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精神障碍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连续2235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并发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32例,总发生率1.43%,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CPB)心血管手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本科1996-01~2002-12间2349例心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消化系统功能功能障碍的特点,总结其高危因素、病变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共有33例(1.4%)患者出现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以麻痹性肠梗阻(11/33,33.3%)和上消化道出血(9/33,27.3%)最为多见。保守治疗26例(78.8%),手术探查7例(21.2%),死亡5例(15.2%)。肝功能不全和缺血性肠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结论 心脏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高龄、胃肠疾病史及围术期循环不稳定是其高危因素。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干预是决定病情转归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预防和治疗.方法:306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转入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并随时描记心电图,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预后.结果:306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中有7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5.8%),经相应治疗后76例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为96.2%.结论: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重视术前改善全身状况,术中保护心肌组织和术后有效的监护与治疗,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和心脏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手术后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居高不下,尤其是术后精神障碍等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实施CPB心脏直视手术990例,其中20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我们试图从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发现的原因来分析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以便对高危患者加以特别关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心脏外科2001年1月-2009年6月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1743例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根据SSI发生与否将其分为SSI组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SSI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心脏直视术后SSI总发病率2.87%,SSI组平均住院时间及30 d再入院率高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冠脉手术、术前血浆白蛋白低、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液制品的用量、切口缝合方法、二次开胸止血、术后12 h血糖平均值及ICU入住时间与SSI的发生有关(P<0.05或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手术(OR=4.724,P=0.014)、手术时间(OR=1.008,P=0.024)和术后12 h血糖平均值(OR=1.023,P=0.000)是S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切口皮下间断缝合(OR=0.326,P=0.002)可减少SSI的发生;27例送检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72.7%,革兰阴性菌6株,占27.3%。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心脏手术时间长及术后高血糖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改进缝合方法可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应用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白细胞计数作为患者术后感染诊断指标;观察组采用降钙素原作为患者术后感染诊断指标。观察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检测指标阳性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6、12 h阳性率分别为27.66%、51.66%,均高于对照组的8.51%、27.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呼吸机应用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APACHEⅡ得分分别为(2.14±0.54)、(2.51±0.43)、(11.45±1.64)d、(11.17±2.87)分;对照组分别为(4.98±1.63)、(5.89±1.86)、(18.33±4.36)d、(15.65±5.6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降钙素原应用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能够早期诊断患者感染征象,通过进行抗炎治疗等支持方法早期给予干预,缩短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在心内直视纠治术中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对100例小儿CPB手术患者,使用stocker Ⅲ型心肺机及膜式氧合器,其中轻度肺动脉高压50例,中度38例,重度12例.CPB采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高流量.转流中常规使用硝普钠、凯时,部分婴幼儿使用超滤技术.结果:CPB35~181min,阻断主动脉20~120min,血气分析、电解质监测正常.全部患儿心脏自动复苏,无死亡和并发症.结论:先心病合并肺高压CPB转流中,应特别注意心肌保护、肺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和扩血管药物以及超滤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及相关因素,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2月医院心脏及大血管术后患者,统计感染情况和感染特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37例,感染率为14.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8.1%;共检出病原菌61株,以革兰阴性菌37株占60.7%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长、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抗菌药物联用是导致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感染率高、相关影响因素多,应对术后患者密切观察,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期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硬脑膜外血肿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作者共发现硬脑膜外血肿6例,均经解剖及/或开颅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硬脑膜外血肿6例,术前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脑电图检查均属正常。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15.0±4.0(11~22)岁;平均体重27.6±11.0(19~46)kg;转流时间88.2±23.0(45~108)min,病种为法乐氏四联症4例,室缺2例。 体外循环采用相对高流量,非搏动性灌注,中度血液稀释,心局部深低温。预充液内甘露…  相似文献   

10.
