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段玉柱 《高血压杂志》2001,9(4):312-313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的左室结构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观察3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口服依那普利5-10mg,平均18个月后,血压左室结构及QTd改变。结果 用药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降低(P<0.01),心率(HR)无明显改变(P>0.05)。左室重量指数(LV-MI)、是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减少(P<0.05),QTd显著降低(P<0.01)。结论 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降低QTd,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质量增大与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对 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男性 40例 ,女性 5 4例 ,年龄 (5 9.9± 11.2 )岁 ]和 11例正常人 [男性 4例 ,女性 7例 ,年龄 (5 2 .8±16 .9)岁 ]作 QTd及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检测分析。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 组 ,n=6 2 ) QTd较非肥厚组 ( 组 ,n=32 )以及正常对照组 ( 组 ,n=11)均明显增大 (P<0 .0 1~ 0 .5 0 ) ,QTd与左心室质量呈正相关 (r=0 .47,P<0 .0 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增大可使 QTd明显增大 ,具有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有形成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性猝死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对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依那普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EH)患者57例,其中合并左心室肥厚(LVH)者(EH+LVH组)30例,无合并左心室肥厚者(EH-LVH组)27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24例。用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法求得左心室重量,同时从心电图上测得QTd与校正后QTd(QTcd)。EH+LVH组患者用依那普利治疗6个月。结果:①EH+LVH组患者QTd与QTcd明显大于EH-LVH组和正常对照组,而EH-LVH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QTd和QTcd与左心室重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5及r=0.61,P<0.05);③治疗6个月后,QTd和QTcd、左心室重量均降低,且QTd缩小程度(ΔQTd)、QTcd缩小程度(ΔQTcd)与左心室重量减轻程度(ΔLVM)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患者QTd增大的主要原因;QTd可作为左心室肥厚程度的评估指标;依那普利能有效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小QT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 (简称QTd)变化。 方法 用美国超九 ATL(XO16 3)彩色多谱勒诊断仪二维超声测量其舒张期左心室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 ,以≥ 1 2cm作为左心室肥厚诊断标准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n =36 ,男 女 =2 0 16例 ,平均年龄 6 0岁± 12岁 )、高血压左心室非肥厚组(n =5 0 ,男 女 =30 2 0例 ,平均年龄 6 2岁± 12岁 )进行测量 ,再用心电图ECG 8110P( 0 180 8A3)描记其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手工测量其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和心动周期RR间期 ,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cd ,并随机匹配正常人群组 (n =4 0 ,男 女 =2 4 16例 ,平均年龄 5 8岁± 13岁 )。 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QTd为6 0ms± 17ms ,QTcd为 6 8ms± 2 4ms,高血压左心室非肥厚组QTd为 4 1ms± 13ms,QTcd为 4 3ms± 17ms ,正常人群组QTd为 4 3ms± 11ms ,QTcd为 4 4ms± 16ms,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间期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的左室结构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观察3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天口服依那普利5~10mg,平均18个月后,血压左室结构及QTd改变.结果用药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降低(P<0.01),心率(HR)无明显改变(P>0.05).左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lVST)及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减少(P<0.05).QTd显著降低(P<0.01).结论依那普利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逆转LVH降低QTd,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治疗组30例高血压病人口服美托洛尔50~200mg/日,对照组口服复方降压片,3~6片/日。疗程均为16周。在治疗前后测量QTcd,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美托洛尔可明显缩小QTd及QTcd(P<0.01),对照组则QT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美托洛尔对高血压LVH患者QTd有明显缩小作用,对预防因QTd增大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有益。  相似文献   

7.
侯毅 《临床内科杂志》2002,19(2):148-149
QT离散度检查简单且无创伤 ,被应用于临床心脏事件的许多方面 ,特别是应用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研究。本组资料分析了高血压病患者及伴左心室结构改变与恶性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以探讨QT离散度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对象与方法1.对象 :(1)高血压病组 :15 8例 ,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 ,收缩压≥ 14 0mmHg ,舒张压≥ 90mmHg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男性 96例 ,女性 62例 ,年龄 40~ 82岁。其中经心脏超声、X线胸片和心电图等检查发现伴左心室肥厚者 63例 ,年龄 5 4~ 8…  相似文献   

8.
