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PP)及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需要机械通气的严重颅脑损伤伴呼吸衰竭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内压(ICP)监测、右侧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将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①肺保护性通气组:潮气量为6~8mL/kg,初始吸氧体积分数40%,逐步提升呼气末正压(PEEP),PEEP与吸氧(FiO2)匹配同步升高,保持FiO2允许性低值;②常规通气组(对照组):潮气量为8~ 12 mL/kg,FiO2与PEEP匹配同步升高,保持PEEP允许性低值.监测桡动脉血气、平均动脉压(MAP)、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jVCO2),计算CPP=MAP-ICP;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肺保护性通气组PEEP(8.2 ±3.3) cmH2O(1 cmH2O=0.098 kPa)、ICP (19.7±3.6) mmHg(1 mmHg=0.133 kPa)、PaCO2 (54±7.3 mmHg)高于对照组,VT、FiO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aO2/FiO2、SjVO2、MAP、C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PaCO2与CPP呈正相关(r=0.368,P=0.019),与ICP、PaO2、SjVO2、Pjv CO2等并无相关性(P>0.05);PEEP与ICP呈正相关;PEEP分为≤5 cmH2O、6~ 10 cmH2O及>10 cmH2O三组,各组间ICP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EP在0~ 10 cmH2O上升,CPP变化不明显;PEEP> 10cmH2O时与CPP呈明显负相关(r=-0.395,P=0.017),CPP(58.5±7.2) mmHg,低于PEEP 0 ~ 5cmH2O时的(69.1±9.7)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EP越高,氧合指数越低;不同的PEEP水平下MAP、SjVO2、PjVCO2无明显变化.将PaCO2分为35~45 mmHg和46~60mmHg组,后者的CPP高于前组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SjVO2与PaO2及PjvCO2相关,与PaCO2、CPP、ICP、MAP及PEEP等均无相关性.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是相对安全的.适当的CO2潴留联合较高的PEEP不影响脑灌注.肺保护性通气与常规通气相比Sj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通气方式下脑氧代谢无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对俯卧位手术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对5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胸腰椎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A组使用保护性肺通气模式,VT=6ml/kg,PEEP=5cmH2O。对照组B组使用常规机械通气模式,VT=10ml/kg,分别监测麻醉前(T1)、俯卧位0.5h后(T2)、拔管后0.5h(T3)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的变化,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吸入氧浓度(FiO2)]的值。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T3时的PaO2、PaO2/FiO2显著提高(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模式有助于改善俯卧位手术患者术后氧合。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正压对膀胱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正压(PEEP)对膀胱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且监测膀胱压的患者40例,将膀胱压正常<1.47 kPa(15 cmH2 O)的患者23例作为A组,膀胱压增高≥1.47 kPa (15 cm H2 O )的患者17例作为 B 组,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患者在断开呼吸机及使用呼气末正压0 kPa (0 cmH2O)、0.294 kPa (3 cmH2O)、0.490 kPa(5 cmH2O)、0.981 kPa(10 cmH2O)和1.47 kPa(15 cmH2O)时的膀胱压变化。结果A组患者在不同呼气末正压时膀胱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呼气末正压>0.294 kPa(3 cmH2 O)时随着呼气末正压的增高膀胱压也会随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气末正压为≤0.294 kPa(3 cmH2 O)时与断开呼吸机时测得的膀胱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压<1.47 kPa(15 cm H2 O )时,可保持呼吸机的呼气末正压正常调整,以保证患者的氧合,保障患者的安全。膀胱压≥1.47 kPa(15 cmH2 O)时,应保持呼吸机的呼气末正压≤0.294 kPa(3 cmH2 O)的水平,以保证患者的氧合,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肺出血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李秀莲 《临床荟萃》2002,17(2):67-67
目的:观察早期诊断和及时机械通气治疗,降低新生儿肺出血病死率的情况。方法:对23例有肺出血早期表现的患儿,采用间歇性正压通气/呼气终末正压(IPPV/PEEP)通气方式的机械通气。参数初调值为:供氧浓度(FiO2)0.6-0.5,吸气末正压(PIP)25-30cmH2O,PEEP4-6cmH2O,呼吸频率(RR)30-40次/min,吸气呼气比率(I/E)2:1-1:1。上机后4-6小时进行一次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调节呼吸参数,每次不超过2个参数。结果:23例患儿机械通气平均7小时后,PaO2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好转缓解率达43.48%。结论:正压呼吸可以扩张肺泡而减少肺血渗出,提高血氧分压,防止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对肺结构的进一步损害。肺出血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应用呼吸机正压呼吸。  相似文献   

5.