钾是生命必需的电解质之一,对心肌、横纹肌等电兴奋组织的应激性有着重要作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常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术后早期低血钾,当血钾低于3.5mmol/L时为低钾血症,低于2.5mmol/L时容易产生室性心率、软瘫和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如不及时提高血钾水平会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就我院2006~2007年192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低血钾病人的治疗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诊体外循环(ECPB)可为病人提供一定的氧供及循环血量,在心肺复苏(CPR)中应用ECPB能产生更快速的血流、正常的血压。有效地对血液成分和温度进行控制,并且在血液充分氧合方面也具有标准CPR所不能达到的确切优势。动物实验证实了ECPB在CPR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体外循环(ECPB)可为病人提供一定的氧供及循环血量,在心肺复苏(CPR)中应用ECPB能产生更快速的血流、正常的血压,有效地对血液成分和温度进行控制,并且在血液充分氧合方面也具有标准CPR所不能达到的确切优势。动物实验证实了ECPB在CPR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个体化围手术期的防治措施与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心内直视术:心脏瓣膜置换术2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先天心脏病矫治术2例,大血管手术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危险因素评估,术中减少胃肠道缺血时间因素,术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总结其防治方法,进而观察疗效。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其中1例患者联合手术治疗;经治疗后,29例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6.7%,1例因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3.3%。结论:术前详细询问有无消化系统病史,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术后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黏膜保护剂以及尽早进食,对明确并发应激性溃疡者,采取早发现、早干预的综合个体化治疗;对并发出血者,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积极采取药物、内镜及手术治疗,可有效预防并降低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提高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及其脑保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累及主动脉弓部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其临床转归。结果 以浅、中低温常规体外循环为基本方法 ,深低温停循环 13例 ,深低温停循环辅以上腔静脉逆行灌注 12例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 7例 ,上、下半身分离灌注 2 0例 ;总死亡率为 17 3 %( 9/5 2 ) ,另有 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并发症症状。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 180 6± 5 1 8)min ,平均阻断升主动脉时间 ( 62 4± 61 9)min。结论 在累及主动脉弓部大血管手术中 ,为延长深低温停循环时间 ,提高脑和脊髓保护的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 ,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方式正确地选择灌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替换或二尖瓣加主动脉瓣双瓣膜替换术65例,用双盲法选择病例,其中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33例,平流灌注32例,两组比较:搏动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提高,术中尿量明显增加,术后用呼吸机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肢体末梢皮肤温度恢复时间提前,应用心肌正性肌力药例数,时间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明显(P<005),血红蛋白尿例数有所增高,血小板计数(PC)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搏动时间的延长,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呈进行性增高,平均每30min增高6m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研究证明搏动性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平流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 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男47例,女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84.4%(86/102),电击复跳率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和肺动脉高压对肺局部IL-8的影响,为临床诊疗寻找监测气道高反应的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对34例心脏直视手术,20例普胸部手术患儿分别于麻醉插管后手术前、手术后2~3h、手术后24h共3个时点采集肺泡灌洗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儿IL-8的变化。结果术前IL-8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无差异,但术后2~3h、24h体外循环组高于非体外循环组;各时点IL-8水本肺高压组均高于无肺高压组,同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出现气道高反应的比例(6/9)高于其他无肺动脉高压患儿(5/25)。结论体外循环使肺泡灌洗液IL-8水平升高,可能与体外循环术后的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关;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左向右分流患者IL-8水平高于无肺动脉高压组,术后容易出现呼吸道并发症,易致高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中应用乌司他丁 (UTI)对机体肾脏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心内直视术 40例 (ASAⅡ~Ⅲ级 )分为 2组 :乌司他丁组 (U组 ,n =2 0 ) ,于麻醉后、CPB开始前将UTI 2 0万U溶于 2 0ml 0 9%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 (约 10min) ;若CPB时间超过 4h ,可在CPB开始 4h后追加 1次 ,剂量方法同前。对照组 (C组 ,n =2 0 )不用UTI。分别于麻醉前及CPB结束 3h后检测血Bun、Cr及尿NAG、RBP、α1-MG、γ -GTP ,统计尿量并计算排尿量 /输液量。结果 麻醉前 :两组病人间血Bun、Cr和尿NAG、RBP、α1-MG、γ -GTP及排尿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PB结束后 :⑴两组病人其尿γ -GTP、NAG均分别高于麻醉前( P <0 0 5 ) ,但U组二者均分别低于C组 ( P <0 0 5 )。⑵两组病人其尿RBP、α1-MG均分别明显高于麻醉前 ( P <0 0 1) ,但U组二者分别低于C组 (P <0 0 5 )。⑶两组病人其排尿量均明显多于麻醉前 (P <0 0 1) ,但U组高于C组 (P <0 0 5 )。⑷U组病人其排尿量 /输液量高于C组 (P <0 0 5 )。结论 UTI对CPB下心内直视病人的肾脏功能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杰  蒋迅  刘娟娟 《现代保健》2014,(24):31-33
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吸入七氟醚对患者循环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35例(Q组)和对照组35例(D组)。Q组在麻醉诱导和体外循环过程中吸入1%~3%的七氟醚,D组在麻醉诱导和体外循环中不使用七氟醚,使用异丙酚。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气管导管带管时间、术后ICU留置时间等。结果:与D组比较,Q组在麻醉诱导及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小,更平稳(P〈0.05);气管导管带管时间和术后在ICU留置的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吸入七氟醚麻醉能使循环功能更稳定,心、肺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