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细胞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2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名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再障患者OKT3、OKT。正常,OKT8明显高于正常,OKT4/OKT8比值明显降低,其中5例(18%)再障患者OKT4/OKT8≤l。以上结果提示再障患者抑制性T细胞增高。这种免疫平衡失调而导致的造血抑制可能与再障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由不同发病机制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发现约50%AA患者外周血CD_4/CD_8比值减低甚或倒置,不少体外研究表明激化的CD_8细胞抑制造血。AA发病与免疫异常联系密切。特别是重症再障,文献报告中40~50%是由免疫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0 引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性.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1-3]. 我们对50例AA患者血清进行了IL-8, IL-6, IFN-α和TNF-α系列检测,探讨其在AA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探讨干细胞因子 (Stemcellfactor,SCF)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发病中的作用及SCF能否用于AA治疗的前期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检测了 31例初诊或治疗无效、1 8例缓解和1 1例基本治愈共 6 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患者血清SCF水平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患者 :6 0例CAA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1] 。其中初诊病人2 1例 ,治疗无效 1 0例 ,男 1 5例 ,女 1 6例 ,平均年龄 31 .1岁 ( 1 2~ 6 7岁 ) ,病程半月至 6年 ;1 8例病人经治疗后取得缓解 ,男 1 0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2 9.7岁 ( 1 4~ 6 3…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再生障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T细胞活化,探讨免疫机制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法检测48例再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的HLA-DR表达。结果:再障组患者的CD4^ 、CD8^ 细胞明显增高,D4^ /CD8^ 比值降低,CD8^ HLA-DR^ 细胞明显增加。结论:再障患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及T细胞的异常活化。提示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对造血功能的押制在再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俞赟  何海龙 《吉林医学》2011,(4):637-638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SAA初诊患儿和20例骨科手术儿童(对照组)外周血做淋巴细胞表型分析。结果:CD3+在SAA组为(72.79±8.49)%,对照组为(64.41±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分别为(32.89±8.59)%,(22.87±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分别为(1.06±0.46),(1.79±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2+5分别为(9.95±5.80)%,(7.1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16+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A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患儿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AA初诊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 (对照组 )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 结果 AA患儿CD8 +T淋巴细胞、CD4+ /CD8+ 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3.73, -4.70,P<0.01) ;重型AA(SAA)与慢性AA(CAA)患儿T细胞亚群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 结论 AA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 ,CD8+T淋巴细胞增多及CD4 +/CD8+比值降低可能是其重要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细胞免疫功能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对165例再障患者淋巴细胞与全血细胞比值、138例再障患者的T细胞亚群、89例患者的HLA-DR抗原的表达及16例患者PBMNC培养上清的TNFα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再障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与全血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外周血HLA-DR抗原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BMNC可自发分泌TNFα,PHA刺激后TNFα诱生水平显著增高,免疫抑制治疗可纠正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铺层的双层细胞培养,观察内皮细胞和几种细胞因子对正常人和再障患者粒系造血的影响。方法以人内皮细胞作铺层,作体外骨髓CFU-GM半固体双层培养,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2、IL-6和LAK细胞上清,观察内皮细胞和细胞因子对正常人和再障患者粒系造血的影响。结果在有内皮细胞的培养体系中CFU-GM的产率均显著高于无内皮细胞的相应培养体系。在无内皮细胞时,IL-6和LAK上清显示出与GM-CSF相似的粒系造血刺激作用。对15例初诊慢性再障患者骨髓粒系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无内皮细胞存在时,无论向培养体系中加入何种细胞因子,均无集落生成,而在有内皮细胞的双层培养中,部分患者骨髓可见CFU-GM集落生成。结论内皮细胞对正常和再障粒系造血均有明显影响,并提示再障造血障碍有微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用GM-CFU测定50例再障患者的骨髓细胞生长,正常骨髓取自外科手术病人肋骨。培养体系分为5组:1.患者骨髓细胞,2.正常骨髓细胞,3.患者骨髓细胞与正常骨髓细胞等量混合,4.正常骨髓细胞经患者血清培育后,5.正常骨髓细胞经正常人血清培育后。结果本组再障发病机制分型为造血干细胞损伤25例,有抑制性淋巴细胞17例,血清中含有抑制因子3例,造血微环境缺陷并有抑制性淋巴细胞1例,4例抑制性淋巴细胞并有血清抑制因子。这表明再障发病机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以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4.