PEEP对肺部炎症介质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PEEP的机械通气对肺部炎症介质反应的影响。方法15只普通健康家猪随机分为3组:A组(VT=10ml/kg,PEEP=0cmH2O),B组(VT=10ml/kg,PEEP=8cmH2O),C组(VT=10ml/kg,PEEP=10cmH2O)。机械通气3h后放血处死,分别取肺叶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及测定ICAM-1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A、C两组有肺损伤表现,C组最明显,B组则无肺损伤表现。A组ICAM-1的表达为弱阳性,B组ICAM-1的表达为阴性,C组ICAM-1的表达为强阳性。结论适当应用PEEP可预防机械通气引起的肺炎症反应,而过高的PEEP则加重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时的机械通气,为最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5至2006年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者,分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机械通气)和观察组(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肺功能监测、并发症及死亡率等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气时间(T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气分析仅PaCO2高于对照组(P<0.01),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呼吸机应用天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呼吸衰竭患儿呼吸机治疗,降低呼吸机相应性肺损伤发生率;适当降低PIP,采用低潮气量和缩短Ti,使MAP下降,应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并不影响氧合;PaCO2轻度增高,不增加I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致肺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且符合上呼吸机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LPVS组16例和传统机械通气组(对照组)15例。分别观察3~5d内(通气期间)两组的潮气量(VT)、呼气末正压(PEEP)、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等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动脉血气指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X线胸片与患者的病死率。结果LPVS组MA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VS组患者的PIP、PEEP较对照组(P均〈0.05);LPVS组患者的PaCO2、PaO2/Fi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患者的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VS组VALI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线胸片显示进展延缓病例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LPVS可以一定程度改善APP肺损伤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VALI的发生率,对APP导致的肺损伤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Ⅱ型呼吸衰竭用不同潮气量作机械通气治疗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成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3):237-238
目的:探讨用较大潮气量(BVT)和较小潮气量(SVT)作持续正在机械通气(MV)治疗由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所引起的Ⅱ型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BVT和SVT作MV下,治疗后3h和6h的气道压力峰(PIP)和呼气未正压(PEEP)的大小,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气分析中PaCO2,PaO2和pH值的影响。结果:SVT组在通气治疗后3h和6h的PIP及PEEP均低于BVT组,(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PaCO2,PaO2,pH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而PVT和SVT两组进行治疗效果相比,PaO2和pH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反在PaCO2改善方面,BVT组显著低于SVT组(P<0.01)。结论:SVT治疗COPD所致的Ⅱ型呼吸衰竭能显著降低PIP值及PEEP值,并且优于BVT组,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明显改善氧供,降低血液中CO2浓度,纠正呼吸性酸中毒,但BVI组对降PaCO2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表面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自主呼吸组(R组,n=6)、小潮气量(VT)机械通气组(M组,n=6)和大VT机械通气组(N组,n=6)。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20%的乌拉坦8mg/kg麻醉大鼠,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设定:M组:VT为6ml/kg,N组VT为40ml/kg,吸:呼为1:1,呼气末正压(PEEP)为0,吸入氧浓度(FiO2)为0.21。调整呼吸频率和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5~45mmHg(1mmHg=0.133kPa)。实验3h结束,放血处死大鼠。监测实验开始及实验1、2和3h时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积分、湿/干重(W/D)比值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自细胞计数(WBC)和肺蛋白通透性系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AM表面的TLR4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测定AM表面的TLR4蛋白表达。结果 N组实验1h时存在过度通气,pH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均〈0.05),其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与R组比较,N组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积分、W/D比值,BALF中WBC和肺蛋白透性系数以及TLR4蛋白表达和TLR4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0.01);M组改变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大VT机械通气导致大鼠肺损伤,并使AM表面TLR4表达明显上调。