、O.356、0.257),苍白球、丘脑的相位值与年龄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75、0.152)。结论:本研究加深了对脑深部灰质核团铁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认识,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临床预测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隔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熊克仁  郑培敏 《针刺研究》1990,15(1):1-5,12
<正> 隔区指的是终板前方,前穿质上方,胼胝体下回下方的区域。此区有内侧隔核(Sm)和外側隔核(Sl)。大鼠隔区的主要核团包括Sm、Sl及斜角带核(td),td又以前联合平面分为以前的斜角带核垂直支(VDB)和其后向两侧延伸的斜角带核水平支(HDB)。在有些动物的隔区内,曾描述过多至16个独立的核。隔区有多方面的机能,与情绪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