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对QT离散度[离散度(QTd)、校正离散度(QTcd)]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对左心室肥厚、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 ,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 60岁以上 369例高血压患者 ,脉压均大于60 mm Hg以上进行分析 ,按平均压 <118mm Hg和≥ 118mm Hg分为二组 ,再以脉压 60~ 80 mm Hg,81~ 10 0 m m Hg,>10 0 mm Hg分为 3个亚组。结果  ( 1)随着脉压增加 ,心肌肥厚 ,QT离散度 ,逐渐增加 P<0 .0 1。 ( 2 )脉压相同而平均压分别 <118mm Hg与≥118m m Hg两组进行比较 ,心肌肥厚 ,QT离散度 ,无明显差异 ,而平均压≥ 118mm Hg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 ,平均压均高于平均压 <118m m Hg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 ,QT离散度 ,相关性较收缩压 ,舒张压更密切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 (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1项评价心肌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1] 。QTd主要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 ,QTd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高血压伴左室肥厚 (LVH)可引起QTd显著增加。本文观察福新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QTd及QTcd的变化 ,以探讨福新普利对LVH、QT离散度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999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于本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 ,男 64例 ,女 3 2例 ,年龄 61~ 81岁 ,均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其中伴LVH者 5 8例 ,男 40例 ,女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与左心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及室性心律失常 (ventriculararrhythmia ,VA )的关系。方法 选择2 0 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进行静息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测定 ,计算QTd ,左室重量指数 (LVMI)等指标。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平均QTd水平为 (6 7 9± 15 0 )ms ,平均LVMI水平为 (12 9 6± 8 4 )g/m2 ,和左心室正常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QT和LVMI显著相关 (r=0 82 6 ,P <0 0 1)。QTd≥ 5 0ms的左心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 10 0 %和 5 9 3% ,明显高于QTd <5 0ms的左心室肥厚组 (5 0 % ,2 5 % )和左心室正常组 (35 3% ,5 9%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QTd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室重量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定8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cd)及QTcd%变化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关系,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组的QTcd及QTcd^均明显高于无LVH组的;QTcd及QTcd%随LVMI增高而增高(r=0.7718,r=0.6798),但与血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人QTcd的增加不是血压变化结果,而是左室肥厚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大QT离散度的改变 ,及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方法 对 8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的分析 ,并对左室肥大指数与QT离散度、血压与心率变异作相关分析。  结果 高血压伴左室肥大者QT离散度增加 [QTcd :(5 0 98± 18 79)ms ,QTacd :(5 1 2 1± 13 42 )ms ,QTsD :(15 47± 7 0 8)ms ,QTaSD :(15 48± 4 6 5 )ms] ;左室肌重与非左室肥大相比 ,心率变异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左室肥大指数 (LVMI)与QT离散度 (QTcd、QTacd、QTsD、QTaSD)呈正相关 ,血压 (SBP、DBP)与心率变异 (MSSD、HF、LF、TF)呈负相关。  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大者心肌局部复极化不一致 ,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下降 ,但与左室结构改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测量70例高血压非LVH(组Ⅰ)、62例高血压病LVH患者(组Ⅱ)和80例健康人(组Ⅲ)的QTd与校正的QTd(QTcd)及心率变异指数(HRVI),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ⅡQTd、QTcd较组Ⅰ、Ⅲ显著延长(均P<0.01),组ⅠHRVI较组Ⅲ显著减低(P<0.01),组Ⅱ较组Ⅰ、Ⅲ的HRVI显著减低(均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的发生及其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可能与其QTd、QTcd的延长及HRVI的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 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54例高血压病患者接受 QT间期离散度 (QTd)、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左心室心肌厚度 (LVH)检测。结果 :在中、重度组高血压病患者 ,左室心肌明显增厚 ,QTd明显延长 ,复杂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 ;而在轻度组患者 ,左室心肌肥厚不显著 ;当血压急剧升高时 ,伴发急性心肌缺血、 QTd明显延长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氯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大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大 ,将 5 7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氯沙坦 5 0 mg/d,或氯沙坦 5 0 m g/d加双氢克尿噻12 .5 mg/d治疗 ,共 16~ 18周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大小 ,及 QTd改变 ,并分析 L VMI与 QTd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L VDd,IVST,PWT,L VMI比治疗前下降 (P<0 .0 5或 P<0 .0 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QTd比不伴左心室肥大组大 (P<0 .0 1) ,治疗后则明显减小 (P<0 .0 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 L VMI与 QTd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氯沙坦或氯沙坦加双氢克尿噻能逆转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肥大 ,并使 QTd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组109例(非左室肥厚组83例,左室肥厚组26例),正常组30例,测定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结果高血压病组无论有无左室肥厚,其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QTd:43.9±15.1ms,69.2±16.9msvs36.2±11.3ms,p<0.05;Tei指数:0.54±0.06,0.60±0.14vs0.38±0.07,p<0.05)。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的左室Tei指数及QT离散度较非左室肥厚组有增大的趋势(QTd:69.2±16.4msvs43.9±15.1ms,p<0.05;Tei指数:0.60±0.14vs0.54±0.06,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时,QT离散度及左室Tei指数增大,表明高血压左室肥厚可导致QT离散度增大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8.
长期应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28例Ⅱ期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口服依那普利平均22个月后左室结构及功能改变。结果显示:用药后血压降低总有效率为89.3%,心率无变化。用药后空间隔、左室后壁及左定重量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A峰速度及A/E比值明显下降,E峰速度明显增高(P<0.05)。提示:依那曾利长期治疗可有效降压,并同时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逆转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合并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的疗效。 方法 对 30例NIDDM合并高血压LVH病人予以依那普利治疗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6个月的左室重量指数、E波峰速、A波峰速并与同期的 30例非NIDDM高血压LVH病人对比。 结果 发现依那普利可明显降低两组病人的左室重量指数 (P <0 0 5~P<0 0 0 1) ,并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P<0 0 5~P<0 0 0 1) ,但NIDDM组不及非NIDDM组明显。且NIDDM组逆转LVH的疗效与NIDDM病程呈负相关。 结论 提示依那普利能够逆转合并NIDDM的高血压LVH ,但逆转程度较无NIDDM者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