小VT机械通气可避免上述改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两种模式切换结合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技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0例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研究组(A组)予小潮气量(7ml/kg)机械通气并实施PHC技术,对照组(B组)予常规潮气量(12ml/kg)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动脉血气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例数和气胸例数。结果治疗后2h、24hA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低于B组(P〈0.01);机械通气2h、24hA组pn、Pa02值上升,PaC02值下降的速度滞后于B组,但与机械通气前比较,P〈0.05或P〈0.01;A、B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为(7.2±3.2)d和(15.6±10.6)d,p〈0.01;住院时间为(10.2±3.2)d和(18.6±10.4)d,P〈0.05;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和8例(p=0.022);气胸0例和4例(p=0.049)。结论SIMV+PSV/PSV切换联合PHC技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机械通气的VAP发生率和气压伤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常频叠加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肺损伤大鼠氧合和通气的影响。方法以15只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给予机械通气,用生理盐水肺灌洗制作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先后行常频机械通气(CMV参数:FiO2 100%、f 30 bpm、PEEP 6 cmH2O、I∶E 1∶2、MAP 12 cmH2O)、高频振荡通气(HFOV参数:FiO2 100%、f 11 Hz、Paw 12 cmH2O、Ti 33%)、常频叠加高频振荡通气(CMV+HFOV参数同前)各1 h,监测动脉血气。计算PaO2/FiO2、氧合指数(OI)、肺内血分流率(Qs/Qt)。结果损伤前、CMV、HFOV、CMV+HFOV各指标变化:(1)PaCO2分别为(41.04±3.94)mmHg、(100.5±28.73)mmHg、(82.06±22.87)mmHg及(54.01±19.32)mmHg,损伤后均显著高于损伤前(P<0.01);CMV+HFOV显著低于CMV、HFOV(P<0.01);CMV、HFOV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aO2/FiO2分别为(467.9±47.71)mmHg、(105.3±25.39)mmHg、(131.2±67.72)mmHg、(216.3±76.84)mmHg,损伤后均显著低于损伤前(P<0.01);CMV+HFOV显著高于CMV、HFOV(P<0.01);CMV、HFOV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OI分别为1.88±0.30、8.84±2.15、6.16±3.19、4.60±1.71,损伤后均显著高于损伤前(P<0.01);CMV+HFOV、HFOV显著低于CMV(P<0.01);CMV+HFOV、HFOV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Qs/Qt分别为0.11±0.02、0.29±0.02、0.26±0.05及0.24±0.04,损伤后显著高于损伤前(P<0.01);各通气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频叠加高频振荡通气在促进肺损伤大鼠CO2排出及改善氧合方面优于单纯常频通气和单纯高频通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潮气量及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对急性肺损伤(AU)大鼠支气管和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细胞凋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40只SD大鼠,制作ALI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1)小潮气量组(LV组),潮气量8 mL/kg,不加PEEP;(2)大潮气量组,潮气量30 mL./kg,不加PEEP;(3)小潮气量+ 2PEEP组(LV2P组),潮气量8 mL/kg,同时给PEEP 2 cmH2O(1 crnH2O =0.098 kPa);(4)小潮气量+5PEEP组(LV5P组),潮气量8 mL/kg,同时给PEEP 5 cmH2O;(5)小潮气量+8PEEP组(LV8P组),潮气量8 mL/kg,同时给PEEP 8 cmH2O.通气2h后处死动物,留取肺标本.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肺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大潮气量组支气管和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明显增加(P<0.01),caspase-3蛋白酶表达最强.采用PEEP后,支气管和肺组织细胞凋亡减少,capase-3蛋白酶表达弱阳性,以LV5P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 小潮气量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采用PEEP后保护作用更加明显,细胞凋亡在VILI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机械通气治疗且无俯卧位机械通气禁忌证的ARD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组和仰卧位通气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d后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P、MAP、PaCO2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TCO2、pH值、PaO2、PaO2/FiO2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T、P、PETCO2、MAP、pH值、PaO2、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在俯卧位治疗3 d后PaO2/FiO2为(282±177;22),高于仰卧位通气组治疗3 d后的(245±17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1)。