再障 97 例( S A AⅠ 21 例, S A AⅡ 34 例, C A A 42 例)经抗 T 单抗治疗后有效 66 例(6804% )。治疗前 C D+4 / C D+8 比值异常者疗效优于本身正常者,治疗后 T 细胞亚群好转者疗效优于未好转者,治疗后 H L A D R 抗原表达降低者疗效相对高于未降低者,重症型疗效低于慢性型;治疗前病程越长疗效越差;重复治疗不仅安全而且有效,但疗效与初次治疗反应有关,初治无效者重复治疗效果也差;单抗治疗后多在 6 个月内起效,随随访时间的延长疗效略有下降,病毒所致再障疗效相对较差,性别和年龄与疗效无关,3 种治疗方案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本结果为合理选用抗 T 单抗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免疫调节疗法对苯中毒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采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T)SMU3(抗CD3)和SMU8(抗CD8)治疗8例苯中毒所致AA,基本治愈4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3例。治疗前CD+4/CD+8比例倒置,淋巴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增高;治疗后CD+4/CD+8比例及HLADR抗原表达恢复正常。无血清病及血细胞减少等严重毒副作用。证明苯中毒所致AA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McAbT免疫调节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②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0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③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CD+3,CD+4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0.54~1.39,P>0.05);CD+8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5.99,P<0.001);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3.58,P<0.001)。将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以对照组CD+4/CD+8低界(1.160∶1.000)为标准分成两组时,则比值≥1.160∶1.000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t=1.38~1.47,P均>0.05);而比值<1.160∶1.000组除CD+3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外(t=0.28,P>0.05),其他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t=5.29~13.37,P<0.001)。④结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抗CD_3和(或)抗CD_8治疗再障25例:SAAⅠ7例、SAAⅡ12例、CAA6例。共分5组,即1.抗CD_35mg/d×5d,2.抗CD_35mg/d×10d,3.抗CD_38mg/d×7d,4.抗CD_85mg/d×5d,5.抗CD_3和抗CD_8各5mg/d×5d。随访观察3~11个月,有效率为60%,治疗后Hb、WBC和Plt均明显升高,以抗CD_38mg/d×7d效果较好,抗CD_3和抗CD_8联合应用能提高疗效,副作用小,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5例,总有效率为72%(8/25),缓解率为44%(11/25),病死率16%(4/25),死亡4例均系重型再障。80%以上的再障病例治疗前T4/T8倒置,治疗后58%的病例正常或较前提高。治疗后T4/T8持续倒置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也不完全。血清病反应轻者疗效明显优于反应重者(P<0.01)。  相似文献   

19.
对2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23份外周血、4份直接制片成功的骨髓液共908个中期分裂相细胞进行G带核型分析,除2例外周血、1例骨髓细胞未发现染色体异常外,各例均出现不同类型与比例的染色体改变,四倍体出现率52.2%(12/23),非整倍数异常有-5, 7, /-8, 10,-16, 17, /-21, /-Y及以单体断裂为主的结构异常,频发断裂点为4q31,5q31,13p11;并发现本病的染色体改变与临床分型、药物或化学接触史及转归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系,其中1例AA转化为MDS-RAEB,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共同的分子遗传学与细胞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40例急慢性再障患者进行分析,其中51.43%属继发性。继发性再障中47.22%的患者发病前有服用氯(合)霉素史。治疗以丙睾为主,部分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硝酸士的宁、左旋咪唑、PHA 等,9例用狗睾埋藏,观察3个月以上62例,总有效率为67.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