治疗3 d后,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分别为(6.8±177;0.5)cmH2O,(17.1±177;2.0)cmH2O,(14.9±177;1.2)cmH2O/(L±183; s),仰卧位通气组分别为(8.5±177;0.9)cmH2O,(20.6±177;2.3)cmH2O,(21.1±177;0.8)cmH2O/(L±183;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8,5.13,18.83;P<0.01)。俯卧位通气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均短于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007,6.379;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氧合指数,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对患者气道影响较小,是较为理想的通气体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或术中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对长时间全麻手术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4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择期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阿托品组术前静脉注射阿托品0.25mg,术中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PEEP值设为0cmH2O;盐酸戊乙奎醚组术前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mg,术中行IPPV,PEEP值设为0cmH2O;PEEP组术前静脉注射阿托品0.25mg,术中行IPPV,PEEP值设为6cmH2O。各组患者吸空气状态下,于全麻前5min及苏醒拔管后1h行血气分析,计算术前和术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比较各组P(A-a)O2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阿托品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和PEEP组分别有14例、15例和14例患者完成研究。阿托品组术后P(A-a)O2显著大于术前P(A-a)O2(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和PEEP组术后P(A-a)O2与术前P(A-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后P(A-a)O2与术前P(A-a)O2的差值存在显著差异(PEEP组〈盐酸戊乙奎醚组〈阿托品组,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术后口干时间显著长于其他两组(P〈0.05);阿托品组有1例发生术后低氧血症;3组术后均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结论:长时间手术全麻机械通气患者,术前仅应用阿托品术后肺内分流显著增加;术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或术中联合PEEP通气可预防肺内分流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气末正压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并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患者47例,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患者呼气末正压在0、3、6、9、12、15cmH2O(1cmH2O=0.098kPa)条件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方差、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压随呼气末正压水平升高而递增,方差分析显示呼气末正压≤3cmH2O时,测得的中心静脉可以视为实际CVP。并以呼气末正压为自变量X,中心静脉压测量值为因变量Y,可计算出直线回归方程Y=10.9143+0.1581X(R^2=0.9328)。结论呼气末正压与中心静脉压呈显著正相关,即呼气末正压会影响中心静脉压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全身麻醉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小潮气量(VT)、低气道平台压(Pplat)联合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与单纯常规潮气量通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为老年病人腹腔镜上腹部手术的全麻选择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方法36例ASAⅠ或Ⅱ级全身麻醉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2例。A组机械通气模式为间歇正压通气(IPPV)加0.5kPa PEEP,VT=6mL/kg,呼吸频率(f)=16min;B组机械通气模式为IPPV加1.0kPaPEEP,VT=6mL/kg,f=16min^-1;C组机械通气模式为IPPV,VT=9mL/kg,f=12min^-1。观察并比较各组术前、麻醉插管后30min、拔管后15min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结果麻醉插管后30min,A组Ppeak较B、C组明显降低(F=17.61,q=5.43--8.84,P〈0.05)。拔管后15min,A组PaO2较B、C组则明显升高(F=11.18,q=2.42~7.43,P〈0.05),A-aDO2较B、C组明显降低(F=66.46,q=3.95~16.25,P〈0.05);B组PaCO2较A、C两组明显升高(F=5.95,q=3.44~3.81,P〈0.05)。其他时点A、B、C3组PaO2、PaCO2、A-aDO2、MAP、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低气道平台压联合低水平PEEP通气能够有效改善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动脉氧合,是老年病人腹腔镜全麻上腹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法肺复张(RM)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ICU病房收治ARDS患者42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采用PEEP递增法实施RM,全程监测呼吸频率(RR)、呼吸系统顺应性(Crs)、平台压(Pplate)、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外周动脉平均压(ABPM);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氧动力学指标:PaO2实施RM后10分钟(79.3±24.1)mmHg、30分钟(80.5±28.2)mmHg、1小时(82.7±26.3)mmHg、4小时(84.1±25.9)mmHg、24小时(87.6±23.2)mmHg与实施RM前(87.6±23.2)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aO2实施RM后10分钟(92±4)%、30分钟(93±3)%、1小时(94±3)%、4小时(96±3)%、24小时(97±3)%与实施RM前(8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O2/FiO2实施RM后10分钟(134.6±40.1)mmHg、30分钟(142.8±37.4)mmHg、1小时(152.3±38.1)mmHg、4小时(163.5±34.2)mmHg、24小时(176.4±41.5)mmHg、与实施RM前(101.8±38.2)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力学指标:RR实施RM后10分钟(31.8±4.9)次/min、30分钟(30.4±5.2)次/min、1小时(29.6±5.4)次/min、4小时(30.2±4.8)次/min、24小时(28.8±5.0)次/min与实施RM前(34.6±5.3)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实施RM后10分钟(34.83±5.68)ml/cmH2O、30分钟(36.69±6.82)ml/cmH2O、1小时(38.43±7.02)ml/cmH2O、4小时(39.06±7.18)ml/cmH2O、24小时(40.12±7.38)ml/cmH2O与实施RM前(32.26±4.82)ml/cmH2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late实施RM后10分钟(24.2±3.2)cmH2O、30分钟(23.8±2.8)cmH2O、1小时(23.2±3.0)cmH2O、4小时(22.6±3.3)cmH2O、24小时(21.3±2.5)cmH2O实施RM前(25.9±3.8)cmH2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ABP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P递增法RM改善肺部氧和情况的同时,不增加二氧化碳蓄积,顺应性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能够减少呼吸功耗,降低吸入氧浓度,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有创(35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3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2h后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5)、(7.23±0.02),(92.4±14.5)、(51.3±9.4)mmHg,(56.0±7.7)、(82.6±8.1)mmHg,(10.5±1.1)、(8.5±1.2)分、(110±12)、(131±19)次/min,(26±4)、(35±8)次/min,P〈0.05或P〈0.01];而无创机械通气组仅Pa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78.6±8.8)、(53.1±8.9)mmHg,(110±24)、(128±23)次/min,(26±5)、(36±9)次/min,P均〈0.05],6h后pH、PaCO2、GCS才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3、7.25±0.01,(59.0±6.3)、(79.8±7.0)mmHg,(10.6±2.0)、(8.5±2.5)分,P〈0.05或P〈0.01]。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4±4)d,t=1.102]、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8±25)、(170±23)d,t=1.214]、ICU病死率[分别为(22.8%(8/28)、21.6%(8/37),x2=0.01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组可以更快地改善病情,无创机械通气组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韩玉  代庆春  沈洪丽  苗晓云  回志  张晓卫 《临床荟萃》2012,27(22):1943-1945
目的 研究氧合导向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选择与最大肺静态顺应性(Cst)的相关性.方法 14例肺外源性ARDS患者充分肺复张后,采用最佳氧合法指导患者PEEP选择,每日进行1次,共3天,观察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气体交换指标的变化.结果 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计算出的Cst低于最大C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对比:(30.14±3.70) ml/cmH2O vs (33.57±4.43) ml/cmH2O(P<0.05);第2天对比:(32.93±5.05) ml/cmH2O vs (37.71±6.13) ml/cmH2O(P<0.05);第3天对比:(34.50±4.55) ml/cmH2O vs(39.07±6.44) ml/cmH2O(P<0.05).最大Cst对应的PEEP低于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对比:(11.71±2.33)cmH2O vs( 14.85±2.45) cmH2O(均P<0.01);第2天对比:(11.57±3.06) cmH2O vs( 14.14±2.88) cmH2O(P<0.05);第3天对比:(10.86±2.45) cmH2O vs (13.29±2.43) cmH2O(P<0.05).结论 最佳氧合法选择的PEEP未使Cst最大化,可能与造成部分肺泡过度膨胀有关,虽然能明显改善氧合,但也可能加重局部肺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术前及术中应用盐酸氨溴索对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期间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盐酸氨溴索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术前及术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不应用任何药物;盐酸氨溴索组术前静脉滴注氨溴索1mg/kg,1次/d,连用2d,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再给予盐酸氨溴索1mg/kg静脉泵注。手术结束时采集2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velar-arterial gradient of oxygen,A-aDO2),计算pa(O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术后24h时行床旁X线胸片检查,比较2组肺不张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氨溴索组pa(O2)、pa(CO2)、A-aDO2、pa(O2)/FiO2分别为(14.36±2.13)、(5.32±0.80)、(3.06±0.80)、(46.68±8.91)kPa;对照组分别为(12.50±0.57)、(5.05±0.57)、(4.39±0.93)、(36.71±5.05)kPa;2组pa(O2)、A-aDO2、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肺不张6例,盐酸氨溴索组未发生肺不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前及术中应用盐酸氨溴索可减轻机械通气对肺功能的损害,降低肺不张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